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公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公报》

近现代出版时间长、在读者中影响大的民营报纸。1902年创刊于天津,创办人英敛之。1926年9月7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以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为社训,表示要办一份自由、独立、文人论政的报纸。1938年12月1日迁重庆出版。抗战时期,期发数接近10万份。1941年5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 以荣誉奖章。8年抗战中,坚持抗日爱国立场,但在“拥护最高领袖”、“统一军令政令” 等口号下拥蒋抗日。在 “皖南事变”、“中条山战役” 等几次国民党当局发动的重大反共事件中,屈于当局的压力,以 “破坏团结抗战”、“破坏军令政令之统一” 为口实,攻击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批名记者、编辑,其中有中共党员。他们主持正义,坚持进步,抨击时政,揭露时弊,同情民间疾苦,抒发群众不平。他们虽与报社负责人的持论主张有所不同,但却不受干涉制止,得以自主行文,写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文字。1943年春,《大公报》 刊登通讯 《豫灾实录》、社评 《看重庆,念中原》,引发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震怒,被罚停刊3天。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前,刊出子冈的 《张家口漫步》、徐盈的 《延安的春天》,赞颂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新貌,揭露国民党网罗伪军制造内战真相。解放战争时期,《大公报》不赞成内战,抨击中美商约出卖国家主权,支持学生爱国反美运动,因而不断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重庆版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后停刊。

《大公报》

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民营报纸。创办之初,受康梁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1916年后,成为皖系军阀工具,1925年停刊。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该报,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提倡民主政治、发展民族工商业。1935年,该报登载范长江深入西北采访的通讯。1937年抗战爆发后,停办天津版、上海版,陆续在汉口、重庆、香港、桂林出版,坚持抗日,反对妥协。1949年后,该报归人民所有,1953年在天津出版全国性的《大公报》。1956年迁到北京出版,1966年停刊。在内地共出版64年。香港《大公报》目前仍在出版。

大公报

大公报

地址:北角澄华道321号柯达大厦二期3字楼
电话:852-25799088 传真:852-28381171

☚ 香港文汇报   明报 ☛
大公报

040 大公报

著名日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英敛之(英华)。商业性报纸。初期宣传保皇立宪。1916年由安福系财阀王郅隆继办,1925年11月停刊。1926年9月1日起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标榜办报方针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对蒋介石的态度被称为“小骂大帮忙”。以言论驰名社会,每天必有社评一篇,对国内外时事及时发表意见,大多出自张季鸾之手。注重有特色的新闻与通讯,发表过许多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该报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中有广泛影响,亦为政界各派所重视。曾先后出版上海、汉口、重庆、桂林、香港等版。上海解放后,上海版继续刊行。天津解放后,天津版改为《进步日报》。1953年元旦,两版合并为天津《大公报》。1956年10月1日迁北京,成为以财政经济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报纸。1966年9月10日终刊。

☚ 新民丛报   安徽俗话报 ☛

大公报

旧中国民营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报纸。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后由安福系财阀王郅隆继续经营。1925年停刊。次年9月1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创办新纪公司。该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宣传方针,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有广泛影响。曾先后增出上海、重庆、香港等版。上海解放后,1949年6月17日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改造为人民的报纸,继续出版。原在天津出版的该报,天津解放后改办《进步日报》,后与上海《大公报》合并。1956年10月1日迁北京,1966年9月10日终刊。

大公报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敛之。1916年转让给王郅隆,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9月起由胡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旨趣。抗日战争前夕,华北局势紧急,增出上海版,旋又开办香港版。抗战爆发后,两版分别移至汉口和桂林,最后均迁重庆。抗战胜利后,津、沪、港各版先后复刊。重庆版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府接收,解放后停刊。天津版于解放后改为《进步日报》,1956年与上海版合并,迁北京出版,以报道财政经济为主要内容,1966年9月10日终刊。香港版于1948年复刊后,持续出版至今。

大公报

《大公报》

(一)中国近代著名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改良主义者、满族天主教徒英华负责筹办,主要股东为天主教资本家柴天宠、官僚资本家王郅隆,北京法国天主教堂主教樊国梁、法国公使鲍渥、天津法领事馆翻译李敬宇、上海天主教买办资本家朱志尧、倾向维新的满族贵族肃亲王善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严复等亦为股东。日报。馆址先在法租界,后迁至日租界。英华任社长兼主编,协助英华任主笔者先后有方定六、刘孟扬、王瀛、黄与三、郭定森、樊子熔、唐梦幻等。创刊后,以敢言、严肃、替大众说话相标榜,敢于揭露和批评清政府的弊政,敢于抨击贪官污吏,不登猥邪琐屑文字,注意面向普通市民读者,不时发表一些通俗的新闻和论说,反映了一些穷苦人的疾苦,并为受欺侮的“洋车夫”、仆人打抱不平,还发起过赈济灾民的活动,很快打开了局面,成为天津和华北地区有影响的报纸。但在政治上,该报坚持宣传保皇和立宪,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且带有较明显的崇洋色彩,创办初期亲法,后又转为亲日。因此,随着革命思潮的高涨,渐渐不受欢迎。武昌起义成功、清帝退位、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使英华政治上越来越失望,无意办报,于1916年9月将报纸出盘给原股东之一王郅隆。1916年至1920年由胡政之任经理和主编。王郅隆为安福系财阀,因此报纸亲日色彩更浓,政治上完全站在皖系军阀一边,报纸越发为读者所厌弃。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战败失势,1923年王又死于日本,报纸愈不景气,发行数低至几十份,不得不于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官僚资产阶级政客吴鼎昌为扩大政治影响,从王郅隆后人手中买下报馆、设备和报名,与胡政之、张季鸾两个有经验的报人,组成新记公司,合作办报,于同年9月1日恢复出版《大公报》。吴任社长,胡任总经理,张任总编辑。新记《大公报》复刊初期,发行量不足2000份。但该报从复刊起就大力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吹嘘该报系独立经营,不与任何党派发生关系,不受任何方面补助津贴等等,并在言论中大肆宣扬非战。在北伐军逼近武汉、直系军阀节节败退时,该报社评不分是非,认为双方均为不义,均应“悬崖勒马,自救救国”。当北伐军攻下武汉后,该报又鼓吹反对“赤化”、反对“白化”。这种貌似公允实则反对革命的宣传,迎合了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心理,很有欺骗性,报纸发行数不断上升。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该报完全赞同蒋的反苏反共政策。从此,以“小骂大帮忙”的手法为蒋政权服务,受到蒋的赏识。“九·一八”事变前,该报持亲日态度,曾因发表反对立即抗日的言论,挨过爱国者的炸弹。事变后替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辩护。1931年报馆迁往法租界,1936年总馆迁移上海。西安事变发生后,严厉谴责张、杨,更为蒋介石青睐。但是,在进步编辑、记者的努力下,该报也一定程度地揭露过国民党的贪污腐化,曾发表过一些较客观的报道。又加上胡政之很善于经营管理,张季鸾长于写作。该报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有广泛影响。曾先后增出上海、汉口、重庆、桂林、香港等版。1949年天津解放后,该报天津版改组为《进步日报》。上海解放后,上海版《大公报》发表新生宣言,改造为人民的报纸。1953年上海《大公报》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为天津《大公报》。1956年10月迁北京,以报道财经为主要内容,1966年9月10日停刊。香港《大公报》至今仍出版。
(二)湖南解放前历史最久的日报,创刊于1915年9月1日,至1947年底停刊,前后32年,中间曾多次被罚停刊或因战争影响而停刊,实际出版时间约24年至25年。“五四”时期,毛泽东曾在该报发表过20多篇文章。北伐战争以前,它对湖南影响较大,是研究湖南和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史料。该报因主张反袁而从《湖南公报》分裂出来的,创办人为刘人熙、贝允昕、张秋尘、龙兼公、李拒一、张子平等。刘人熙字艮寅,一字蔚庐,浏阳人,清末曾任广西省道员,他崇拜王夫子,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曾赞助辛亥革命,创办船山学社。民初曾任湖南民政司司长。1916年7月,湖南驱逐汤芗铭后,公推他暂任都督。后由其婿贝允昕任总理,达4年之久。其余诸人均以办报为业,有的兼任教师。当时都具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在反袁和驱张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不过,他们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在办《湖南公报》时,就是和国民党对立的。北伐斗争中因反对农民运动而被封,到1929年复刊,接受国民党津贴,力主“剿共”,内容也日趋贫乏。后来由张子平独立支撑。解放后,张子平任湖南文史馆馆员,将所存《大公报》捐献国家。该报创刊时,曾发表《本报宣言》,提出办报宗旨有三:一、反对帝制,维护共和,认为主张复辟君主制度,“实不啻提倡革命,当然为法律所不容。”二、反对党争,主张中立:“今日之新闻,……或根据朋党之系统,或附属政治之机关……本报为完全商股所组织,绝不肯步此之后尘,唯以大公无私之本怀,发表中立不倚之言论,握事直书,有闻必录。”三、立足湖南,注重实际。“现今各报纸有共同之大病二:一空谈政治而放弃社会;一详于中央而略于地方。本报窃愿力矫此弊。……抑本报发行于湖南,固一地方报纸也。同人循名责实,愿于湖南各重要问题为根本之解决,然多论列随时发生之事实,以作刍荛之献。”
北伐战争以前的《大公报》,大体上是按照以上宣言,作为民间报纸出现于湖南的。在出刊头几年,该报在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反对帝制;二是反对日本的经济侵略;三是敢于为湖南人民说话,批评政府与议会;四是同情工农群众的痛苦。由于以上表现,《大公报》在湖南赢得了读者的信任。“五四”运动爆发后,长沙《大公报》在以下六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爱国驱张;二是社会调查;三是毛泽东倡导的“傍着活事件来讨论”;四是传扬马克思主义;五是关于“湖南地方自治”的讨论;六是支持群众运动。对湖南的革命运动有过重要影响。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因屈于赵恒惕的压力,指责铅印工会谋将学潮消息空白刊出、支持学生运动,12月17日,长沙工人、学生、市民数千人举行反对“关税会议”的游行示威运动,在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赵恒惕”的同时,也高呼“打倒《通信报》”、“打倒《大公报》”的口号,捣毁了通信报社,砸烂了《大公报》的招牌。

☚ 大中华民国日报   大公报 ☛

大公报

《大公报》桂林版

1941年3月15日(当日报号13310号)到1944年9月12日在桂林出版,对开铅印4版日报,馆址在桂林东郊星子岩,并在漓江桥头北岸设营业部。抗战时期,桂林版《大公报》与天津、上海、汉口、重庆、香港五地的《大公报》同样,是《大公报》新记公司出版的一个分版,总管理处抗日战争前设天津,抗战中设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桂林版的总经理胡政之,发行人兼经理王文彬,编辑主任蒋荫恩。在桂林出报前,王文彬就以大公报桂林办事处主任的身份,于1938年底奉派来桂林筹备出报,并已在桂林招考、录用了罗承勋、曾敏之、陈凡、钱庆燕为编辑、记者。日军南侵,汉口即将失守,汉口《大公报》被迫停刊,一部分人撤往重庆,一部分人撤往桂林。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香港《大公报》被迫停刊,同人中许多撤退到桂林,这时桂林《大公报》的总编辑为徐铸成,经理为金诚夫,副刊编辑为杨刚(共产党员)。
桂林《大公报》在创刊之日发表《敬告读者》的社评,其中说:“本报自在天津创办,30余年,一贯为商办性质”,“本报虽系商业性质,但不孜孜于求利;同人虽以新闻为业,但决不仅仅于谋生。”创刊初期的社评,多由重庆、香港《大公报》供给,并根据新的情况略加修改;港版停刊后,社评多由桂版同人自写,有写得好的,也有些自欺欺人的。桂版《大公报》的一个特点是长篇通讯较多。张季鸾曾用“老兵”笔名写过“重庆通讯”,报道国民参政会开会情况。总经理胡政之连续发表过《访英游美心影记》;徐铸成写过《广州探险记》(当时广州已沦陷于日军手中);杨历樵写过《归国记行》;千家驹连续发表过《回忆香港》。而以著名女记者彭子冈写的《重庆航讯》最多,最受读者欢迎。桂林沦陷后,该报撤往重庆,与重庆《大公报》合并。

☚ 大公报   大公报 ☛

大公报

《大公报》天津版

旧中国著名的全国性民营报纸。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创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安福系财阀王郅隆,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作购得,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于此年9月1日在天津原址续刊。社长吴鼎昌,总经理胡政之、总编辑张季鸾。由于重视言论,消息快新,广揽人才,经营得当,很快打开了销路,一年后已有盈余。1928年后和蒋介石关系日益密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替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辩护。1931年11月8日晚,日本租界戒严,报纸不能发行停刊6天。报社迁往天津法租界新址,于此年11月16日恢复出版。1936年总馆移上海,于4月1日增出上海版,天津版成为分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8月1日天津沦陷,天津版于8月4日停刊。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天津版于此年12月1日复刊。经理曹谷冰,编辑主任孔昭恺,仍为上海总馆的分馆。按照总馆的意图,宣传和支持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反对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被改组为《进步日报》出版,1950年12月31日与由沪迁津的上海版合并为天津版。1956年移北京出版,1966年停刊。

☚ 大公报   大公报 ☛

大公报

《大公报》重庆版

著名的全国性民营报纸。1938年12月1日在重庆创刊,由《大公报》团总编辑张季鸾亲自创办和主持。张和蒋介石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该报团的中心和重心。1941年9月张季鸾死后,王芸生继任总编辑,同时在渝馆设立报团董监事联合办事处,胡政之任联合办事处主任,统一领导报团各版业务,渝馆正式成为报团的总馆。抗战时期,该报的总方向是联苏抗日。发表了许多社评,斥责日寇的暴行,鼓舞中国军民的斗志。依据国民党当局的意图,宣传和解释国内外形势。反对中国共产党。1941年皖南事变时,编印反共小册子散发。此年5月中条山一役国民党军队败北后,发表社评攻击八路军,以掩盖国民党军队的失败,遭到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的批驳。抗战胜利后,拥护支持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发表社论反对民主联军从伪军手中收复长春,用特务报纸的口吻诬蔑民主联军。王芸生主笔政后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也发生过摩擦,对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国民党当局置大批滞留香港的爱国知名人士于不顾,却用飞机运回洋狗马桶的“飞机洋狗”事件予以抨击。1946年春胡政之、王芸生去主持报团沪馆后,该报成为报团的重庆分馆。解放战争后期,开始支持重庆的民主运动。1949年9月17日起,曾短期被特务劫夺。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重庆后,由原报馆人员接收继续出版。1952年8月15日因营业不振停刊,报社人员参加《重庆日报》的筹备工作。

☚ 大公报   大公报 ☛

大公报

大公报香港版

著名的全国性民营报纸。1938年8月13日创刊,由《大公报》报团总经理胡政之亲自创办和主持。金诚夫任经理,徐铸成任编辑主任。偏重对香港和海外华侨进行抗日宣传。1941年12月13日香港沦陷后停刊,报馆资产全部丧失,胡政之和报馆职工全部撤到桂林,并入该报团桂林版。1948年3月15日,胡政之在香港复刊香港版,费彝民任经理,杨历樵任编辑主任。抛弃该报团长期标榜的“不党、不盲、不私、不卖”的办报方针,接受国民党政府二十万美元的官价外汇,完全成为一张反共的报纸。1948年11月上旬,报团总编辑王芸生到香港,更换言论撰稿人,改变办报方针,向人民靠拢,立场发生根本的变化。现仍在出版。

☚ 大公报   大公报 ☛

大公报

大公报上海版

著名的全国性民营报纸。1936年4月1日创刊,由《大公报》团总经理胡政之,总编辑张季鸾亲自主持。比较注重财政经济的宣传。适应蒋介石的政治需要,鼓吹“缓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力主和平解决事变,保证蒋介石的安全。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被宋美龄翻印许多万份,用飞机在西安上空投撒。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及时报道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英勇斗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1937年12月12日拒绝日军的新闻检查自动停刊,大部分器材和员工并入汉口版。1945年11月1日复刊,李子宽任经理,徐铸成任总编辑。1946年春,总馆总经理胡政之,总编辑王芸生移驻沪馆,沪馆成为报团总馆,王芸生亲自主持沪馆笔政。1948年胡政之病重,曹谷冰接任总经理,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矛盾日趋激化。1948年底,王芸生转道香港赴北平,1949年夏回到解放了的上海,6月17日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1950年该报移到天津市,与天津《大公报》合并,仍以《大公报》名出版。1956年移北京。

☚ 大公报   大公晚报 ☛

大公报

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二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初系满族开明人士主办的鼓吹立宪的报刊,创办人为英华(字敛之,满族)。二十九年立宪运动刚刚揭幕之时,它就发表论文《论立宪之要素》,表示支持。以后又多次以立宪为主题发表征文启事。1916年因营业不佳,售与皖系政客王郅隆。1926年9月起,由吴鼎昌、张季鸾等接办。曾先后增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版。解放后,上海版发表“新生宣言”,继续出版。后移至天津。1956年10月1日迁北京,以报道财政经济为主。1966年9月10日终刊。现有香港《大公报》。

大公报

《大公报》

1902年6月17日,满族旗人英敛之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宗旨为 “开风气,牖民智”。主要刊登上谕电传、官门邸抄、路透电报、论说、时事要闻、中外近事、译件、附件等。日印四五千份,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1916年为皖系政客王郅隆接办。1926年9月,交吴鼎昌等接办。吴对报纸内容进行了革新,因此在当时上层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影响。1936年以后,随着日本的侵略中国,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香港、重庆、桂林等地出增版。后这些增版除香港外,都先后停办。现只有香港的《大公报》仍在出版。

☚ 大中华国协   大汉报 ☛
000001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