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阙
建于墓前具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物。《诗经》中已有周代城阙建筑的记述。《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阙通常是在门外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因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楼上可以远观,故又谓之观;阙身可以悬示法令,故亦谓之象魏。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卷二十三: “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县法谓之象魏。”汉代除在城门、宫殿、宅第、祠庙前多建阙外,一些帝王显贵墓前也建阙,遂成定制。唐宋时开始衰落。早期的砖木阙已不复存在。现存汉代石阙,大者阙身附有子阙,石面雕有人物图案,阙顶重檐,一高一低成迭落式;小者仅一独石建筑,单檐屋顶。今四川雅安高颐阙、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绵阳平阳府君阙等,均属东汉墓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