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腊染
壮族腊染工艺精巧,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盛行。宋周去非《岭外代》载:“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兰中,布既受兰,则煮布以去腊,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朱辅《溪蛮丛笑》亦载:“模取(铜)鼓文,以腊刻板印制,入靛缸渍染,名点蜡幔。”1975年广西天等县出土清乾隆年间赵焜蜡尸,伴有三条白土布巾,这三条布巾四边蜡染均是兰底水波纹。广西博物馆民俗文物展览室陈列有民国时代由土布制品煮沸脱腊而显现出兰底青底雷纹、编织纹等白色图案的围巾和裙。腊染工艺品,具有朴实,淡雅、清丽的特点,既实用又美观大方,建国后,壮族人民的腊染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式样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