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墨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子 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出身手工业者,曾为宋大夫。早年受“儒者之业”,后来弃儒倡墨,成了儒家的反对派。所立墨学,当时影响很大,曾同儒学并称“显学”。他认为当时天下之所以动乱攻伐,互相残害,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要求人们视人之国若己之国,视人之家若己之家,视人之身若己之身,并作到有力者以力助人,有财者以财分人,有道者以道教人。指出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害、救世,迎来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能治的理想社会,以实现劳动者平等互助、饱暖安定的愿望。墨家学说反映了正从奴隶制下解脱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由“兼爱”又产生了他的另外一些重要思想:把“兼爱”推广到国与国的关系上,则为“非攻”;把“兼爱”推广到治世理国上,则为“尚贤”、“尚同”;把“兼爱”推广到日常生活上,就是“非乐”、“节用”和“节葬”。为实现上述主张,他和弟子们执行严格的纪律,过着俭朴的生活,发扬“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到处奔波,以宣传自己的理想,对现实生活中奢侈成灾的 ![]() 墨子mò zǐ(别名)墨翟,又名墨乌,战国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 墨子 墨子书名。墨子名翟,战国时鲁人(或说宋人)。曾周游各国,作宋国大夫。《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记述之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七十一篇,宋时尚存六十三篇,宋以后仅存五十三篇。文字朴质无华,具有逻辑说服力。其中记载了一些寓言故事。 ☚ 同舟共济 盗其无自出 ☛ 墨子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出身“贱人”,曾为宋国大夫。早年从儒家受业,后聚徒讲学,创墨家学派。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反对孔子“天命”观念,但“尊天”、“事鬼”,具有鬼神迷信思想。其学说在当时影响甚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一书,系弟子和再传弟子据其讲学记录整理,原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文章质朴无华,采用辟(譬喻)、侔(类比)、援(援例)、推(推论)进行论证,逻辑严密,少数篇章记人记事,亦生动形象,为我国论辩性散文之源头。 ☚ 左丘明 列子 ☛ 墨子 墨子诸子散文名著。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原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依内容可分四部分: 《亲士》至《非儒》下三十一篇,阐述墨子主要思想; 《经》上至《小取》六篇,讲述墨家逻辑学; 《耕柱》至《公输》五篇,记述墨子及其弟子言行; 《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讲述机械制造和守城之术。文章质朴无华,不贵文采,但逻辑性强,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论辩,初具论说文形式,少数篇章记事写人,生动形象,为我国论辩性散文之祖。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闲诂》。有单行本、《诸子集成》本。 ☚ 论语 孟子 ☛ 墨子 墨子今本《墨子》共五十三篇,据说是墨翟亲撰,但仔细探讨它的内容,似乎是由后人编集而成。且不论其著作是真是伪,若想一窥墨子的全貌,当仍以此书为最重要的依据。 ☚ 墨子▷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 ☛ 墨翟约前468—约前376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出身于手工业者,曾为宋国大夫。主张兼爱、尚贤、非攻等,曾奔走于各诸侯国,宣传其学说。著有《墨子》一书,原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两篇,当是墨子自作,其余大都是门徒根据其讲学记录、整理而成。 墨子 墨子前480-前420名翟。原出身于手工业阶层,多能各种生产技艺。后创立墨家学派,官至宋国大夫。墨子学说的中心观点是“兼爱”,而其美学的核心则是“非乐”。他反对从事任何音乐艺术活动,认为“乐”会加重人民负担,破坏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他的这种主张有着批判精神和民主性的光芒,但又只从实用角度看待音乐,忽视音乐的社会作用,这又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的狭隘性与片面性。 ☚ 郑卫之音 先质后文 ☛ 墨子 思想杂著。《汉书·艺文志》录七十一篇,今本《墨子》十五卷,五十三篇。关于《墨子》一书或其中各篇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学术界有许多种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它既非墨子所著,亦非某一人所著,又非一时所成,可以视之为战国时期的“墨学丛书”。反映了墨子和前期墨家以及后期墨家的学说。 墨子,姓墨,名翟。关于墨子生卒年,有多种不同的考证结果。一种意见认为墨子大约生于周定王元年(前468年),卒于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6年)左右。另一种主要意见认为墨子生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左右,卒于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左右。此外还有其它看法。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有墨子宋人说、齐人说、楚人说、鲁人说等看法,以鲁人说最有说服力。墨子曾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他又承认自己为“贱人”,且能精于工匠技巧,似曾作过匠人或小手工业主。相传早年曾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抛弃儒学而创立与儒学相对立的墨家学派。这一学派是一组织严密的学派性政治团体,推行墨子政治主张是其宗旨。 今本《墨子》五十三篇,可分成五组:《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等七篇为第一组。一般认为此七篇是墨家后学作品。另有许多人怀疑前三篇为伪托之作。第二组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二十四篇。除《非儒》外,它们都分成上、中、下三篇,内容大致相同,当为墨子门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非儒》篇一般认为是墨家后学的作品。第三组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通常称为《墨辩》或《墨经》(参见《墨经》条),是后期墨家作品。第四组包括《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五篇。它们是墨家后学记述墨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作品,体裁颇近《论语》。余下从《备城门》至《杂守》共十一篇为第五组。主要讲守城备敌之法。可能是墨家后学因墨子师徒非攻御敌之术精研而成。有人疑为汉代人编撰。 《墨子》一书思想丰富,反映了墨家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宗教、逻辑等方面的观点、主张。 墨家政治主张的提出,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直接目的的。《鲁问篇》载:“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这里提出了十大主张,内容上包括宗教、经济、伦理和政治思想,而根本上说来,又都可视为政治主张。其意图就是要用这些具体主张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大害”,以消除下层百姓“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的社会现实。 《墨子》认为,当今天下之大害,主要是有“交相恶”的现象存在,“交相恶”又源于对亲疏远近的分别,故应当用“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去改造社会。《兼爱中》提出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就是要人们取消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分别,使彼此利益兼而为一。《墨子》认为只要真正实现了“兼以易别”,那么就能使天下之人都相爱,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众欺寡、以贵傲贱、以智诈愚的现象了。《墨子》的“非攻”主张实际上也是“兼爱”主张的具体行动纲领的重要方面。 《墨子》还倡导“尚贤”、“尚同”之说。以为统治者任人唯亲是造成天下不得治的根源之一,因而应代之以任人唯贤的原则。《尚贤上》中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又认为“交相非”促使了社会的混乱,故推崇“尚同”。“尚同”主张是要人绝对服从上面的意见,以长上者所说的是非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先逐步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到符合“天子”思想的地步,然后“天子”又使自己上同于“天”,这样,“天”的意志就是一切是非的根本标准。 在哲学思想观上,《墨子》继承西周时代的天神观念,宣传“天志”“明鬼”主张。墨子认为,“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法仪》)“天”通过对“天子”的赏善罚暴而管理世界。“鬼”有三类,鬼神比圣人还要聪明百倍,辅助“天”管理天下,其方法是对人的行为直接进行赏善罚恶。因此,“天”、“鬼”的地位高于人,人应把“天”、“鬼”意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求“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墨子》认为,当时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天”、“鬼”这种权威失去了信仰,而一味胡作非为,由此,指责儒家不重天、鬼的思想,把它作为儒家学说导致丧失天下的四大罪状之一。 《墨子》又主张“非命”。以为人应当按天、鬼意志去行事。由于当时的命定论者宣传寿夭、贫富、治乱都是命所决定的,《墨子》便对此予以抨击,指出:“命”是“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非命下》)“古者圣王”是不讲有命之言的。因而欲以“尚力”论来替代命定论,即认为寿夭、贫富、贵贱等都是人力可为的,不由命定,“强必治,不强则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非命下》)。 《墨子》认为,事物存在与否,当以感觉为依据。如果“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由此出发,提出了判定是非、真伪标准,即“三表法”。《非命上》篇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古者圣王之事”实际上就是历史记载中的前人的间接经验,“百姓耳目之实”即是广大群众的直接经验。《墨子》把这两种经验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从真理标准上确立了经验论原则。他们主张用是非有实际的效用作为立论对错的标准,包含有以行动检验认识的思想。同时又用这种经验论态度来说明鬼神和“命”的存否,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明鬼下》)证明“鬼神之有”,又以自古及今都未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为“命”不存在的理由。 《墨子》书中反映了墨家较为系统又极有特色的伦理思想。墨家道德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因而一切道德原则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对“义”的规定,归结起来,就是要人不要损人利己,而要人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墨子》提倡的那些具体主张都可视为“义”之一端,其中最根本的原则是“兼爱”,而这种“兼爱”是与儒家亲亲原则相对立的,它强调爱没有等差,要人在主观上取消人我间的分别和界限,同等地爱他人。《墨子》认为尽孝道也要坚持这种原则,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也必须同样爱他人的父母。“兼爱”道德的立足根据除了它是“天志”的体现外,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行为是对等互报的。《兼爱中》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从而利之。”以此而又形成了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道德观。 《墨子》书中也体现出充分的逻辑思想。《墨子》的全部政治伦理学说都有较严格的逻辑论证。该书最初从逻辑学角度提出“辩”这一范畴,并初步揭示了“辩”所具有的分是非、别同异的作用,第一次把“辩”视作一门专门技术,要求“能谈辩者谈辩”(《耕柱》)。另还提出了“以往知来,以见知隐”(《非攻中》)的推理思想,批驳了“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的观点。该书又最早较具体地从逻辑上论及了“名”、“类”、“故”等逻辑范畴。提出名实必须相一致的原则。指出,即使盲人也知白黑之“名”,但要让他指明两物者何者为白何者为黑,那他就区分不开了,因此,重要的是知其实,而不在知其名。《墨子》因而特别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在立论中注意给“名”以确定意义。另还发现了“类”概念,把客观事物的类及其在人的思维、语言中的映射作为思维认识的对象,并依据类概念进行类推,以类推进行辩论。又用“故”概念来探寻所论问题的原因、根据和理由,以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还提出“辩故”、“明故”、“无故从有故”等论辩中的逻辑要求。《墨子》的“三表法”不仅提出了推理论证的客观标准问题,而且在逻辑上进一步明确了“知类”、“明故”的具体范围,其中也包括有由一般到个别(演绎法)和由个别到一般(归纳法)等推理方法。《墨子》中《墨经》六篇所反映的墨家逻辑思想是中国历史第一个较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墨子》无注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唐尧臣刻本。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唐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次影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同馆缩印《四部丛刊》本。明万历九年(1581年)刻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以上诸本皆为十五卷。明正德元年(1506年)俞弁抄三卷本。明万历中刻明周子义等辑《子汇》一卷本。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序緜眇阁刻《先秦诸子合编》四卷本。 《墨子》的注本主要有:清毕沅校注《墨子注》,凡十六卷。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据清毕氏刻本影印《经训堂丛书》本,光绪二年(1876年)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海图书集成局排印《子书二十二子》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中华书局影印、缩印《四部备要》本。清孙诒让撰《墨子闲诂》(参见《墨子闲诂》条)。清苏时学撰《墨子刊误》,有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本。近人张纯一《墨子集解》,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本。近人李笠撰《墨子闲诂校补》,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民国二十五年同馆重印本。张纯一撰《墨子闲诂笺》,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近人吴毓江撰《墨子校注》十五卷,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重庆排印本。 《墨子》 散文集。记载了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前468?—前376? )的言行及其政治主张。旧题战国鲁墨翟撰。大部分学者推测是墨翟弟子及后学所作。原71篇,今存53篇,是研究墨家思想的主要资料。语言通俗朴实,不尚文采,逻辑性强,条理谨严,常用浅近的事例说理,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墨子 [原文] (节选) 非 攻 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为上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把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非 攻 中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施、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住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 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 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 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 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 虽北者且不一著何,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者,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 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内,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徙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非 攻 下 子墨子言曰: 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 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所同义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 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 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其众。 夫无兼国覆军, 贼虐万民, 以乱圣人之绪,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博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威不圉,害之不久,争之不疾,孙之不强,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与国诸侯疑,则敌生虑而意赢矣。“偏具此物,而致从事焉,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罢弊也;幔幕帷盖,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继傺,食饮之时,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 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战! 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余也。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贼也。然则是亏不足而重有余也。 今遝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扼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遝至乎夏王桀,天有诰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遝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迁止,妇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为男,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兄自纵也。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而四国独立,此譬犹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 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 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悦。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争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巨务矣。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 公 输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齐行十日十夜而至郢,见公输般。 公输般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般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般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般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般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闻大王将攻宋,有之乎?”王曰:“然。”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 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般。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般拙,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 备城门 禽滑厘问于子墨子曰:“由圣人之言,凤鸟之不出,诸侯畔殷周之国,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厘对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 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敢问守此十二者柰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且守者虽善,而君不用之,则犹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则犹若不可以守也。然则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后可以守也。 …… 号 令 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人亦如此,备不先具者无以安主;吏、卒、民多心不一者,皆在其将长。诸行赏罚及有治者,必出于王公。 …… 杂 守 子墨子曰:“凡不守者有五:城大人少,一不守也;城小人众,二不守也;人众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远,四不守也; 畜积在外,富人在虚,五不守也。……” [鉴赏] 《墨子》是以墨翟为首的墨家著作的汇集。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有71篇。到了宋代,《墨子》就只有61篇了。现仅存53篇。 墨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儒术,因不满于儒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众讲学。《淮南子·要略训》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成为诸子之一墨家学说的创始人。 《墨子》问世后,由于它与儒家是尖锐对立的二大学派,因此遭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遗弃,二千多年来,几乎没人传述,直到清代始有人校释疏理。现存的《墨子》,总的说来,是一部墨学丛书,它是墨子及其弟子论政治、军事、经济等等方面的言论。 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他认为: 尚贤是政治的根本。他反复抨击“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旧制度,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的新原则。墨子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即使是务家做工的人,有贤能就要提拔他。如果是无德无才的人,即使是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也要把他撤下去,使他贫贱。墨子的这种主张反映了自由平民和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对立,是有进步意义的。 墨子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相爱,才能安定,如果交相恨就会混乱,他把能不能兼相爱看成决定社会安定不安定的唯一条件。墨子从兼爱观点出发,主张“兼”,反对“别”。他说的“兼”,就是爱别人象爱自己一样。他把合乎这个原则的君叫做“兼君”,合乎这个原则的士叫“兼士”。他说的“别”,就是把自己与别人区别看待,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墨子把这样的君叫做“别君”,把这样的士叫做“别士”。“别君”、“别士”是墨子所反对的。由于墨子不了解社会治乱的根源,他要大家都来“兼相爱、交相利”,在当时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在认识论方面,墨子在《非命》中明确提出:“言必有三表(即三法)”。他说的“三表”就是:一要考察古代圣王的经验,二要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三要从政治实施中考察它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用这三表作为判断真假是非的标准。这可见墨子是根据经验和客观效果来判断事物的真假是非。他反对主观,相信客观。他的认识论是唯物的经验论的认识论。但在《天志》、《明鬼》、《尚同》等篇中又主张尊天事鬼、上同于天等等,则是他唯心主义的宗教迷信思想的反映。 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所谓“强本”,就是增加农业生产;所谓“节用”,就是限制王公大人的奢侈浪费。在《节用》、《节葬》等篇中,墨子反复阐述了这一思想。墨子的这一思想,是有积极进步意义的。 在军事方面,墨家力主“非攻”,反对战争。今存《墨子》53篇中有13篇是军事学的专著。这13篇是《非攻》、《公输》、《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前2篇是阐述非攻的思想,后11篇是讲战争中攻守城池的方法。这后11篇,在汉代,可以分出来单独成书,也叫《墨子》,刘歆的《七略》把它归入“兵技巧家”。从《墨子》的军事篇中可以看出,在军事方面墨子善守御,他的战略思想,他的守城之法,很值得研究。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精华。 一、提倡“非攻”的战争观 墨子主张“非攻”。“非攻”,就是遣责侵略战争,这是墨子学说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认为:攻是劫夺,杀人不义。进攻者对自己也是“夺民之财,废民之利”,“计其所得不为所失之多。这是它“兼爱”思想在战争问题上的反映,实质是体现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墨子指出:“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对于发动攻伐的国家来说,要造成生产的荒废,人民的大量死亡,财物的大量耗费;而对于遭受侵略的国家来说,人民被杀戮,国家被灭亡,其结果是天下危乱,民生不能安定。所以,既不合于“圣王之道”,又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 墨子在《非攻》篇中还列举和批驳了好战者的种种谬论,如扩张可以强国成霸业,是以“义”统一天下等等,指出危害别国而得利,决非可行之道;以“义”统一天下,更是虚假的。墨子对好战的诸侯提出了警告,要他们“鉴之于夫差、智伯之事”,记取杀身亡国的下场。 墨子的“非攻”,是指责侵略无罪之国,至于计灭暴虐害民的君主,使社会得以安定,他叫作“诛”,是赞同的。 当然,墨翟想用“非攻”说服当时诸侯放弃兼并掠夺,从而制止战争,显然是不能实现的。但墨家为了反对进攻而总结创造的各种守御器材和方法,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则是很有价值的。 二、有备无患的防御思想 墨子从“非攻”战争观出发,战略上主张有备无患,积极防御。 墨子认为:“备不先具者,无以安主”,“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因此结论是:“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贝也”。在这里,墨子首先指出了居安思危,保持戒备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墨子根据许多诸侯国遭到灭亡的惨痛教训而得出的一条经验,如“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其次,指出了战争准备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任何战争的胜负都有赖于物质条件。再次,指出了各项物资准备的内容:城防、兵器、粮草。其中粮食是占第一位的,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周期长,积蓄也更为困难。此外,还提出了不仅在物质上要作好准备,思想上也要做好准备,要上下一心;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政治上要“悦忠行义”,都要为防御作准备。可见墨子的防御,不是单纯的军事守御,而是把军事跟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备思想体系。 三、颇具特色的守城之法 墨子的积极防御思想,促使其对城防研究极为重视。在《墨子》53篇中纯军事著作有13篇,而《备城门》以下11篇,全是论述城防的。其中既包括守城的思想和原则,又包括城郭沟池的修筑方法,守城杀敌器械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及守城兵力的部署和指挥等,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城防体系。 那么,墨子关于城防研究有何特色呢? 一是“驱全国之为以敌之”,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他提出:“千丈之城,必郭迎之”,就是防守大城,必须出兵拒敌于城外,在得到敌人进攻的警报后,应立即“去郭百步,城垣,树木大小尽伐除之”,把城外的空井全部填死,不使敌人用来汲水;或投毒,使敌人不能饮用。凡是能用来攻城之物,如粮食、布帛、金钱、牧畜、铜铁等都应收入城内。在紧急情况下,运不到城里的木材,就烧掉它,不让敌人得到。在对付敌人进攻之时,要“守城者以致伤敌为上”,并根据当时流行的十二种攻城手段和方法,采取不同的守御器械,其核心在于歼敌有生力量,如对付敌人用云梯攀城墙,除砍断敌人云梯外,要“里而射之,技机籍之,城上繁下矢、石、沙、灰以雨之,薪火、水汤以济之”,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地大量地杀伤敌人。其它的如制作连弩车以备高临;制悬牌以抗击敌密集冲锋,目的都在于有效地杀伤敌人。 二是重视城郭沟池的整体性和各种战斗、生活设施的配套。墨子不光强调城郭要高而厚,而且更注重根据敌人攻城的不同手段,修建不同式样,不同规格的城楼,并十分重视障碍物的构筑。如在城外壕内设置竹签防敌偷渡,在城外一定距离内堆积柴木阻敌行动等。为能长期坚守,墨子还特别强调各种战车、生活设施的配套。不仅明确各种战斗器械的数量、位置,而且对城上相隔一定距离开挖暗沟(排水沟)若干,修建厕所,备粮食薪樵,置备汲水饮水器,置灶凿井,无不一一明文规定,对城内道路的修建管理,也都有具体要求。 三是注意把当时最新科技成果用于防御器材制作和防御方法的改进。在《备城门》以下诸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力学、机械学、声学、数学、化学等原理的应用,鼓架的三足,是最浅显的重心知识的运用;桔皋就是杠杆;鹿就是滑车;屈胜可上可下,发梁可以擒敌,连弩车每次能射出矢箭数十,都是根据机械原理制作的。辒车、烟矢等,类是今日的防弹衣、钢盔、探照灯、手榴弹、坦克和火箭的雏形。特别是《备穴》中以穴对穴,即挖地道以对付敌人隧攻的方法,如用缶听来探测敌人的隧攻,凿穴每步6尺以下3尺以上保持30度的斜坡,用瓦窥(瓦管)边挖边向前铺设,里面放置炭和糠,并有牛皮做的风箱,与敌之隧道相遇时,点火以烟薰之,还有用铁锁悬辒以压伤隧攻之敌的方法,都十分巧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墨子特别强调“守备缮利”,就是针对敌人攻城的手段和方法,制作各种新式的守城器械。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研究制造并运用最先进的武器。无怪乎《汉书·艺文志》载:“兵技巧十三家”下注“省,墨子重”。墨子作为古代的兵技巧家,是与其本人做过工匠,长于机械制造,本身就是机械专家分不开的。 此外,墨子在《备城门》以下诸篇里,还有许多精彩的关于守城的指挥、联络、兵力部署等论述,其中不乏创新之举。如墨子九据公输盘,实际上用的就是演变到现在的沙盘兵棋对阵。(在西方国家,普遍把十九世纪普鲁士国王皇宫的战棋游戏看作兵棋沙盘对阵的发源地。其实,墨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用之子模拟战争)。这些论述,既总结了以前诸侯国守城御敌的经验,又大大发展创新,使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刘向在《新序》里叙述汉以前用兵情况时说:“战则称孙、吴,守则称墨翟”可见,墨子当时的善守,与孙、吴齐名,墨子在守城御敌的研究上,不愧为一代集大成者。 四、“尚贤使能”的治军之道 墨子对于军队建设,虽没有专门论述,但从分散于其它各方面论述之中来看是很丰富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统一指挥,治理混乱 墨子认为,要避免纠纷混乱,使社会安定,军队稳定,必须统一指挥,即“尚同”。所谓“尚同”,就是将人们的意见,一级一级地统一于最高层,最高统帅统一指挥:步调一致,整齐化一。他认为,国家和军队发生混乱,其原因在于不“尚同”。指出“然计百姓国家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与之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圣主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并说“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世成功,重名于后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尚同为尚政也!”(《尚同》)。为实现尚同,他采取的措施是,赏贤罚暴,赏罚分明。在《尚同》中指出:“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诸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2.尚贤使能,选拔将领 尚贤使能,为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在诸子百家中,远为其它诸子所不及。 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治理军队乃至国家的一条根本措施。他说:“尚贤者,治之本!”他在反复抨击“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任人唯亲的旧制度上,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而下之”的任人唯贤观念。并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中)。尚贤使能,既反映了当时人民参政议政的要求,又反映了墨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3.配备有力助手 墨子认为,国君诸侯必须选择自己的近臣,将领必须配备有力助手。不断地受到良好的熏染影响,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和内部环境,这就是“所染”,并指出:“听染当”可以“王天下”“功名蔽天地”“故古圣王治天下者也,其所论差以左右翼者皆良”。配备有力助手与尚贤使能、选拔将领是完全一致,相互补充,一个是选择上级,一个是上级选择下级,二者共同形成墨子选人用人的任人唯贤的思想特色。 墨子议及军事的论述还很多,此处就不一一评述了。 ![]() ![]() ![]() ![]() ![]() ![]() 墨子mò zǐ〖名词〗 墨子书名。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今存53篇。大部分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述。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的《墨子间诂》。 墨子文集,战国墨翟及其弟子撰。十五卷。翟,鲁(一说宋)人。主张尚贤、节用、兼爱、非乐、非攻、非命、明鬼。全部文章由四部分组成,或阐述理论主张,或记叙墨子及其弟子言行,或介绍机械制造和守城之术,或讲述逻辑学,后世称为“墨辩”。行文质朴,不重文采。论说文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有较强的逻辑性,是先秦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记叙文生动形象,文字活泼。原文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五卷,目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作十五卷。有《经训堂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清孙诒让的《闲诂》纂集清代诸家校注,并时有发明。今人谭戒甫《墨辩发微》对逻辑学部分诠解详赅。 墨子(一)人名。(约前468—前396)春秋战国之际哲学家。墨家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一说宋国人。早年精习木工技术,能制造器具,称“贱人”(《墨子·贵义》)。他的木工技艺与当时名工匠公输般(鲁般)齐名,用木料制成能飞的器械(《淮南子·齐俗训》)。又习儒术,因不满其说,另立新论,聚徒讲学。又组成墨者团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墨子精通《诗经》、《书经》”,“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属士庶阶层。宋昭公时为宋国大夫。曾力止楚国攻战宋国的计划,与公输般论战,公输般拿出九种攻城器械,墨子则拿出九种守城器械相对抗,战胜了公输般(《墨子·公输》)。曾率徒游说于齐、鲁、宋、楚卫、魏等国。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尊尊亲亲等级思想,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相兼的原则取代儒家相分别的原则。主张、爱无差等”,“均分、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兄弟之所阿”(《墨子·兼爱下》)。只有爱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只有利人,才能使人利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爱利是互为的,“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但是,爱利人不是无原则的,必遵循社会道德标准即义而行,“万事莫贵于义”,“义可以利人”(《贵义》)。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义是以公共利益为内容的,义即利,即天下之利。兴利为仁事,“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者乎,即为;不利人者乎,即止”(《非乐上》)。不从义而行,就是天下大害,包括为君不惠、为臣不忠、为父不慈、为子不孝、为兄不友、不弟不悌,诸种不义是“天下之大害也”(《兼爱下》)。因而,道德方面的“义”就是对不同人的不同功利的规范,其中,仁作为普遍规范,其内容就是“兼相爱”。墨子说:“仁,体爱也。”(《经上》)作为具体规范,他提出“忠,利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同上书)。在道德动机和功利效果上,主张二者的统一,即统一于兴天下之利。并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的著名命题。在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上,提出有“尚贤”、 “尚同”、“非攻”、“非乐”等主张。又针对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出“节用”、“节葬”的主张,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反映了平民的利益和愿望。此外,他还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学。墨子伦理学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与儒、道并称“显学”。墨子死后,他所创立的墨派分化为数支,有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诸家。他们对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汉代独尊儒学之后,墨学成为绝学。在近代重新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所阐扬。墨子的主要著作收入《墨子》书中。(二)书名。战国墨家著作汇集。《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今存53篇。旧题战国墨翟著。实为墨子、墨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尚贤》、《兼爱》、《尚同》、《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以上诸篇分上、中、下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篇是墨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记述,为弟子所记。《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后人称为《墨经》,为后期墨家所著。《修身》等篇杂有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备城门》以下11篇,记录了墨子对战争防卸和制造器械方法等战术措施的言论。有人认为此11篇为汉人编撰。主要内容涉及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兵法、自然科学等。主要注疏本有西晋鲁胜《墨辩注》(今仅存《墨辩注叙》)、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吴毓江《墨子校注》等。 《墨子》先秦墨家学说著作的汇编。旧题鲁国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著。今人考证,认为该书为墨翟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翟言行的著作,全书体例不一,实为多人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今本存53篇。书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并介绍了防御战术和守城工具。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有重要贡献。 墨子 178 墨子战国时墨家重要著作。墨翟及其后学编著。《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至宋已佚失9篇,今仅存53篇。本书是以阐述墨翟思想为主的墨家学说丛书,在政治方面与儒家学说相对立,提出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学说,认为“天下之大害”皆缘于“别相恶”和“爱有等差”,因而提倡人们应“兼相爱,交相利”。为此更进一步主张“非攻”、“尚贤”和“尚同”。非攻即主张废除战争,尤其是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战争;“尚贤”即选拔贤能治国理政,即使“农与工肆”之人也应“有能则举之”;“尚同”即崇尚统一,建立从上到下的统一权,实现社会安定。本书有清毕沅校订。孙诒让训诂本行世。 ☚ 慎子 庄子 ☛ 墨子 154 墨子本书系统阐述墨翟及墨家以 “兼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首先,本书针对儒家“爱有差等”说,提出“兼相爱”的伦理观点,强调“兼以易别”、“爱无差等”,指出只有以“兼相爱”取代“别相恶”才能消除社会矛盾,使所有社会成员相互“和调”;其次,本书提出“义者利也”的义利并重的义利关系观,指出义之可贵在于“可以利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乃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是体现道德价值的所在;再次,本书还提出道德评价应“合其志功而观”,即既要观其动机,还要察其效果,只有言行一致,志功相符才符合道德准则;复次,本书首次阐述了劳动,尤其是生产劳动的道德意义,指出“赖其力者生”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所在,“不与其劳,获其实”是非道德的剥削;最后,本书强调了“天志”和环境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本书是了解和研究墨家学派伦理思想的主要依据。 ☚ 论语 孟子 ☛ 墨子 089 墨子墨家著作。其中 《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 6篇,后人称为 《墨经》 (或《墨辩》)。为后墨所著。集中论述了其逻辑学说,对早期墨家逻辑思想有新的发展。认为“辩”的作用是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辩”的原则和方法是 “焉 (乃)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众之比”(《小取》)。较全面地论述了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形式,提出了思维活动的基本原则。以 “故”、“理”、“类”、“三物”作为逻辑推论的组织形式。认为“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大取》)。主张三物必具,然后足以生。主张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同上),研究了 “名” (概念)、“辞 (判断)、“说”(推理) 等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 将 “名”分为“达”、“类”、“私”三种,并区分了概念间四同四异的关系; 将“辞”分为“效”、“假”、“或”三种;将“说”分为 “效”、“或”、“假”、“辞”、“侔”、“援”、“推”7种。研究了排中律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对公孙龙、惠施等逻辑错误进行了批判。创立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原文错讹脱简较多,不易读。晋鲁胜为之作注,早已不传。后经傅山、毕沅、张惠言、孙诒让等整理校释,引 《说》释 《经》,恢复旁行写定,文义稍通。 ☚ 邓析子 公孙龙子 ☛ 墨子 《墨子》mozi先秦论说文集。墨翟及其后学著。墨翟(约前468—前376),战国前期鲁人。据《淮南子·要略篇》说,他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认为儒家之礼过于烦琐,厚葬浪费财物,使人民贫困,长期服丧伤害身体,有碍劳作,因而另立墨家学说。此书约成于战国中期,由墨子后学编定。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全书共71篇,今存53篇,另有《节用下》等8篇仅存篇名。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代表了墨子本人的思想主张,其他篇目大都出自后学之手。书中除阐述墨家学派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观点外,《经》、《经说》上下篇及《大取》、《小取》涉及逻辑、数学、物理等学科,《备城门》以下11篇,探讨防御战术,具有科学价值。 ☚ 论语 孟子 ☛ 墨子 墨子名翟(约前468—前376),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今存《墨子》一书基本反映了墨翟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兼爱”、“尚贤”、“尚同”、“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等命题。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言必立仪(标准)”的理论。墨子的人口思想:其一,“富”与 “众”的人口概念。“富”,即指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也指民富。“众”,指的是人口的兴旺、社会劳动力的增长。他认为人口众多是国家富裕、治理得当的主要标志。他说:“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尚贤》)。他认为社会不平等和掠夺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了人口大量流亡,而“当今之王”和贵族们却“暴夺民衣食之财”,“其使民劳,其籍敛厚”(《墨子·辞过》)。而造成“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节用上》),指责这是“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的“寡人之道”(《墨子·辞过》)。他提出要达到“富”与“众”的理想境界,就必须执“圣人”之政,发展本国生产,开源节流,去其无用之费,实行“兼爱”、“非攻”,轻徭薄赋,提倡早婚禁妾、薄葬、短丧,“尚贤”、“非乐”、“非命”等等。墨子“富”“众”的人口观念虽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在客观上却反映了小生产者安定生产生活、使经济增长、人口兴盛的愿望。其二,劳动致富的人口概念。墨子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人,必须劳动换取衣食,而动物可以“雄不耕稼”、“雌亦不纺绩”。指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劳动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劳动源泉,就必须大力增殖人口。人口兴盛,劳力充足,必定会发展社会生产,增长社会财富。墨子的劳动致富的人口观点,为我国人口增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 孔子 商鞅 ☛ 墨子 墨子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原有七十一篇,现仅存五十三篇。由墨子的门人整理而成。墨子是庶民阶层的代言人,他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而以兼爱、非攻为主要学说。所谓“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相爱,不应有贵贱亲疏之别;所谓“非攻”,就是反对兼并战争。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是“尚用”与“尚质”。重口说,不重著述;重内容,不重文采。故《墨子》这本书质朴无华,较少文采。但论点鲜明,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风格。 ☚ 左传 吕氏春秋 ☛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Mozi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心理学思想家。名翟。墨子的认识心理学思想颇为丰富而科学。他提出了“知材”、“虑求”、“知接”、“𢜔明”等一系列命题,认为认识要有一定的物质器官;认识要有一定的愿望或动力;认识要与外物相接触;认识要从“知接”的感性阶段提高到“𢜔明”的理性阶段。他还具体地论述了感性的“知”, 提出了 “惟以五路智”(《经学下》)的命题。他对理性的“知”也作了颇为深刻的研究,特别是概念讲得相当系统而全面。他已经认识到思维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如说:“名、实、各、为”(《经上》);思维是对客观实在的概括认识,如主张根据大量“已然”的事实,概括出“常然”的规律性的结论;思维是对客观实在的间接认识,如肯定“说知”是以“亲知”和“闻知”为基础推理而得来的结论,这种知识包括从简单的“方不瘴(障)”到复杂的“以说出故”。他并且指出以“五路”的感知还必须受“心意”的支配,如说:“闻,耳之聪也。”(《经上》)“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经说上》)他也看出了思维与言语的密切关系,如说:“音,出故也。”(《经上》)“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经说上》)“倍,言各于意也。”(《经上》)意谓言语表达思维,思维调节言语,言语与思维必须统一。墨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情欲是人的行为动力的心理学思想家。《经上》:“为,穷知而(悬)子欲也。”意即人的“为”与“不为”,有时决定于知,有时决定于情欲。关于情欲的效果,他指出既有益又有损,而且这种损益是以人们使用情欲是否得宜为转移的。他还把情感与利害联系在一起,用喜恶来解释利害。墨子虽然非常重视情欲,但并未流于恣情纵欲,听任情欲来摆布自己的行为;而总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克制欲望,调节行为。 ☚ 孔子 孟子 ☛ 墨子 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为墨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的墨子言行,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今山东西南部)人,一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可能当过工匠,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早年曾习儒术,因不满其“礼”繁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率徒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制止了多次战争,其中以与公输般论战,止楚攻宋最为著名。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但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他做官,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不计较封赐。他曾推荐一些门徒到各国去做官,都是为了实现他的“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 ☚ 邓析子 文子 ☛ 墨子 墨子公元前468—前376Mozi约春秋末至战国初年人。名翟。鲁国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接受过儒家教育,但后来却抛弃了儒家思想,创立了与儒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是劳动者、小手工业者的代言人。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他提出了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十种主张。其中前四种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认为社会动乱,战争频繁的根源在于人们不能“相爱”,如果大家“兼相爱”,就会“交相利”,社会就会安定和平。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反对以强凌弱的兼并战争,主张“非攻”,保证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在用人方面,他反对“任人唯亲”,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出身低贱的人只要有才能,统治者就应该擢用他,这种任人唯贤的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与此同时,他提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以此来巩固天子统一的中心地位。在经济思想方面他主张节约,反对贵族统治者们的厚葬、久丧以及玩弄音乐,他认为这些都对社会生产有百害而无一利,是人力、财力方面的极大浪费,应该制止之。在认识论方面,墨子反对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天命论”,认为人的能动作用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否能富贵,并非天生的,而是取绝于后天的能力,这就是他的“非命论”。但另一方面,他在对“天”的认识上,又不能摆脱“天”对人的绝对神奇的作用,提出“天志”,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可以赏善罚恶,爱人憎人,并相信鬼神的存在和对人类不可抗拒的影响与控制。墨子的思想反映在《墨子》一书中。此书为墨子本人及战国末年墨家学子所著,绝大多数篇章有可靠的史料价值。 ☚ 孔子 鲁班 ☛ 墨子 《墨子》Mozi墨翟学派的著作总汇。战国中后期,由墨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今存53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代表了墨子和早期墨家的主要思想。《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载墨子和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6篇,后人称为《墨经》,为战国中期以后,后期墨家的著作。《备城门》以下11篇,记录了墨子对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方法等战术措施的言论,有人认为这11篇为汉人编撰。此外,《亲士》、《修身》等篇,杂有道家和儒家思想。《墨子》一书,对许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问题都作了唯物主义的论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用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的伦理原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反对掠夺战争,但不反对诛有罪之君的正义战争。主张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道德原则,把“利”放在重要地位,强调爱人应以利人为内容和目的,“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在动机和效果问题上,强调 “善”与 “用”, “志”与 “功”的统一。政治上, 主张 “尚贤使能”, 认为 “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 《尚贤上》),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要求不偏富贵,不避贫贱,天下同义。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当权贵族奢侈享乐、厚葬、久葬等靡费财物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提出强则必富、必宁、必治、必饱, 不强则必贫、必危、必乱、必饥的观点。其中论述,包含了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其中也有些消极迷信的成份。该书为研究墨子及墨家思想的基本材料。有关墨家的主张、活动情况的文字记载,散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抱朴子》等古籍中。最早的注本是西晋鲁胜、乐 ☚ 论语 孟子 ☛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年鲁国人,也有说是宋国人、楚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他早年习儒者之学,以孔子为师。后来觉得儒学的礼节太繁琐,浪费钱物,葬礼服丧时间太长也有伤身体,妨碍生计,于是放弃儒学,创立墨家学说,与弟子们身体力行。他们自己耕种纺织,衣着简朴,反对浪费。他的核心思想是兼爱,主张选贤任能,反对战争和横征暴敛。 ☚ 孔子 孟轲 ☛ 墨子中国古代第一个代表手工业阶层利益的伦理思想家。孔子的主要反对者,对仁义忠孝等伦理规范作出不同儒家的解释。主张兼爱,崇尚节俭;提出义利并重的伦理原则和志功合一的道德评价尺度。先秦时期影响很大。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主张“非攻”,废除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认为能否兼相爱是决定社会治乱的主要因素,人们不分贵贱等级,“待周爱人”;提倡“利”,认为“利”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人们“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强调“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主张“尚贤”,打破等级界限,以才能为标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主张“尚同”,建立“尚同一义”,“上同而不下比”,并且由“天鬼实行监督的统一的集权主义国家。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肯定美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意识到人的审美要求。“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先质而后文”。承认物质生产是审美活动的前提。但从其功利观出发,在社会效用上又否定美,认为“目之所美,耳之所乐”会“亏夺民衣食之财”。提出“非乐”的主张。认为“圣王不为乐”,为乐“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❶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之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中。参见“美学”、“教育”、“政治学”中的“墨子”。 墨子先秦时期思想家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认为要想国家富裕,必须增加人口,“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尚贤上》)。为了使“人有可倍也”,主张早婚和禁止畜养妾媵,男子20岁娶妻,女子15岁出嫁,是“圣王之法”。男女适时婚配,此乃“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当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国拘女(未婚女子)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墨子·辞过》),应该严加制止。墨子还反对殉葬,认为“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葬下》),致使大批人口死亡。他是十分反对的。墨子认为横征暴敛也会造成人口的大量减少。他主张应减轻赋税和徭役,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约前476—约前390中国战国初期教育思想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使之具有“兼爱”的品德。注重生产劳动和军事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力行,反对音乐。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墨家思想的著作总汇。旧题为战国墨翟撰,实为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记录。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反映墨翟思想。《墨经》为后期墨家的著作。通行为清孙诒让《墨子闲诂》。 墨子有后人记载他的言行的《墨子》一书,现存五十三篇。是中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论辩方法为辟(譬喻)、侔(类比)、援(引例)、推(推论),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风的突出之处是质朴。《文心雕龙·诸子》称其“意显而语质”,鲁迅也指出:“墨家尚质”(《汉文学史纲》)。参见“哲学”、“美学”中的“墨子”。 墨子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 墨子先秦思想著作。墨子及其后学言论、著作集。《墨子》为墨家经典著作,墨子撇弃儒学,创立了墨家学派。据《汉书·艺文志》所记,共71篇,今存53篇(另有8篇仅存篇目)。多为墨子弟子为墨子言行的记录,也有墨子后学的著作。墨子的基本思想与儒家对立,主张“兼爱”、“非攻”思想。《墨子》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常用具体事例、大量比喻、设问设难之法层层推进,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其散文已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多数篇章有中心论题,并进行概括性的论辩,是论辩体散文的开端。还有部分记叙散文,如《公输》篇,情节完整、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问诂》。 ☚ 论语 孟子 ☛ 墨子约前480~前420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原为宋国人,后居鲁国。做过工匠。学过儒术, 因不满其“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和非攻等十大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世官制度,主张“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反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主张生活节俭。不满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贵族的掠夺战争,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一切思想言行的标准。 “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学对当今影响颇大,与儒学并称“显学”。其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墨子》一书,共71篇,现仅存53篇。 墨子/墨子闲诂/墨经校诠/墨经分类译注 ☚ 论语译注 墨子 ☛ 墨子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墨子弟子编纂。主要记录墨子的言行及讲学内容。其文质朴无华,不重文采,但论证严谨,逻辑性强,长于说理,开论辩文之先河。《墨子》旧题周墨翟撰。有《经训堂丛书》本。明嘉靖间唐尧臣刊本。明万历间茅坤刊本。清光绪浙局刊本。《四部丛刊》本。 ☚ 墨子 墨子闲诂 ☛ 墨子 《墨子》墨家经典的总汇,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由墨子弟子据墨子讲学记录整理而成。原有71篇,现存55篇。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节用,反对贪暴和战争,反对儒家的礼义仁政。从狭隘的感觉论和功利目的着眼,他提出了“尚用”和“非乐”的主张,要求“文学”和一切“言谈”,即与政治、法令、学术有关的一切文章和言论都要有实用价值,都要能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服务。他否认文艺的社会功用,只看到追求声色之乐的危害性,而看不到文艺的陶冶情操、鼓舞情志的积极效应。他很重视文学的内容,明确提出“先质而后文”,认为华丽的辞藻,会使人们“怀其文而忘其质”,“以文害用”。他过于强调实用,理论、观点有明显的偏颇。他提倡的“三表法”,讲究“言必立仪”,注重事实,处处考虑人民的利益,为论辩语文的写作和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论辩散文产生了积极影响。 ☚ 论语 孟子 ☛ 墨子mò zǐ《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书名。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 。71篇,现存53篇。其中《兼爱》、《非攻》以下至《节用》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述墨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经》上、下,《经说》上、下以及《大取》、《小取》等6篇,是后期墨家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备城门》以下11篇讲的是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的方法,一般认为较晚出。 墨子十五卷。相传为墨翟 (约前490—约前403)所撰。墨翟人称墨子,鲁国人,后为宋国大夫。他是春秋末哉国初的一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生简朴,酷爱和平,他为了宋国的存亡,先后多次游历于齐、卫、楚诸国之间,制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公输班存宋,受到楚、越诸国的尊敬。墨翟是由士阶层新上升为地主阶级薄弱势力的代表,他专主三代 “圣王”之法,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政治主张,建立了尊天事鬼与非命的矛盾的哲学体系。他聚徒讲学,讲教育,讲哲学,讲逻辑,讲军事,讲政治,建立了墨家学派。墨翟生平的史料比较缺乏,《史记》中没有专门的传略。先秦诸子涉及其生平的有《庄子·天下篇》、《荀子·修身》杨注、《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中的 《当染》、《尊师》、《育义》 以及 《墨子》本书中的《耕柱》、《公输》、《鲁问》、《贵义》等。墨翟的著作及其思想,在汉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汉书·艺文志》只是简单地著录“《墨子》七十一篇”,此时尚无卷数,只有篇数。《隋书·经籍志》著录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此后的官史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亡十八篇。在佚失的十八篇中,有存目的是《节用》下,《节葬》上、中,《明鬼》上、下,《非乐》中、下,《非儒》上等八篇。宋《馆阁书目》著录十五卷,六十一篇,《中兴馆阁书目》著录十三篇,《通志·艺文略》、《直斋书录解题》、《国史经籍志》皆著录 《墨子》三卷。宋濂 《诸子辨》称 “《墨子》三卷,战国时宋大夫墨翟撰。上卷七篇号曰 《经》,中卷、下卷号曰《论》,共十三篇。” 他所说的上卷七篇即指 《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中、下卷即指《尚贤》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共六篇。所以,正如宋黄震在 《黄氏日抄》 中说的“《墨子》之书凡二,其后以 《论》称者为衍复,其前以 《经》称者善文法”。由此可见,在宋代 《墨子》一书则有三卷十三篇本和十五卷本并行于世。《墨子》一书内容也十分丰富。其思想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天志、鬼神观念,主要在 《天志》 上、中、下,《明鬼》下,《鲁问》;非命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非命》上、中、下,《非儒》下;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 《贵义》、《尚同》下、《非命》上、中等篇; 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史料,主要在 《尚贤》 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等;逻辑思想微言大义的史料,主要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之中;军事思想的史料,主要收录在 《非攻》和城守诸篇之中。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墨子》在社会上流传愈来愈广,为其整理雕刻、校注发行的人很多。主要有:《墨子》十五卷,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唐尧臣刻本。民国八年己未(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唐尧臣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十八年己巳 (1929)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唐尧臣本二次影印 《四部丛刊》本。《墨子》三卷,明正德元年丙寅 (1506)俞弁抄本。《墨子》一卷,明周子义等辑,明万历中刻 《子汇》本。《墨子》四卷,明万历三十年壬寅 (1602) 序绵眇阁刻 《先秦诸子合编》本。《墨子注》十六卷,清毕沅校注。清乾隆中镇洋毕氏刻《经训堂丛书》本。光绪二年丙子(1876)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本。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1897)上海图书集成局排印《子书二十二种》本。宣统三年辛亥(1911)育文书局石印《子书二十八种》本。民国九年庚申 (1920)上海五凤楼石印《子书四十八种》本。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上海中华书局排印《袖珍古书诸本》本。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墨子闲诂》十五卷,目录一卷,《附录》一卷,《后语》二卷,清孙诒让撰。上海图书馆藏孙诒让稿本,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苏州毛上珍木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 刻本。《墨子间诂》是注释《墨子》的最好注本。流传也最广。此外,还有《墨子》十六卷,清吴汝纶评点,宣统二年(1910)衍星社排印《桐城吴先生点勘诸子七书》本。《墨子校记》清翁方纲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墨子集解》张纯一集解,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书局排印本。《墨子刊读》清苏时学撰,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本。《墨经校释》梁启超撰,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墨子守城各篇简注》岑仲勉著,1958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等。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曾为宋国大夫。先祖宋国人,后来迁鲁。故或云宋人,或云鲁人。后来地位下降,成为手工业者,故自称“贱人”,《吕氏春秋》称其为“北方之鄙人”。他“善守御,为节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巧于制造机械,主张“兼爱”、“非攻”,曾步行十日十夜赶去楚国,止楚攻宋。其学说反映在《墨子》一书中,虽与孔子对立,对儒家持批判态度,但其“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等主张与孔子“仁爱”思想又有相同之处。如他要求“王公大人”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三患”问题,强调有力者以力助人,有财者以财分人,有道者以道教人,人与人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经济上,一方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各从事其所能”,发展生产; 一方面强调节俭,限制消费,“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反对侈靡、厚葬,提倡“节用”、“节葬”、“非乐”、“非攻”。政治上“尚贤”,主张不论农民工肆之人,“有能则举”,最贤者则为天子。天子上同于天。他强调“天志”,承认天有意志,是宇宙的主宰。认为天的意志是“兼爱”,反对强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因而“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为其小生产者理想的平等社会服务。但不承认天命,提出“非命”,认为寿夭、安危、治乱等非由人命,指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 (述),非仁者之言也”。有力地抨击了传统的天命论。认识论上提出“三表”、认为“言必立仪”,立论要有准则,名称必须符合实际。其学说兴盛于战国,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为墨家后学所发展,而其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则为后学所克服。但由于其规矩太严、生活太苦,“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一般人很难做到,故学派渐衰,迨至秦汉基本消声匿迹。现存《墨子》一书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增长经济学 墨子 ☛ 墨子 《墨子》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旧题战国墨翟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大部分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的墨子言行。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为后期墨家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后人称为《墨经》。《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讲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的方法,一般认为较晚出。此外,《亲士》、《修身》等篇杂有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历代注释很多,各有特点。今通行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间诂》等。建国后出版多种排印点校本。 ☚ 墨子 墨家学派 ☛ 墨子 墨子墨子 (约公元前480—约前400),名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具有手工业生产技能,熟悉 “农与工肆之人” 的生活状况,自称 “贱人”、“北方鄙臣”。“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 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夏政。” (《淮南子·要略》)他学习了儒家学说,又批判了儒家学说,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除在鲁国活动外,曾作过宋昭公的大夫,到过齐国和卫国,几度游说楚国。墨子生活于孔子之后至孟子之前的战国时期。他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学术渊源有两个方面: ☚ 孙武 柏拉图 ☛ 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曾习儒术,因不满其“礼”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等国,宣传其“非攻”、“兼爱”的主张,多次制止战争。接近“农与工肆之人”,重视生产。在认识论和逻辑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强调人类的感觉经验。制定了判断言论是非准则的“三表法”,肯定了间接经验(古者圣王之事)、直接经验 (百姓耳目之实) 和实际效果(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对检验认识的决定作用。提出 “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等命题,主张名实相符,并力求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析各类事物的同异、因果和根据。其“天志”、“明鬼”说,没有摆脱殷周传统的思想形式,为其学说中的迷信落后成分。但又提出 “非命” 的主张,否定天命论; 政治上主张“尚贤使能”,认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贵族奢侈享乐,厚葬久丧。反对儒家“爱有差等”,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其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我国哲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后期墨家发展了他的思想,在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思想和后期墨家思想在秦汉以后中绝,只是到了清代、近代,才逐渐为人重视,重新整理、研究。《墨子》是后人对他言行的记录,今存53篇。其中《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后人称为《墨经》,为后期墨家著作。 ☚ 孔子 孙膑 ☛ 墨子 《墨子》战国时代墨家学派鼻祖墨翟的讲学录。墨翟(约前468~约前376),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出身手工业者。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不满于儒家学说,便独树一帜,建立了与儒家针锋相对的墨家学派。《墨子》原71篇,今存53篇。墨家从务实的功利主义出发,对文艺采取排斥态度,因此使其文章质木无文,俚俗如话;不过另一方面,也使其注意了文章的实用性及论辩的逻辑性。文章在结构上也较《论语》有了不小的进步,初具论说文章的规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则远在儒道二家之下。 ☚ 国语 孟子 ☛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一说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墨子是当时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言人,他的学说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和要求。墨家著作有《墨子》一书,现存53篇,大部分篇章都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基本上反映了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子》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书·艺文志》著录 《墨子》71篇,今存53篇。旧题为战国墨翟撰。其中大部分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的墨子言行。其中 《尚贤》 、《尚同》 、《兼爱》 、《非攻》 、《节用》 、《节葬》 、《天志》 、《明鬼》 、《非乐》 、《非命》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述了墨子和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经》上、下,《经说》上、下等篇,后人称为《墨经》,为后期墨家著作,在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对早期墨家思想有新的发展和贡献。这些先秦时期科学成就的宝贵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墨子 墨子❶墨翟(约前468—约前376) 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曾为宋之大夫。出身于社会下层,生活接近“农与工肆之人”。后进入士大夫阶层,自言“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早年学习儒者之业,深感其礼仪烦琐,害人害己:“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傲倨),倍(背)本弃事而安怠傲”(《墨子·非儒》)。厚葬即多埋财,久丧则久禁从事,既误政治,又侵农时。墨子由此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为政之本首在尚贤:“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否定儒家“亲亲”“尊尊”的原则,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同上)为政之方,在于“兼爱”。“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孝慈;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在“兼爱”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等级社会。“兼爱”、“非攻”实为一体,乃出于“天”的意志。天既对万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故天也“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故圣王之治“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墨子·法仪》)。“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就是“顺天意”之“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天志上》)。墨子强调“节用”,“节葬”“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若以厚葬久丧为政,则“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墨子·节葬下》)。主张“非乐”,以求不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不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不“亏夺民衣食之财”(《墨子·非乐上》)。提出“非命”,认为汤武之治,桀纣之乱,皆在其自身之作为,而决非命运;“执有命者不仁”,“命”非仁者之言;若听信命运而“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乃“天下之大害”。(《墨子·非命上》)在名实关系、逻辑推理方面,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等命题,并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参见“三表法”)。其学说影响很大,成为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立的显学。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韩非子·显学》)墨家后学集墨子之言行及其学派之著作为《墨子》一书,《汉志》录71篇,今存53篇,是研究墨子及墨家思想的基本资料。 墨子 ☚ 颛孙师 墨经 ☛ 墨子 《墨子》阐发墨翟思想的一部文集。据《汉书·艺文志》载, 凡71篇。今存53篇。全书包括了作者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观点。《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是 “兼相爱,交相利” 。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认为 “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 若人人相利,则人人得利, 天下就能大治。该书认为“下强从事, 则财用足矣” , “强必富, 不强必贫” , 这包含了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对劳动分工, 诸如地区间、性别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间的分工, 以及劳动过程中的分工有较多的论述。对商品、货币、价格等问题, 提出“刀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 刀贵则籴不易。王刀无变, 籴有变。岁变籴, 则岁变刀” 等观点,指出买卖过程中, 货币与谷物是互为价格的。当货币购买力下降时, 谷物上涨, 其实谷物未贵, 是币值低了。谷价年年变动, 币值也必然要变动。《墨子》主张聚富于国, 认为“官府实而财不散” , 应有正常的租税和关市之征; 但反对厚敛。它的消费观是节用崇俭, 反对王公大人在衣、食、住、行、用、葬等方面的奢侈浪费。《墨子》重视人口的增殖, 认为人口增殖是财富增长的保证, 并提出推行早婚、减轻徭役赋税、实行非攻、节用薄葬和禁止王公大人蓄养媵妾等与增殖人口有关的措施。《墨子》脱字缺文较多, 经清儒整理后, 渐可诵习。疏证文字, 以清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清。称说大义, 以曹耀湘《墨子笺》为最善。近人张纯一集诸家注义为《墨子集解》, 最便学者。参见 “墨翟” 。 ☚ 五蠹 论语 ☛ 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宋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出身微贱,生活俭朴。其学说与孔子对立,与儒学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辑录。墨子经济思想以“交利”为核心,特别重视衣食等物质利益,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并将“兼爱”与“交利”相结合,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兼爱下》)。墨子也讲“义”,但他把“利”作为“义”的基础,主张义利合一。他说:“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 义,天下之良宝也” (同 上书,《柱》)。他反对损人利己,提倡交相互利。他说:“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同上书,《兼爱中》)。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同上书,《尚贤》)。墨子认识到了劳动同社会财富的关系,他说动物“雄不耕稼树艺,雌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 (同 上书,《非乐》); 而人则“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只有劳动,才会创造物质财富,所谓“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 (同上书,《天志中》)。他把农业生产放在极为重要地位,认为“食者,国之宝也”,要求发展生产,达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休息” (同上书,《非命》)。墨子还提出“节用”的消费观。他强调“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同上书,《辞过》)。主张“国家去其无用之费” (同上书,《节用上》),要求人们把衣、食、住、行、葬等方面的消费压到最低水平。他反对王公大人们“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要求他们减轻百姓负担,把赋税徭役限制在“劳而不伤”“费而不病”的限度之内 (同上书,《辞过》)。墨子认为当时存在着地有余而民不足的矛盾,只有增加劳力才能增加生产,而人口增加又很不容易,所以他主张通过早婚,禁私蓄妾媵、非攻、短丧薄葬等措施,来加速人口增殖,生产更多社会财富。 ☚ 计然 杨朱 ☛ 墨子about 468~376B.C.Mo Ziideologist and politician betwee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also founder of the Mohist School.Works: Mo Zi,On Ghosts,etc. 《墨子》mo ziMo Zi→墨翟 (Mo Di) 墨子❶Mozi (reverent name for Mo Di(墨翟)468-376 BC)—a thinker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founder of Mohism (墨家学说) 墨子书名。旧题为战国鲁墨翟著。实际上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现存五十三篇,另有八篇仅存篇名。该书以墨子的兼爱非攻、力行节俭为主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还有一些有关科学的记载。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的 《墨子间诂》等。 墨子见 墨翟 墨子❶ (约前468—前376) 即墨翟。战国时思想家。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曾在宋国作过大夫,卒于楚国。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通称墨子。出身贫寒, 自称“贱人”。对人民的疾苦,有比较深切的了解。时值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各国的统治者竞相奢移,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当务之急,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奔走呼号,身体力行,曾劝阻楚国攻宋,劝阻鲁阳文君攻郑。人称墨子的席不煖,烟囱不黑。孟子说,墨子讲兼爱,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一切都干。因此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相匹敌。《吕氏春秋》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墨家后学所著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一生活动主要在两方面: 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心理学方面,墨家思想涉及形神观(形与知处)、心物观(貌物、论物)、八种情欲说、意志、性习心理等。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现存《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 ☚ 孙武 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