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夏小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大戴礼记》共81篇(今存39篇),《夏小正》为第47篇。《隋书·经籍志》除载《大戴礼记》外,还另载《夏小正》1卷,可见隋朝以前即有单行本流传。关于《夏小正》的来历,据《礼记·礼运》载孔丘说:“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曰:“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云。”又《史记·夏本记》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故以往人们大都认为《夏小正》是孔丘及其门徒到杞国考察以后所记载下来的农事历书。后经西汉戴德采入《大戴礼记》而得以流传下来。 现今流传的《大戴礼记》,出自北周卢辩的注本。至唐宋时旧《夏小正》单行本绝迹,而有宋人傅崧卿作《夏小正传》4卷。傅崧卿,字子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给事中,《宋史》无传。《郑堂读书记》说:“子骏所见《大戴礼》,有集贤殿藏本,及其外孙关□藏本,皆以《夏小正》文错诸传中,乃仿《左氏春秋》,正文其前,而附以传。月为一篇,凡十有二篇……是编各以三月分卷,而于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之前,分冠春夏秋冬字,当是子骏所加。”这就是今本《夏小正》的来历。以后为其进行考注的著作约有数十家。 由于经传混杂,何者为经文?何者为传文?各家认识有异,据已故夏纬瑛教授《夏小正经文校释》的考证,其经文共有463字。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分为一段,每之前标明月名,经文在前,后面附以传文。又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将全文分为4卷。在每季前又冠以春夏秋冬字样。 在《夏小正》中,除2月、11月、12月外,每月都载有定季节的星象。在这些星象中,可分为拱极星象和黄道星象两种。拱极象仅是利用北斗斗柄的昏旦指向来确定季节。例如:正月初昏“斗柄县在下”,6月“初昏斗柄正在上”,7月“斗柄县在下则旦”。在黄道星象中,《夏小正》主要利用参星、昴星、大火星、织女星和南门星的昏旦中星和初昏时东方初见定季节。例如:对于参星,有正月“初昏参中”,3月“参则伏”,5月“参观见”;对于大火星,有5月“初昏大火中”,8月“辰则伏”,9月“内火”;等等。同时,还利用白天最长、夜间最长两个标准的日期来定夏至和冬至,这就是5月“时有养日”和10月“时有养夜”。 《夏小正》也很重视以动物的活动习性来定季节,例如正月“雁北乡”、田鼠出,2月“昆蚩”(蛰虫出动);3月“𧎅则鸣”(蝼蛄鸣)、“鸣鸠”,7月“寒蝉鸣”,9月“熊罴貃貉鼬则穴”,10月“黑鸟浴”(乌鸦上下飞动)等。更为著名的便是有关玄鸟(候鸟)司分的记述:2月“玄鸟来降”(燕子降临)和7月“爽死”(鷞鸠司秋分)。 古代历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农业生产,故《夏小正》对于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各项农事活动尤其重视。在植物生态方面的记述十分详细,例如正月“囿有见韭”,“梅、杏、杝桃则华(花)”,4月“囿有见杏”,7月“秀雚苇”(芦苇开花)等。《夏小正》尤其注重于记载各月的农事活动,例如正月“农纬厥来”(整理耒耜),3月“摄桑委扬”、“妾子始蚕”(整桑去枝、妇女开始养蚕),5月“种黍”,8月“剥瓜、剥枣”等。 《夏小正》同样也记载了在不同季节应该做的政事和祭祀,例如,正月“农率均田”(农人领取分配用于耕种的均田),2月“祭鲔”,3月祈“麦实”,5月“颁马”,11月“王狩,陈筋革”(帝王冬猎,省视兵甲)。 《夏小正》是中国第一部农事历书,它给后人研究先秦历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科学信息;它又与比它稍后的农事历书《月令》一起,对以后天文历法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官方的各种政事产生长久深刻的影响;它也为后世各种类型的月令提供了一个最为基本的模式。 由于《夏小正》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历书,所以自古至今研究它的人都很多。但古人所做的往往偏重于对于辞义的方面的解释。由于它的文字十分古老,准确地弄懂其文义是十分必要的。前人研究已肯定《夏小正》是有错简的,但除掉错简以外,还存在用传统观念对其天象物候作出合理解的困难。清朝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就曾说过:“《小正》躔度,与《月令》恒差一气。”他的意思是说差至一个中气,也即天象物候差至一个月。但这只是粗略的说法,实际是指下半年的天象,而对于正月二月,《夏小正》与《月令》没有任何差别。为了对这种矛盾的现象作出解释,日人能田忠亮在《夏小正星象论》中将《夏小正》星象记录定为公元前2000年的实际天象,但有关“参中”的记录,应定在公元前600年。 本世纪在中国西南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曾多处发现使用一年分为10个月阳历月,每个月为36天的太阳历。10个月为360天,再加5天至6天过年日,正合于一岁的日数。有人以这个历法解释《夏小正》的天象物候,便可得到圆满合理的解释。且《夏小正》自正月斗柄下指到6月上指和5月夏至到10月冬至等均只有5个月,也都合于十月太阳历的标准而与农历不合,故认为《夏小正》就是十月太阳历而不是一年分为12个月的农历。 《夏小正》Xia xiaozheng中国最古老的记载农业气象知识的著作之一。书中记载各月的天象、气候、物候和相应的农事活动。为西汉戴德采自先秦旧籍编定的《礼记》(《大戴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中的《夏小正》既有经又有传, 经即《夏小正》本文, 是一本起源于淮海地区的农家历书性著作, 作者不详, 成书年代一说是夏朝末年; 一说是春秋时代。从农业生产水平、气象条件以及其他方面分析来看, 成书于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较为合理。例如正月的记载是:“启蛰;雁北乡; 雉震响; 鱼陟负冰”。天象是“鞠则见;初昏参中; 斗柄悬在下”。气候是 “时有俊风; 寒日涤冻涂。”相应的农事活动是“农纬厥耒”, 说的是这时农人修理耕田之耒; “农率均田”; 是说农人在这时依法整理田地。这些都为春秋时代的写照。但其经文已不完全是原作, 揉杂重复, 难免有错。 《夏小正》Farmer's Almanac先秦时期的农家历。原是《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早期儒生的著作。《夏小正》用的是夏历,分别在十二个月中记载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以及渔猎、农耕、蚕桑、制衣、养马,或其他事项,其中关于物候的记载比较突出。 夏小正 151 夏小正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科学文献之一。相传所记为夏代的历法,《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人对成书年代有争议,但至迟春秋时期(前8世纪至前5世纪)已有此书。共463字,按夏代历法12个月的顺序列12条,分别记述每月的天象、气象、物候以及相应的农事、政事。其中天象部分包括昏中星、旦中星,晨见夕伏的恒星,初昏北斗斗柄指向,银河及太阳在星空间的位置等内容。例如:“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夏小正将天象和物候、气象与农时节令联系起来,反映了农耕社会从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阶段向以天象定农时的观象授时阶段的过渡情况。 ☚ 天文著述及其他 天文星占 ☛ 夏小正❶四卷。清周梦龄 (生卒年不详)辑注。周梦龄,字蕖庄,湖北黄陂(今湖北黄陂县北)人,乾隆间诸生。是书以宋傅崧卿《夏小正》注本为主,采诸家之说以补其讹阙,也分为春、夏、秋、冬四卷。所不同的是,其书经传分条录记,经则抬格写,传则低格写;所取训诂即随文夹注,不仅解释音义,且于各家传本,时亦著其异同。是书注语虽过于简略,精义不多,但能抓住大概,使人易于领会。惟其既为辑注,则应将所录之注的出处全都列出,方称允当,而是书或记或不记,条例不一,则旧说新见无法剖别。案《夏小正》一书传写多误,有赖于作者订正。诸家辨证,大都附记自见,未敢轻移正文,而周氏逞其私臆,于经传多所窜改。如“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与“斗柄悬在下则旦”,原书错落以记,是书并书之;又改十月星候为“初昏织女在北乡,南门见则旦”,也并列而书。周氏谓徐圃臣精于星度,故所论诸星悉依其解,检徐氏之书,固如是说,然未擅改经文。是书有秘书二十八种本。 《夏小正》中国现存较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约成于战国,因被认为是夏代的历法而冠之以夏。《夏小正》原是西汉戴德《大戴礼记》的第四十七篇。文辞古朴简练。书中内容是根据天象和物候定季节、月份气象和农作、政事等。其中天象载有昏中星、旦中星、晨见和夕伏的恒星、初昏北斗斗柄指向、银河位置及太阳位置等。《夏小正》明显地将天象与物候、气象和农时节令联系起来,提供了从以观察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阶段向以观察天象确定农时的观象授时阶段过渡的情况。该书对研究古代天文、历法、农学等均有参考价值。宋傅崧卿曾校勘编订有《夏小正戴氏传》。清任兆麟有《夏小正注》,程鸿诏有《夏小正集说》等。近人洪震煊注本较通俗适用。有《说郛》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夏小正 《夏小正》《大戴礼记》篇名。中国最早的历书。正文称经文,解释经文的称传。古本经文与传混淆为一。宋傅崧卿始仿杜预编次《左氏春秋》之例,列正文于前,而列传于下。近人夏纬瑛作《夏小正经文校释》,进一步将混入经文的更古老的旧注区别开来,校讹释疑,得其端绪。《夏小正》按12个月分别记载相应的物候、天象、农耕、蚕桑、狩猎乃至养马等活动。计使用物候60条,涉及多种兽、鸟、虫、鱼、草、木以及风、雨、旱、冻等气象现象,给人以多方面的物候知识把握农时。所反映的气节,比现在的要早。大多数月份皆用显著星象的出没动态来表示节候,使月份、物候、天象、节候和人事活动之间发生固定的联系,便于记忆,适时劳作。所载实际天象的年代,绝大多数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旧传《夏小正》为夏代历法,近人夏纬瑛推论产生于夏末,也有人认为是春秋时代杞国的产物。《夏小正》作为历书,使用的时间可能很长,历朝不无增删;但从其采用物候之多,反映节气之早,所载天象之古来看,基本内容应为夏代传下来的历法知识。 ☚ 考工记 秦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