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夏尔巴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夏尔巴人Sherpas一译“谢尔巴人”、“舍尔巴人”。喜马拉雅山区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尼泊尔的索卢昆布县及中部山区。约7.5万人(1978年)。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源于中国西康木雅地区,为党项羌西羌属, 忽必烈南征时迁往后藏,后越过喜马拉雅山抵尼泊尔。内分卡迪夫(Khadev)和卡麦都(Khamedu)两等级, 下均分若干父系氏族。操夏尔巴语,与藏语相近,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信佛教,密教影响极深, 多属宁玛派(红教)。行等级内婚,氏族外婚; 兄弟共妻较普遍,但仅限两兄弟,超过时剃度出家或分居另娶,亦见两兄弟共两妻现象;流行抢婚, 即使双方同意, 也以此方式完婚; 婚礼极复杂,常常几年才完成;婚后不落夫家, 生子后从夫居。见面一手摘帽,一手做搔头状,伸舌躬身表示问候。老死火化。喇嘛拔下死者少许头发, 指示“升天”方向,家属高兴雀跃。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麦、马铃薯等; 普遍饲养犏牛(用牦牛、黄牛杂交培育而成);冬初南迁, 春始北归。一些人从事与中国西藏地区的换货贸易; 不少人给登山队充任向导和后勤搬运。 夏尔巴人藏语音译,意为“东部人”。又作舍尔巴、谢尔巴。尼泊尔王国菩提亚人的别称。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相传公元13世纪蒙古灭西夏后,党项羌中的一支南迁西康木雅地区(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忽必烈南征大理时,又逃离木雅迁往后藏定日郎廓,其中一部分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囊巴拉山口,到达今尼泊尔的夏尔昆布(意隐蔽于东边的旷无人烟之地)。因来自东方,并在尼泊尔东部生息,故被称为夏尔巴人。现绝大多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王国的索卢、昆布、都得科西河谷,以及利库科拉、金姆蒂科拉、逊科西河上游两岸、耶尔穆、帕克拉、比贡、劳布吉、工巴雄、噶里召、巴岗一带以及锡金、大吉岭、印度噶伦堡等地。人口约10万。在我国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等地居住的夏尔巴共约千余人。内分卡迪夫和卡麦都二个等级。操夏尔巴语,与藏语相近,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藏文,无自己的文字。信奉喇嘛教宁玛派(意旧教、亦称红教)、噶举派(白教)和本教(黑教)。以野牦牛为图腾。有姓氏,同姓不婚,婚姻以一夫一妻为主,也有少数一妻多夫(即兄弟共妻)或一夫多妻,尚有抢婚的风俗。丧葬以火化为主,土葬和水葬极少。生产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犏牛、黄牛、水牛、山羊等。农业以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荞麦为主。为适应喜马拉雅山的生存环境,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在不同高度的地域建造多处住处,如在主村修建固定住房,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修建夏居地房屋,在海拔较低能避风寒的地方建造冬居地房屋,在距夏居地更高的地方修建供短暂栖息的窝棚,以照料牲畜。主食玉米糊、大米饭和土豆;喜饮玉米酿造的“巴鲁”酒和甜奶茶;忌杀牲,但吃别人宰杀或自然死亡的牛羊等牲畜肉。男人着“帕多”衣(无领短袖羊毛本色织品),牛仔裤,配腰刀、赤脚。妇女穿藏服,或上身穿绒毛短衣,下着多褶花裙,戴戒指、金耳环、手镯等。男女都能歌善舞,并善于攀登高山。在世界各国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大都由夏尔巴人充当背夫,亦有数名夏尔巴人登上珠峰,为世界登山运动作出巨大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