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壮族百科辞典︱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壮族百科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壮族百科辞典

前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1549万多人(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中,91.38%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其他部分县、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清塘壮族乡和贵州省从江县的几个壮族乡境内,尚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壮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她源于我国南方古百越族群的西瓯、骆越部族。在旧石器时代,今壮族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桂林甑皮岩人,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制造陶器和驯养家猪的古人类之一。据体质人类学的比较研究,甑皮岩人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的体质特征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现代壮族人,又与其有着较明显的相似体质特征。这就说明,壮族及其先民,是自古在这一地区生息繁衍的土著民族。同时,据考古资料及史籍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民族有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往。自秦汉开始,中央王朝在岭南实行郡县制,中原民族不断南迁,先进的文化及生产技术逐步在壮族地区传播。随着生产的发展,广西的商品交换也日渐兴旺,唐宋时期的邕州(今南宁市)“僚市”和钦州(今钦州市)、永平寨(今宁明县地)、横山寨(今田东县)博易场,成为联结我国大西南和对东南亚、爪哇、苏门答腊、印度、阿拉伯各国进行贸易的重要商埠。具有开放性民族品格的壮族人民,不仅与各兄弟民族长期杂居、和睦相处,而且善于吸收融化先进文化来丰富自己,既对汉文化有认同感,又在与汉族的“互化”过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例如,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同时又接受汉文化的教育,自唐宋时期,壮族地区便设有孔庙和书院,继之设立有府学、州学、县学及私塾;壮族文人还借助汉字的形、音、义和六书构字法,创造了表达壮语音义的古壮字(又称“土俗字”、“方块壮字”),并在一定范围里应用。其中,著名的创世纪诗《布洛陀经诗》、传统山歌集成《嘹歌》、伦理道德经籍《传扬歌》,以及壮族民间宗教师公经文唱本等,就是用这种文字记录传世的。文物古迹方面,有的虽属汉文化传入,但已赋予地方化民族化的鲜明特征。而壮族及其先民创造和享有的稻作文化、石铲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建筑文化、织锦文化、山歌文化,等等,则独放异彩而闻名遐迩,成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壮族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民族。一千多年来,为反抗封建统治的压迫剥削和抵抗外来入侵,壮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共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出现了一批优秀人物,如隋唐南越首领冼夫人、越国公冯盎、西原州首领黄乾曜和黄少卿,宋代广源州首领侬智高,明代田州土官瓦氏夫人和古田县义首韦银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的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蒙得恩、林凤翔和李文彩,辛亥革命时期的黄明堂、韦云卿、王和顺等等。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从土地革命时期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到解放战争时期最后将红旗插上镇南关(今友谊关),壮族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前赴后继,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谱写了英雄的历史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壮族聚居地方相继建立了区域自治。国家培养了大批壮族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还帮助创造了新的拼音壮文。壮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壮族人民与各兄弟民族携手并进,共创伟业,为坚持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壮族地区的各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正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快壮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我们通过辞典的形式,介绍壮族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文化特征和生活风貌等有关知识,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壮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也有积极意义。
 《壮族百科辞典》,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为指导,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按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编纂,通过各类词条反映壮族的历史和现状及其文化特征,使之成为民族性、地方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民族工具书。
 本辞典共收词6900多条,依次分列为:建制、地理、人口、历史、经济、科技、教育、思想、宗教、风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工艺、文物、文化设施、新闻出版、医药、体育、名胜、人物共22个门类。各类词条按其内在逻辑结构编排,使之具有整体性和立体化的特点。大体上做到学科门类齐全,材料翔实可靠,词目纵横兼顾,内容涵盖古今。例如:从古代西瓯、骆越的民族渊源,到现代壮族的形成发展;从广西武鸣马头村西周时期的铜器铸造,到今天平果铝城的建设;从秦代灵渠陡门(船闸)工程的修筑,到现在红水河十级电站的兴建;从战国时代的《越人歌》古朴的风韵,到现代《刘三姐》歌声的传扬;从左江沿岸原始崖壁画的旷古奇观,到当代《漓江百里图》的宏幅巨轴;从1903年壮族出现的第一个留日学生曾汝璟,到1981年在西德获博士学位而成为我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的韦钰,等等,在辞典中均有反映。
 诚然,本辞典以介绍壮族的有关知识为主旨,但鉴于壮族地区历来就是多民族所杂居,各民族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其文化形态呈现多元互渗的现象。尤其是现代的各项事业成就,都包含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劳动和创造并共同享有;再就是通常的管理机构和学术团体等,亦非属单一民族设置或由纯一民族成员组成,然而它们确实又是壮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及开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壮族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一部分词条就很难以民族来划分。对这类地方性与民族性交融的词条,我们从壮族的分布地域及其作为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来考虑,适当选择列入,以便从整体上反映壮族的社会发展。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由5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协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编纂而成的这部辞典,是壮学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作为第一部壮族百科辞典,它自然会受到壮族同胞以至各兄弟民族的关心,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有限,它可能与大家的期望和要求还有距离,难免有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及专家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补充修改,使之臻于完善。

《壮族百科辞典》编纂委员会
 1992年10月

☚ 壮族百科辞典︱凡例   壮族百科辞典︱撰稿者 ☛
000113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