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声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声训

又称音训。 训诂方法之一。 与形训、 义训并列。 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利用声训可以追溯语源, 探求本字, 说明词的通假等。 声训在汉代已广泛运用,但还缺乏科学性,有许多牵强附会的内容。到了清代,由于对古音的认识充分,方法也日趋缜密,运用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在明假借,溯语源,探义根,寻词族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声训

声训

训诂方式之一,也叫“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声训有三种情况:
❶用同音字进行解释。如《释名·释地》:“广平曰原。原,元也。”《释名 ·释道》:“道,导也。”
❷用双声字进行解释。如《说文解字 ·二部》:“旁,溥也。”“旁”“溥”上古都是並母字,韵部鱼阳对转。《释名· 释天》:“星,散也。”“星”“散”上古都是心母字。
❸用叠韵字进行解释。如《尔雅·释言》:“穀,禄也。”“穀”“禄”上古同属屋部。《说文解字·弓部》:“弓,窮也。”上古“弓”属蒸部,“窮”属冬部,两部相近,也算叠韵。
声训的作用有三:
❶探求本字。如《诗·卫风·芄兰》:“虽则佩,能不我甲。”《毛传》:“甲,狎也。”《诗· 小雅· 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毛传》:“御,禦也。务,侮也。”
❷推求语源。如《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毛传》:“盗,逃也。”《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❸说明词的通转。如《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毛传》:“绸缪,犹缠绵也。”《左传·宣公四年》:“著于丁宁。”杜预注:“丁宁,钲也。”
声训必须与其他有力的证据相结合,如果只凭语音的近似来证明,就没有说服力。

☚ 形训   音训 ☛

声训

训诂方法之一。亦称“音训”。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其训释方式有三:一是同字为训。例如《易·序卦》: “蒙者,蒙也。” (前“蒙”是卦名;后“蒙”是蒙昧之意。)二是同音为训。如《释名·释山》: “冢,肿也,言肿起也。”三是音近为训。如《尔雅·释言》: “颠,顶也。”声训的主要作用是:❶追溯语源。即利用语音联系来推求事物得名的由来。这一训释方法又称为推原或推因。例如《释名·释疾病》: “肿,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
❷解释通假。即用本字释借字。如《诗·周南·汝坟》: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 “调,朝也。” “调”是“朝”的通假字。
❸说明转语。即利用语音联系来说明词的通转。例如《诗·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毛传: “绸缪,缠绵也。”“绸缪”和“缠绵”一声之转。由于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比较复杂,同音并不一定同义,因而运用声训必须审慎,否则便会失之穿凿。现存最早的声训专著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教化方式

教化方式

开导教化:通化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化民易俗
统一教化,改变风俗:一化齐俗
劝勉教化:劝教
陶冶教化:陶甄 陶融
 熏陶教化:染化沾饰
恩惠教化:恩化
调和教化:调化
以形象施行教化:形教
声威教化:声教 声训

☚ 教化1   教化程度 ☛
声训

声训shengxun

训诂学术语。也叫“音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这是从有训诂以来就有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起源很早。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这就是声训。古音,乾与健,兑与说,同音;坤与顺,坎与陷叠韵;震与动,离与丽,双声。又如《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也是声训。庠与养,校与教,序与射,古音同在一韵,声音很相近。
后来,汉代经师的解经,《尔雅》、《说文》、《释名》等书的释义,也都常用声训。特别是《释名》,其中的训诂,几乎全是声训。例如:《尔雅·释言》:“樊,藩也。”《说文·示部》:“禛,以真受福也。”《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以上音同的字相训)《尔雅·释言》:“宣,缓也。”《说文·一部》:“天,颠也。”《释名·释衣服》:“领,颈也,以壅颈也。”(以上音近的字相训)《尔雅·释诂》:“迓,迎也。”《说文·⊥部》“旁,溥也。”《释名·释天》:“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以上音转的字相训)
清代的训诂学家受《释名》的影响是很大的,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所提倡的以音求义的训诂方法也就是声训。
声训这种训诂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我们推求语源,阐明通假;运用得不好,也容易穿凿附会,只凭主观臆说。如《释名》:“山,产也”这一条,《说文》和《广雅·释言》却训作:“山,宣也。”都是声训,究竟谁说得对?看来都是“想当然耳”,均不能令人信服。声训只有在同源词中才能使用。

☚ 形训   义训 ☛
声训

声训Shengxun

也叫 “音训”。是人们最早用来探寻语源的一种训诂方式。以音同音近的词相训释,探究事物命名的由来。这种方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用了。《论语》: “政者, 正也”, 《荀子》: “君, 群也”,《尔雅》: “诰,告也”, “古,故也”, 皆是。到汉代,声训很快发展起来,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著作中。如许慎《说文解字》: “月,阙也”; “木, 冒也, 冒地而生”;“山, 宣也”; “土, 地之吐生物者也”。而扬雄作 《方言》,大量地运用声训说明方言语转情况。到东汉末,刘熙作《释名》,纯用声训法,可算是汉代声训的集大成者。到了清代,以王念孙等人为代表的训诂学家受《释名》的影响也较大。声训只取声同或声近词为训,其中多有声音偶然相同相近而不具同源关系者, 因此这种声训主观随意性很大。如同样是汉代著作,同样以声训法推源, 一个词会有多种解释。《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白虎通·卷九》:“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释名·释天》: “天, 显也, 在上高显也”。又 “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又 “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其中有些是同源关系, 有些只是同音词, 孰是孰非难以抉择。但又有不少字词可以这样解释。如 《释名》用 “封”、“邦”, 用 “微”、“末” 释“尾”,把这类音义并通的字类集起来,可以供我们辨认古音和古义, 还可以用来探求语源。

☚ 形训   义训 ☛

声训

又称“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作用在于溯语源,如《释名》:“铭,名也;记名其功也”;《说文》:“日,实也”。明假借,如《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毛传:“干,涧也”。汉刘熙《释名》是声训专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