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复井田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复井田论 复井田论主张恢复古代井田制度的思想。自孟子提出井田方案,汉以后历代主张完全实行或修正实行井田制者不胜枚举。西汉董仲舒认为井田制难以实行,建议“限民名田,以澹不足。”(《汉书·食货志》) 在西汉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主张恢复井田制度,提出“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盐铁论·园池》) 桑弘羊则认为“足民何必曰井田”。东汉末,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荀悦继董仲舒、王莽之后,也认为完全恢复井田有困难,提出“宜以口数占田,为之立限,人得耕种,不得卖买”(《文献通考》卷一,《田赋》) 的方案。但仲长统认为汉以来土地兼并盛行是由于“井田之变”所产生的恶果,非恢复井田制难以消除:“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址,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昌言·损益》) 从北魏太和九年 (485年) 到唐中叶,实行计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度,唐中叶均田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又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杜佑列举井田制十大好处说:“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凌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通典·食货三》) 北宋主张实行井田的思想家一般多祖述《周礼》的办法,很少坚持孟子的井田方案。李觏指出八家共耕公田并非好办法而只强调“一夫百亩”(《富国策》第二)。张载将复井田作为恢复周初军事分封制度的先行步骤,他所说的井田主要采自 《周礼》的土地制度,而舍弃了其规模浩大的水利道路系统。南宋初,林勋坚持井田制,其方案也只是一夫占田50亩,实际上是大地主土地所有权不变条件下由农民按一夫50亩授田,向地主缴纳赋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也从理论上肯定井田制可行,他从当时垦田数与户口数的对比,论证一夫授田50亩有可能性,并主张分配后多余土地可让富户自占。这些主张与孟子设想的井田方案已有很大出入。其所以如此,在于这些主张井田之说的思想家,在想办法使农民从大地主手里取得小块土地的时候,多以不触动大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为前提。唐宋以后颇多思想家将土地兼并看作积重难返、不易改变的客观事实,以为限田、均田都属于徒劳无益之事。王安石、叶适、邱浚、黄宗羲、顾炎武等反对夺富人之田以予贫民; 苏洵、叶适、马端临、邱浚等还提出各种论点论证井田制不可能实行,王夫之甚至断定古代绝无八家共耕公田的情况。孟子的井田图案本身存在许多矛盾,而 《周礼》中的土地制度与 《孟子》中的记载又多有抵牾,这使得南宋以后热衷井田说者不得不将很大精力花在弥补井田旧说的漏洞上。不少人谈井田只是注释井田,补缀旧说漏洞,并非主张实行井田。清雍正二年 (1724年),由统治者发动在直隶省新城、固安两县各拨官地100余顷,令一些无产旗人前往进行井田试验,但很快就自行废止了。这是秦汉以来复井田的唯一的,也是最后一次尝试。井田制这一具有明显空想性的图案,之所以长久为人们热衷追求,主要因为土地兼并一直是封建社会无法根治的附痈。土地兼并之风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常常成为封建王朝崩溃的重要原因。重视这一问题的思想家们向往古代“圣经贤传”所描绘的井田美妙图案,相信在井田制下确会出现贫富均衡,人无余力,地无余利,人与人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的大治情景。因此以复井田相号召,或在复井田的口号下,提出各自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参见“井田论”) ☚ 井田论 限田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