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藏椁《汉书·霍光传》颜注引服虔说云:“外藏椁”是“在正藏外,婢妾之藏也;或曰厨、厩之属也”。西周、春秋本无“外藏椁”之制,但到春秋晚期,已经在放置墓主木棺的主椁即“正藏”之外,另辟木椁即“外藏椁”,以置铜、陶礼乐器等随葬品。随县擂鼓墩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在“正藏”(东椁)外有三个“外藏椁”(中、北、西三椁),一个主要置礼乐器,一个主要置车马器和兵器,一个置殉人,正和服虔说的三种“外藏椁”制度相符。到了汉代,诸侯王与列侯的墓葬,沿用了这种“正藏”与“外藏椁”同时具备的特制。外藏槨是相对于正藏槨而言的。有人认为“黄肠题凑”之内为“正藏”,“黄肠题凑”之外则为“外藏”,即“外藏槨”,是为“黄肠题凑”回外的廓。北京大葆台汉墓的这种外藏槨有两层,周长77.2米,各宽1.6米,高3米,呈“回”字形平面、南部与甬道相通。其中发现有马匹、金钱豹、陶俑、漆偶车和鎏金铜车马饰等。“外藏槨”也有置于墓道乃至墓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