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夜雨寄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诗篇名。七绝。李商隐作。见明刊本《李义山诗集》卷六。诗题一作《夜雨寄内》,然多数版本作“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年不详。据诗意,其所寄有友人与妻子两种可能,如沈德潜谓“此寄闺中之诗”(《唐诗别裁》卷二○),冯浩也说:“语浅情浓,是寄内也。”(《玉谿生诗集详注》)然今人则认为“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大中七年,853前后)”(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此诗以构思精巧、感情深挚与韵律优美而为历代读者所喜爱。尤其是构思上“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意最婉曲”(桂馥《札朴》)的特点,受到诗论家激赏。王安石《封舒国公》诗“今日桐乡谁爱我,当时我自爱桐乡”,即仿此。

☚ 乐游原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二年 (848) 罢桂管郑亚幕北旋途次、滞留荆巴时写寄长安王氏妻的一首七言抒情小诗。宋人洪迈选编 《万首唐人绝句》,题作 《夜雨寄内》 ,当有根据。
 诗首句采用问答形式概括写出诗人与王氏夫妻间两地书札往还情景,既简洁,又别致。远在长安的闺中人千里迢迢寄书给仕途失意、淹滞荆巴的丈夫,殷切地询问 “归期”。而诗人的回答则是 “未有期”! 为什么?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悬想和推测。
 紧接着次句 “巴山夜雨涨秋池”,不即不离,安排得非常高明巧妙,一方面对上述问题从侧面隐约地作了解释: 秋季苦雨,南方涨水,交通阻塞,迂滞旅途; 并不着痕迹地捎带点明了写诗的时间、地点; 另一方面又通过典型环境艺术氛围的渲染,烘托出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态: 由于变幻莫测的宦海风波带来彷徨无计的处境和茫然失措的情绪; 还由于同样原因而促使诗人产生一种摆脱官场是非、求得自我解脱的渴望,那就是转向温暖的小家庭寻找生活乐趣和精神寄托……这样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涵却在短短七个字的寻常写景叙事中获得淋漓尽致的表现,谈何容易!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巴山”一词,究指何所?过去不少李商隐诗研究者和笺注家由于泥解“巴山”为川、陕交接处大巴山,而致造成对全诗理解上的差错失误,诸如说“这首诗是作者在梓幕期间寄赠在长安的友人之作”等。这些说法或者与诗的内容、意境不协,或者自身流于矛盾。其实《夜雨寄北》一诗中的“巴山”,只是“三巴”之泛称,施诸四川盆地边缘诸山脉,均无不可。如果要实指的话,也只能是长江沿岸巫峡附近的巴山。其地在川、鄂接壤处的巴东县南,以产茶著称,世称巴山真香茗。按唐时行政区划,四川沿长江下游忠、万、夔、巫诸地不属东川而属荆南辖区。当时荆南节度使郑肃不但是郑亚的同宗,而且还和李商隐有过多次接触。这也为李商隐于桂管府罢,北旋途次,淹留荆巴阶段创作《夜雨寄北》诗提供有力佐证(详见拙文《如何确解李商隐诗》 ,《古代文学研究集》,文艺联合出版公司,387-389页) 。
 诗的后面两句通过虚拟口吻“何当”、“却话”,勾勒出诗人想象中的一幅鲜明动人的形象画面: 日后,诗人回到长安家中,在一个黄昏,夫妻、亲人,欢聚房中,剪烛西窗,闲话此时此刻“巴山夜雨”的情景。……当然,这只是诗人流落异乡,在茫茫秋天雨夜,对烛写诗代书时浮上脑海的一种充满自我陶醉和生活情趣的悬念。但却如实反映出李商隐和王氏夫妻之间的一往深情,读来如道家常,亲切有味。
 这首七绝语言平易,感情深沉、真挚,多用复叠词,如“期”、“巴山夜雨”均两见,音节铿锵、悦耳,回旋往复,倍感唱叹有致,冯浩评为“语浅情浓”,所见甚是。构思方面采取透过一层手法,借想象中日后归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来反衬此时此刻仕途蹭蹬、秋夜阻雨、滞留异乡的惆怅、落寞,从而更有力地抒发了对北方妻子、亲人深沉的思念、挚爱之情,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纪晓岚论李商隐诗,时有苛刻失当处,唯评《夜雨寄北》为“探过一步作法,不言当下如何,而当下可想”。又说,“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恰道出了此诗构思方面语言平易,内涵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色,是颇有见地的。

夜雨寄北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夜雨寄北

【题 解】

《夜雨寄北》就是在下雨的夜晚写信“寄北”。因作者家在河内(今河南北部),由此而言。题又作《夜雨寄内》。诗人在诗中满怀深情地倾诉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剪烛西窗”被引为友朋、亲人忆念之典。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像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以未来写眼前,用团聚反衬孤寂。全诗构思巧妙,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语言上巧妙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巴山夜雨”四字共出现两次,虽是重复,读者却不乏新鲜。实际上是借语言的回环,表现了未经别人写过的委曲纡折的感情境界,想象入微,别开生面,使读者对诗人此夜的寂寞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成为后人所称道的名句。


古代文学作品《夜雨寄北》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诗歌篇名。唐李商隐作。《唐人万首绝句》作《夜雨寄内》。清冯浩定此诗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游巴蜀时作,并说:“语浅情浓,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玉溪生诗集笺注》)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此寄闺中之诗。云间唐氏谓寄私昵之人,诗中有何私昵意耶?”今人马群说:“是大中二年秋初李商隐滞留巴蜀期间,得到了妻子询问归期的家信,而写给他妻子的诗。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和王茂元的女儿结婚以后,就成了牛、李两党攻击排斥的对象,十多年来,坎坷不遇。王茂元死后,曾一度在佳州刺史郑亚幕下任职。大中元年(847)十二月,李德裕被贬崖州,李党失势,郑亚也因此而被贬为循州刺史。可能是为了另谋出路,李商隐来到巴蜀一带,滞留至秋方归。可以想象,他这时的心情是穷途失意,欲进不能,欲归不得。在巴山夜雨孤独寂寞之中,又收到了妻子询问归期的来信,情不能自已,便写了这首‘语浅情浓’的寄内诗。”(《唐代文学论丛》82年第1期)安徽师大中文系《李商隐诗选》:“是作者在梓幕期间寄赠在长安的友人之作。《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浩、张采田系此诗于大中二年秋作者游巴蜀时。然巴蜀之游是否存在,本就有不少疑点(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曾详加辨正),且作者《楚泽》、《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归墅》等篇(均大中二年秋自桂林归长安途中作),均明言秋令经楚泽、荆州、商洛一带,而本篇则明言秋时留滞巴蜀,归期未卜,两相对照,显非同时之作。故仍从现传李诗各本作‘夜雨寄北’,系于梓幕期间。其时作者妻王氏早已去世。”今人陈伯海《李商隐诗选注》:“是在蜀地怀念亲人的诗。先以归期未卜,点出离情;夜雨池涨,烘托愁思。接下来本该承写思念之情,却忽然跳开一步,去悬想他日重逢共话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从而将当前相思的苦痛与日后团聚的欢愉融合在一起,愈是向往于团聚的欢乐,也就愈感受到相思的煎迫。”此诗是作者留滞巴蜀期间,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王氏的。开成三年(838)王氏和李商隐结婚,大中五年(851)王氏因病去世。此诗写于大中二年。通过描绘自己在巴山秋雨之夜霎那间的思想活动,表现了思念妻子、渴望北归的情绪。前两句通过问答和典型环境的描绘,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绵绵思念之情。后两句紧扣“夜雨”,另辟新境,遥想他日重逢,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都将成为剪烛夜谈的资料。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感情浓烈,语言朴素。巴山夜雨,反复使用,前后意境迥然不同,增强了缠绵深婉的情致。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的成语即源于此。


《夜雨寄北》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大中七、八年(853、854)之间,时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中,回答友人的思念而作。题一作《夜雨寄内》,或谓当作于大中二年(848),时诗人羁留夔峡。回答妻子王氏的思念而作。两说诗意均可通。诗中以眼前之景预想异日重会,又期未来重会时西窗剪烛,再话现在情景。二、四两句中“巴山夜雨”重出,绾实有与虚拟之景,使诗境回环映照,情韵深长。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形容此诗意境为“水精如意玉连环”。
 【注释】
 ①巴山:泛指今四川省东部的山。②二句意谓何时相聚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叙今夜在巴山独听夜雨时的情景。何当:何时。却:还,再。

历代诗词精品之《夜雨寄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可与刘皂《旅次朔方》(即《渡桑干》,详后)参读。
 晚唐诗比盛唐诗浑厚不足,而深细过之。出现了一些内容形式都比较生新的作品。刘皂《旅次朔方》和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两首手法类似的七绝,便属此列。
 读者大都注意到此二首诗形式上的异中之同,即诗中时间上的前与后,空间上的此与彼交织在一起,以羁旅情思穿插串联,宛转关情。而较少言及它们内容境界上的拓新和形式上的同中之异,其实这两首诗的最值得注意的共同之处,乃在于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中独立发现了一个心理上的怪圈,这就是人生在趋新之后会产生恋旧的心理,所谓执热愿凉,又使这种人生况味得到各具特色的表现。《旅次朔方》写从咸阳来并州,日夜忆咸阳:从并州至桑干,又日夜忆并州。《夜雨寄北》则写到异时异地两个情景即西窗剪烛和巴山夜雨,从巴山夜雨忆西窗剪烛,又从想象中来日的西窗剪烛忆巴山夜雨。这后一个情境是虚拟的,与前一诗相比,尤有扑朔迷离之妙。

唐诗《夜雨寄北》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


 
 【释】
 1.巴山:泛指东川一带的山。2.何当:何时能够。
 
 【译】
 你问我何时归去,
 我无法回答你,
 此时,巴山夜雨
 涨满秋池。
 何时?我们在西窗下
 共剪灯烛,柔情密语:
 此夜巴山秋雨之时。
 
 【评】
 杜工部有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从空间的角度,从对面着笔,不言我忆彼,只说彼忆我;义山此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从时间的角度,以他日忆今时,与工部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人徐德泓言:“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际羁情不写而自深矣。”(《李义山诗疏》)

古典文学作品《夜雨寄北》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2],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七绝,《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寄内”,是寄给他的内人(妻子),“寄北”,是寄给北方的人,可能是原配妻子,但有人考证这时李商隐原配妻子王氏已经病故,那么可能是续弦、姬妾,我们作怀人诗来读即可。诗寄自巴山,当是写于公元852~855年之间诗人任职东川之时。巴山,泛指四川境内的山。
 [2]何当:何时能够。
 
 这首怀人七绝,用简短的语言,把深切的思念情表现得深厚而涵蕴无尽。首句似是直叙,却以答问形式出之,形成跌宕曲折,表现了羁旅难归的两地愁苦(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吗,还没有个日期呢)。次句是夜雨绵绵涨满秋池的画面,不言愁,而独听异乡淅淅沥沥夜雨,愁苦自在景中。后两句宕开一笔,不言相念之切,却在孤寂忧思中憧憬团聚之欢乐,在想象中把今夜巴山冷雨中的苦思作为相逢时剪烛夜谈的话题(什么时候我们能在西窗下剪烛夜谈,谈谈我在巴山夜雨时对你的相思呢)。徐德泓《李义山诗疏》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首绝句纸短情长,与他大多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写得浅切畅晓而不乏神韵。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夜雨寄北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梦李白二首·其二 下一篇:绝句 →
诗词简介: 此诗约作于大中七、八年(853、854)之间,时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中,回答友人的思念而作。题一作《夜雨寄内》,或谓当作于大中二年(848),时诗人羁留夔峡。回答妻子王氏的思念而作。两说诗意均可通。诗中以眼前之景预想异日重会,又期未来重会时西窗剪烛,再话现在情景。二、四两句中“巴山夜雨”重出,绾实有与虚拟之景,使诗境回环映照,情韵深长。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形容此诗意境为“水精如意玉连环”。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 yè yǔ jì běi 》 
    《 夜 雨 寄 北 》 
    .[ tánɡ ]. lǐ shānɡ yǐn 
    .[ 唐 ]. 李 商 隐 
    jūn wèn ɡuī qī wèi yǒu qī , bā shān yè yǔ zhǎnɡ qiū chí 。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 
    hé dānɡ ɡònɡ jiǎn xī chuānɡ zhú , què huà bā shān yè yǔ shí 。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今译
    你问我何时归去,
    我无法回答你,
    此时,巴山夜雨
    涨满秋池。
    何时?我们在西窗下
    共剪灯烛,柔情密语:
    此夜巴山秋雨之时。


    【翻译2】
    你问归家的日期还未有定期,
    今夜巴山的秋雨涨满了沼池。
    何时与你西窗共剪烛花之蕊,
    回头漫话巴山夜雨孤凄之时。


    【翻译3】

    你询问我回家的日期;可是,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啊!
    今夜,我独自一 人留宿在荒凉的大巴山下,听着窗外的秋雨声;
    冰凉的雨水涨满了秋天 的池塘,恰似我满腔的愁绪。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在家中的西窗下, 同你共剪烛花,
    畅叙今夜人各西东的离别之情呢?
     

  •  
    1、《夜雨寄北》:一作《夜雨寄内》。寄北,指寄给北边的妻子。
     
    2、北,指 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
     
    3、内,即内人,妻子。君:指作者的妻子。
     
    4、归 期:指回家的日期。
     
    5、巴山:即大巴山,又叫巴岭,其山脉横亘于陕西、重 庆、湖北三省边境。此处泛指巴蜀之地。
     
    6、涨:使……上涨。
     
    7、何当:何 时。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明亮。这里形容两人深夜秉烛长谈。
     
    8、西 窗:内室西侧的窗户。
     
    9、却:还,再。
     
    10、话:追述。
     
  •  【集评】 宋·范晞文:“唐人绝句,有意相袭者。……贾岛《渡桑干》云:‘客舍并州巳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人》云……此皆袭其句而意别者。若定优劣、品高下,则亦昭然矣。”(《对床夜语》)
    明·李梦阳:“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引)
    清·徐德泓:“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际羁情不写而自深矣。”(《李义山诗疏》)
    清·桂馥:“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意更深。”(《札朴》卷六)
    清·纪昀:“探过一步作结,不言当下云何而当下意境可想。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玉溪生诗说》)
    清·施补华:“李义山‘君问归期’一首,贾长江‘客舍并州’一首,曲折清转,风格相似; 取其用意沉至,神韵尚欠一层也。”(《岘佣说诗》)
     
     
    【总案】 这是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当是作者在梓州幕后期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前两句通过问答和眼前景物的描绘,写出长久客居的无奈心情。后两句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遥想来日重逢欢乐之时再来畅谈今夜孤身客居的情景,构思之妙,出人意外。这样,在空间往复对照,在时间上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艺术境界。更深切地写出了今日客居之苦和他日重逢之乐。全诗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兼有民歌朴素隽永与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是作者在梓州柳仲郢幕滞留期间寄赠长安友人之作。首句包含着一问一答,仿佛深夜灯前,向来书询问归期的友人倾吐归期无日的心曲。次句推开,写想象中室外夜雨浸淫之景。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蕴含着遥远、寂寥、凄清、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 结,构成极富包孕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清,对友人的深长思念,郁积心底的重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凄清的夜雨声暗暗涨满秋池。这是融写实与象征、物象与心象为一体的典型境界。
     
    尤妙在三四两句,紧扣夜雨,从深重绵长的愁思中生出异想,转出新境:遥想他日重逢,今宵巴山夜雨的凄凉情景都将成为西窗剪烛的谈资。在重逢的欢愉中回首凄清的往事,不但使遥想中的重逢显得更富诗意的魅力,而且给眼前的雨夜羁落带来一丝温暖与慰藉。“西窗剪烛”这个细节,更加强了重逢的温煦亲切气氛和今宵遥想时的悠然神往之情。此诗“期”字叠用,“巴山夜雨”重见,固然构成一种外在的回环映带的风调美,尤在“巴山夜雨”的重见中运用时空交错跳跃的手法,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构成极为含蓄蕴藉的内在情韵美。何焯用“水精如意玉连环”形容此诗风格,颇为形象。
     
  •  
     大中二年(848)秋,诗人北归途中,淹留荆巴,妻子来信问归期,乃作此诗。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题作《夜雨寄内》。一说为大中六年(852),作于东川柳仲郢幕府,那时作者之妻王氏已故,“寄北”则为寄北方亲友。但从诗的情感内涵品味,似应以“寄内”为确切。
     
    诗从回答妻子的问讯开始,平直叙起。“问归期”蕴藉着深切的思念,“未有期”流露出无限的怅惘。两者的矛盾,构成全诗感情发展的基点。
     
    次句写客舍环境显示当时心情。用巴山、夜、雨、秋、池等物象,遣一个“涨”字作中介,组成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把难以说透的羁旅之情渲染得十分浓烈。人们看到的是景,所感受的却处处是情。巴山夜雨仿佛在诉说客居的孤寂,秋池里似乎涨满了离人的愁思。
     
    诗人耐不住寂苦的侵袭,热切地盼望归期的到来。于是跳开落墨,三句以“何当”引出虚想,超越时、空界限,映现出西窗并坐,剪烛夜谈的景象。“西窗”充溢着温馨的家庭气息,“剪烛”是深夜不寐,畅叙离情的象征。遐想中的欢聚,把眼前“未有期”的怅惘消解了。
     
    最后,又进一步设想,异日相逢将以今夕的巴山夜雨作为话题,在剪烛夜谈的氛围中融入客居旅况的回忆。以诗意的想象溶化现实的孤寂,使全诗在明朗乐观的气氛中结束,没有陷入低沉和无边的苦闷。
     
    诗的语言自然流畅,亲切感人。诗人在短小的绝句中,巧妙地运用语词的重复,开拓新的意境,可谓独具匠心。首句“期”字两见,末句重出“巴山夜雨”。不仅在音调上,结构上呈现出“回环往复”之妙;而且在意念上往复推移,由今日遥望来日,又从来日回忆今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萦回曲折的情致。这首诗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构思精策,意境隽永,是千百年来为人乐于传诵的名作。
     
  •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滞留巴蜀,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寄给在北方的妻子 (一说是友人),倾诉了思乡的情怀。
     
     你问我归来的日期,还没有定呢。首句似平平常常地回答远方的询问,细品之下,内涵却很丰富,故乡亲人的殷切期盼,自己羁绊异乡的无可奈何,归期未定的抑郁惆怅,都融合在这一问一答中。句中两个 “期” 字,一为妻问,一为己答,不觉累赘,反显自然巧妙。
     
     次句写自己置身之地的自然环境。因处四川盆地,四面大山环绕,巴渝地区多夜雨,巴山夜雨是重庆秋季独特的景观,常常白日晴空万里,夜晚淅沥小雨如期而至,洗去了一天的浮尘、暑气,第二天又是一个清新凉爽的早晨。万籁俱寂时飘舞在巴山夜空的细雨,触动了无数多愁善感的心灵,也唤起漂泊在外的游子多少思乡的愁绪。诗人抓住当地景物的特点,以细细密密的秋雨涨满秋天的池塘给人的感觉,来抒发羁旅的凄清孤寂。一二两句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它们表现的情绪是一致的,只是诗人有意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过渡关系。
     
    三四两句设想未来相聚的情形。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坐在西窗之下,共剪烛花?那时再来谈论今晚的巴山夜雨。诗中又出现了 “巴山夜雨”,只是此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未来相逢时谈论的话题。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突现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妙趣横生。小小一绝中,“巴山夜雨” 重复出现,一写实景,一虚拟情怀,不觉累赘,反觉警辟,技法之妙,难以企及。
     
     诗人的思绪在现实——想象——想象中的现实之间流动,回环往复,曲折缠绵,颇似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全诗语言朴素而简练,以白描的方式叙事、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间,跌宕有致; 意境的打造自然而优美,“巴山夜雨” 融合了山的旷远、夜的宁静、雨的缠绵和悠悠的相思味,可谓清新隽永,别有风情,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作品《夜雨寄北》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作者滞留巴蜀时所写,大致作于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848)间(据冯浩《玉谿生年谱》)。是写给在北方的妻子王氏的。北,一作“内”。在这期间,他还写了另一首寄内诗《摇落》,也描写了秋景。但以《夜雨寄北》最为著名。
 巴山,可以泛称“三巴”,此处应指巴东一带。何当,犹言何时。却话,追忆过去。却,回。
 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
 诗人在巴山滞留,当北方家里妻子王氏来信问归期时,他却答说,还没有回家的确切日期。现在,这里正下着愁人的夜雨,使池水都涨满了。将来什么时候能返家同你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回溯在巴山时的情况,那就太好了。剪烛,烛燃久了,烛心结成花,烛光就暗了,须及时剪去了方明亮。


 * * * *


 这是一首篇幅小、内容丰、技艺高的著名佳作。为了深入了解此诗的方方面面,对以下几个问题,须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此诗究竟为谁而作


 李商隐这首七绝,到底为谁而写,曾经有一些不同看法,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怀念友人之作”;二是“惦念妻子之作”(包括有人认为悼念之作)。我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
 第一、写作年代同作者滞留之地相吻合。何时写此诗确是一个关键。据《年谱》记载,此诗系写于唐宣宗大中二年。这时,作者确生活在湖北、四川一带,年三十五岁左右。
 第二、李商隐在四川、东川节度使幕府任职时,年龄已超过三十五岁,是在三十九至四十三岁间。其妻王氏恰在入幕前病故。
 第三、另一版本此诗题作“寄内”,明点诗为妻而作。况且,长安在四川、湖北以北,亦可视为“寄北”,也即“寄内”,两者统一。
 第四,“共剪西窗烛”,用于夫妻情侣,比用之友朋间更为相宜。
 据此,把《夜雨寄北》(即“寄内”),定为李商隐在巴蜀滞留时怀念妻子之作,是有充分依据的。其他种种说法,似乎都缺乏有力的外证与内证。


 二、它着重写些什么


 通观全诗,它着重渲染的是两个词——愁怀与向往。
 先说“愁怀”。诗人定居他乡,又逢涨池夜雨,秋风萧索,甚感凄寂,又加上归期杳杳,更添惆怅。这种念远思归的情怀无法排遣,只好借诗宣泄。
 再说“向往”。它向往什么?就是北归重聚。诗篇设置了一个“悬拟会面”情景:夫妻(或情侣)双双“共剪西窗烛”,回叙“巴山夜雨时”的孤寂与思念。
 怎么从“愁怀”过渡到“向往”呢?
 一般都会有这种体验,特别是游子体悟则将更深:在愁闷中产生憧憬,产生渴望和追求,即从今夜的寂寥而向往、回味着异日的快慰;在向往中最大的快慰,则是回味今夕的寂寞。这样,就使两者紧紧地又相辅相成地融为一体了。


 三、诗之技艺高超,从何见得


 一首七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一代代地吸引着人们呢?
 我看它的诀窍,就在于妙用语言的重复。就是说“巴山夜雨”在第二句与第四句的重复出现,造成语义的回环。这决非文辞的简单重复,而是诗的意境的深化,是经过诗人精心营造的结果。试看——
 首次出现的“巴山夜雨”,还只是诗人对现实的直观感受,而第二次的“巴山夜雨”,则是对首次的推进与丰富。且看看它的思路是怎样的?
 由今夕而望来日,又由来日而返及今夕,在意念的推移往复中,巧妙地诱使读者转换欣赏角度,让人们从不同的时间、场合去反复体味,“味”出个中之奥秘:深切的愁怀,热烈的向往。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作者在梓州柳仲郢幕滞留期间寄赠长安友人之作。首句包含着一问一答,仿佛深夜灯前,向来书询问归期的友人倾吐归期无日的心曲。次句推开,写想象中室外夜雨浸淫之景。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蕴含着遥远、寂寥、凄清、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 结,构成极富包孕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清,对友人的深长思念,郁积心底的重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凄清的夜雨声暗暗涨满秋池。这是融写实与象征、物象与心象为一体的典型境界。尤妙在三四两句,紧扣夜雨,从深重绵长的愁思中生出异想,转出新境:遥想他日重逢,今宵巴山夜雨的凄凉情景都将成为西窗剪烛的谈资。在重逢的欢愉中回首凄清的往事,不但使遥想中的重逢显得更富诗意的魅力,而且给眼前的雨夜羁落带来一丝温暖与慰藉。“西窗剪烛”这个细节,更加强了重逢的温煦亲切气氛和今宵遥想时的悠然神往之情。此诗“期”字叠用,“巴山夜雨”重见,固然构成一种外在的回环映带的风调美,尤在“巴山夜雨”的重见中运用时空交错跳跃的手法,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构成极为含蓄蕴藉的内在情韵美。何焯用“水精如意玉连环”形容此诗风格,颇为形象。

《夜雨寄北》ye yu ji bei

To the North in Raining Night→李商隐(Li Shangy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