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种混放密养集约生态模式
在多品种混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及不同养殖鱼类、不同年龄鱼的生长优势,开发鱼池生产潜力,达到高产高效目的的养殖。鱼种合理放养密度的确定,必须遵循以下科学依据:
❶鱼池条件要好,池大水深,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配有增氧设备。
❷鱼种基础雄厚,各种放养鱼类、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年龄的鱼种齐全,数量充足。
❸饵肥料来源广,能保证供应。
❹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较高。
多品种混放密养的集约生态模式主要有:
❶鱼与鳖混养模式。如罗非鱼与鳖混养模式,主要利用罗非鱼和鳖生长温度、食性相似、底栖等的生物学特点,将两者进行混养。在这一养殖模式中,利用罗非鱼 “清道夫” 的功能,主养鳖。其优点是比单一养殖鳖经济效益高。
❷鱼虾混养模式。主要有淡水鱼虾、海水鱼虾混养两种类型。淡水鱼虾混养多采用常规或名特优淡水鱼类与青虾、罗氏沼虾混合养殖和海水鱼类与对虾混养殖模式。淡水混养中的“鱼青混养”,一般以鱼类为主,青虾为辅; “鱼罗混养”,则以罗氏沼虾为主。在海水鱼类与对虾混养中,以虾类为主。特别是中国对虾与河鲀、鲈鱼混养值得一提,在养殖过程中以中国对虾为主,同时放入少量的肉食性鱼类 (河鲀或鲈鱼),河鲀、鲈鱼摄食体质较弱、行动缓慢的病虾,避免了带病毒对虾死亡后释放病原体于水中的可能,从而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
❸鱼与贝混养模式。一般包括淡水鱼类与三角帆蚌、海水鱼类与贝类 (缢蛏、泥蚶) 混养模式。在三角帆蚌育珠中,配以少量的上层鱼类,如鲢鱼、鳙鱼和底栖鱼类罗非鱼,可以清洁水域环境,减少杂物附着,提高各层养殖质量;在缢蛏、泥蚶等贝类养殖池塘中放入少量的鲈鱼、大黄鱼进行混养,由于鲈鱼、大黄鱼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摄食体质较弱的贝类。肥水增加的浮游生物又被滤食性的贝类所利用,从而达到生态平衡。
❹鱼与蟹混养模式。通常指梭子蟹与鲈鱼、鲷鱼或对虾混养。梭子蟹为底栖生物,以动物饵料为食,适合在透明度为30厘米的水中生长,鲈、鲷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作用,为梭子蟹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应注意的是鲈、鲷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为避免捕食蜕 (换) 壳蟹,散养时应投喂足够的饵料或采用小网箱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