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墓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墓门

墓门

《诗经·陈风》篇名。《毛诗序》云:“《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据《左传》,陈佗为陈文公之子、陈桓公之弟。桓公疾病,佗杀太子免而代之。陈国因而大乱。故此,宋苏辙又认为,诗是刺桓公的。以其怙恶养奸,不能早除陈佗,国人追其咎而刺之(参见姚际恒《诗经通论》)。两说可互补,诗刺陈佗兼及桓公。由于诗所含孕的历史内容,被方玉润誉为陈国的《诗史》(《诗经原始》)。据刘向《列女传·陈辩女》,陈国采桑女曾咏歌此诗,说明诗于其时已广泛流传陈国民间。全诗二章,章六句。首二句兴中有比,以“棘”、“鸮”象喻恶人当道,恶声喧嚣,恨斥之情溢于言表。

☚ 东门之杨   防有鹊巢 ☛

《墓门》

《墓门》

《诗经·陈风》篇名。《毛诗序》说:“《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宋朱熹《诗集传》:“言墓门有棘,则斧以斯之矣。此人不良,则国人知之矣。国人知之犹不自改,则自畴昔而已,然非一日之积矣。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清李光地《诗所》:“此相警之诗。其为朋友、夫妻,皆不可知也。”庄有可《毛诗说》:“《墓门》,刺大夫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刺桓公不能早去佗也。”牟庭《诗切》:“刺仪行父也。”近人闻一多《风诗类抄》:“刺夫有秽行也。”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这是陈国人民讽刺一个品行恶劣的统治者的诗。”方玉润之说符合诗义。诗以恶树棘和凶鸟鸮起兴,与刺恶人的诗义,显得相当和谐;同时,兴中含比,用棘、鸮比恶人,再恰切不过。全诗语词犀利,意旨鲜明。


诗词《墓门》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止。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 ①墓门:陈国城门名。一说是墓地的门,贵族墓地有墙有门。棘:酸枣树。斯:劈开。②夫:彼,指作者所讽刺的人。③不已:不止,不改。谁昔:畴昔,从前。④梅:一说是棘,荆棘丛生墓门,比喻坏人当道。鸮(xiao嚣):猫头鹰,古人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故以它喻坏人。萃:集,停息。止:语尾助词,下同。⑤讯:警告,责骂。⑥予不顾:不顾予,即不顾我们的警告斥责而怙恶不悛。一说“讯予不顾”为“予讯不顾”之倒文。颠倒:指国家纷乱。一说指所讽对象处境狼狈。一说颠倒思后一顿,指好的当作歹的,歹的当作好的。
 
 【译文】 墓门前有棵酸枣,我们拿起斧头把它砍掉。这家伙不是个好东西,国都中人人都已知道。恶行暴露他不改,他向来就是这般霸道。
 墓门前有丛荆棘,猫头鹰飞来筑巢。这家伙不是个好东西,讽刺告诫用得上咱歌谣。对讽刺他一点不睬,灾难临头他才想起我们的忠告。
 
 【集评】 《毛诗序》:“《墓门》,刺陈陀也。陀无良师传,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汉·郑玄:“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毛诗正义》卷七)。
 唐·孔颖达:“作此诗以刺陀,欲其去恶。”(《毛诗正义》卷七)
 宋·朱熹:“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诗集传》卷七)
 
 【总案】 历代注家对不良之人的注释虽众说纷纭,然其为陈国之统治者当可无疑。此人受到百姓深恶痛疾也可无疑。诗以“斧以斯之”此设想的行动开始,以“颠倒思予”的怨怼作结,正合怨而不怒的诗风。此诗在当时民间颇为流行,也许能说明以上两方面都可在此找到注脚。

《诗经》之《墓门》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墓门

 〔原文〕
 墓门有棘,
 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
 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
 谁昔然矣。
 (斯、知,支部。已、矣,之部。)
 墓门有梅,(鲁梅作棘。)
 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鲁韩讯作谇,之
 讯予不顾,作止。)
 颠倒思予。
 (萃、讯、顾、予,鱼部。)
 〔译文〕
 墓门长了荆棘,就用大斧子把它砍掉。那个人啊不是个好东西,所有的人都知道。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却仍然改不了,他压根儿就一直这么坏。
 墓门有梅树,猫头鹰停在上面。那个人啊不是个好东西,唱个歌来警告他。我警告他他不管,要到他摔了跟头才会想到我。
 〔评介〕
 这是一首讽刺诗,揭露和讽刺的对象是国人皆知的一个坏人,应该是指一个高级统治者。《毛序》说:“刺陈佗也。”是可能的,证之以《左传》,陈佗弑君篡位,弄得陈国大乱。因此说刺陈佗,是有可能的。但《序》接着又说“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把责任推到无良师上,而诗内又无内证,似属节外生枝,反而使人对其“刺陈佗”说产生了疑问。苏辙、姚际恒和方玉润引申为“国人追咎桓公” ( 《诗经通论》),“乃刺桓公不能去佗耳” (《诗经原始》),则离题更远了。吴闿生谓“诗既刺佗,‘夫也不良’ 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以为追咎桓公,亦非诗意”(《诗义会通》),只主“刺陈佗”说,应该说是符合诗意的。朱熹认为“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诗集传》),今人多从之。
 诗分两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开头以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起兴,兴中有比,以引出诗人所要讽刺的那个坏人。“墓门”有两说,一为指都城城门,一为墓道之门,但不管哪一处,荆棘丛生,都是有害的,因而必须采取坚决的态度,动用斧斤,早日铲除。也就是说,对那种举国皆知的坏人,也就应该及早动手,坚决除掉他。接着诗人直接提出那个坏家伙,并加以警告,指出坏人之恶,举国皆知。最后两句,揭露他虽已众目所视、众手所指,但却是怙恶不悛,从来如此,本性难移。诗人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第二章虽基本属迭唱形式,但除第三句外,其余各句都有变化,因此更显出发展和加深。“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梅树虽好,其奈鸮何! 用猫头鹰这种众人皆恶的凶鸟来比喻坏人。并直接指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用来警告坏人的,告诉坏人不听从警告一定会摔跟头,一定没有好下场。
 语言犀利,感情鲜明强烈,是本诗艺术上的特色。诗两章兴中有比,以恶木恶鸟喻恶人,既揭示出了众人皆恶的特点,又表现诗人自己的深恶痛绝之情。“夫也不良”,直斥其人,毫不隐讳;“谁昔然矣”,这个家伙一贯如此! 厌恶鄙弃之情,溢于言表;“知而不已”,“讯予不顾”是对那个人的怙恶不悛、死不改悔的丑恶形象的画相。用语泼辣锋利,笔下如刀,毫不留情。他不像《伐檀》、《硕鼠》那样,揶揄幽默,而是面对面指责、怒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严肃而冷峻的诗人。

《诗经》-《墓门》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 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 讯予不𫖸,颠倒思予。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但讽刺何人? 朱熹《诗集传》不详所指:“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毛诗序》则认为是讽刺陈佗的,它说:“墓门,刺陈佗也,日日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万民焉”。我们这里采用后者。陈佗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桓公之弟,他在桓公病中杀死了太子免,并在桓公死后篡位,陈国因而大乱。
 本诗共二章,每章六句。“墓门有棘,斧以斯之”二句以墓门旁的恶木起兴,以引出诗人所要讽刺的恶人。“墓门”有二种解释,《诗集传》认为是指墓道之门,且“凶僻之地,多生荆棘”; 另一种是具体指陈国的城门。这二种讲法都可采用,但读者必须与下文提到的“梅”“棘”之辨相联系来选择。“棘”指酸枣树,是古人心目中的恶木,“斯”,砍伐的意思。此处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恶木比恶人。陈国有陈佗之类的恶人,必须象砍伐恶木一样将之清除掉。二句比兴之后,后面的句子便是直抒胸臆: 那人(陈佗) 绝不是个好东西,陈国的百姓都谙知其恶劣的品行,但即使知道,他也不会改邪归正,因为他的本性即恶。这四句诗态度鲜明,语言坚定有力,嫉恶如仇溢于言表,这是出于对陈佗这个欺兄弑侄的暴君的痛恨。《左传》记载,陈佗篡位后,“国人分散”,可知他的倒行逆施带来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身罹乱难,背井离乡。失道寡助,丧失了民心的陈佗在全国上下一片诅咒与漫骂声中,不久即被蔡国杀死。此诗便是一位躬逢篡逆之乱的诗人写下的,它有如一份声讨无道统治者陈佗的战斗檄文,字里行间充弥着强烈的战斗性。而且根据《列女传·陈辩女传》记载,晋国大夫解君甫使宋,路过陈国的时候,曾调戏一陈国女子,让她唱歌二段,女子所唱即此二章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广为传唱,成了陈国百姓口头的“流行歌曲”,这恐怕与诗人所表现出的坚定立场、鲜明的爱憎感情是分不开的。
 第二章是形式上的复沓,内容虽与一章相同,但训斥奸佞的口气加重了,仇视的情感也愈强烈。“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梅”可解作梅树,但也有人认为“梅”是“棘”之误,因为后章的“梅树是高洁之木,与恶木“棘”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是不相称的。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前章言棘,后章言梅,二木美恶,大小不相类,非取兴之恉”,并举出“梅”之古字与“棘”字形相近作论据。联系上文看,若将“墓门”解作墓道之门,此处则用“棘”字为好,这样则“凶僻之地”与恶木“棘”相应且均含比兴之义; 若将“墓门”解为陈国之城门,此处则用“梅”为宜,这样此句只是一般的起兴而不含比喻,比喻在后边的“鸮”上。“梅”树虽为高洁之木,但有恶鸟“鸮”止息其上,作者以此比喻恶人陈佗在统治着陈国。古人认为鸮是恶鸟,会带来灾难。诗人用歌诗怒斥这只恶鸮,但他却置之不理,因为他是个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湖涂虫。对于这类恶人,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推翻他,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本诗以强烈的爱国热情,犀利的语言怒斥了无道的统治者,可与历史互相补充,是一首较好的政治讽刺诗。诗人以身遭乱离之人的独特视角,观察现实,抒发感情,唱出了处在苦难之中的人民的思治之声,这却是史家所难以做到的。

《诗经》篇文之《墓门》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①墓门:凶僻之地。棘:荆棘。②斯:砍。③夫:指陈佗。④已:制止。⑤昔:往日。然:这样。⑥鸮 (xiāo):猫头鹰。萃(cuì):聚集。⑦讯:通“谇(suì)”。警告。
 【鉴赏】这是忠臣规劝陈桓公提防陈佗篡逆之诗。
 全诗两章。依据诗意,此诗应是写在陈佗篡逆之前。陈佗为陈文公之子,陈桓公之弟。此人向有不臣之心,而其师傅也居心不良,非但不加规劝,反而助之为恶。对此,国中臣民皆知。而桓公则听之任之,毫不提防,结果酿成大乱。就在桓公病危之时,陈佗终于杀死太子免取而代之。事后,国人还追咎桓公,以为他不虑其后患。此诗正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陈佗篡逆前的这段历史,因而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诗作者想必是一位忠臣。他熟知陈佗之为人,深感政局之危殆,于是以诗的方式告诫桓公应及早提防。首章以“墓门有棘”须用斧砍掉,比喻国有不良也该铲除。谁个不良?诗言“夫也不良”。这“夫”正是代指陈佗。陈佗不良,“国人知之”,然而桓公则明知陈佗不良而不加以制止,昔日谁像这样呢?责怨桓公之意不言而喻。末章以猫头鹰止于梅,比喻陈佗作恶于国。于是,诗人将“夫也不良”的实情以歌的方式告诫桓公。但桓公不听忠告,不予理睬,恐怕要到狼狈不堪之时才会想起我来。正像诗人所预料的那样,由于桓公毫无戒备,就在他病危之时,陈佗果然下了毒手,杀死太子,自立为君,最后桓公只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总之,此诗意在告诫桓公“早为谕教”,消除隐患,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诗序》说:“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这是就其结局而言,虽未深中诗旨,但直指陈佗“不义”为恶还是可取的。《正义》说:“(陈佗)既立为君,此师傅犹在,陈佗仍用其言,必将至于诛绝,故作此诗以刺佗。”这恐不合诗意。陈佗既为弑君之贼,依法当诛,为何还言“将至于诛绝”呢? 足证此说于理难通。高亨《诗经今注》说:“这是陈国人民讽刺一个品行恶劣的统治者的诗。”此说不够确切。诗言“国人知之”,定指君国大事。若是讽刺一般统治者,断然不会用“国人”字样。后世多用《墓门》讽刺品性不端之人,那只不过是借诗言志罢了。
墓门

墓门

〔原文〕
墓门有棘,
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
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
谁昔然矣。
(斯、知,支部。已、矣,之部。)
墓门有梅,(鲁梅作棘。)
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鲁韩讯作谇,之
讯予不顾,作止。)
颠倒思予。
(萃、讯、顾、予,鱼部。)
〔译文〕
墓门长了荆棘,就用大斧子把它砍掉。那个人啊不是个好东西,所有的人都知道。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却仍然改不了,他压根儿就一直这么坏。
墓门有梅树,猫头鹰停在上面。那个人啊不是个好东西,唱个歌来警告他。我警告他他不管,要到他摔了跟头才会想到我。
〔评介〕
这是一首讽刺诗,揭露和讽刺的对象是国人皆知的一个坏人,应该是指一个高级统治者。《毛序》说:“刺陈佗也。”是可能的,证之以《左传》,陈佗弑君篡位,弄得陈国大乱。因此说刺陈佗,是有可能的。但《序》接着又说“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把责任推到无良师上,而诗内又无内证,似属节外生枝,反而使人对其“刺陈佗”说产生了疑问。苏辙、姚际恒和方玉润引申为“国人追咎桓公” ( 《诗经通论》),“乃刺桓公不能去佗耳” (《诗经原始》),则离题更远了。吴闿生谓“诗既刺佗,‘夫也不良’ 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以为追咎桓公,亦非诗意”(《诗义会通》),只主“刺陈佗”说,应该说是符合诗意的。朱熹认为“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诗集传》),今人多从之。
诗分两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开头以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起兴,兴中有比,以引出诗人所要讽刺的那个坏人。“墓门”有两说,一为指都城城门,一为墓道之门,但不管哪一处,荆棘丛生,都是有害的,因而必须采取坚决的态度,动用斧斤,早日铲除。也就是说,对那种举国皆知的坏人,也就应该及早动手,坚决除掉他。接着诗人直接提出那个坏家伙,并加以警告,指出坏人之恶,举国皆知。最后两句,揭露他虽已众目所视、众手所指,但却是怙恶不悛,从来如此,本性难移。诗人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第二章虽基本属迭唱形式,但除第三句外,其余各句都有变化,因此更显出发展和加深。“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梅树虽好,其奈鸮何! 用猫头鹰这种众人皆恶的凶鸟来比喻坏人。并直接指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用来警告坏人的,告诉坏人不听从警告一定会摔跟头,一定没有好下场。
语言犀利,感情鲜明强烈,是本诗艺术上的特色。诗两章兴中有比,以恶木恶鸟喻恶人,既揭示出了众人皆恶的特点,又表现诗人自己的深恶痛绝之情。“夫也不良”,直斥其人,毫不隐讳;“谁昔然矣”,这个家伙一贯如此! 厌恶鄙弃之情,溢于言表;“知而不已”,“讯予不顾”是对那个人的怙恶不悛、死不改悔的丑恶形象的画相。用语泼辣锋利,笔下如刀,毫不留情。他不像《伐檀》、《硕鼠》那样,揶揄幽默,而是面对面指责、怒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严肃而冷峻的诗人。

☚ 东门之杨   防有鹊巢 ☛

墓门

墓门

墓道之门。《陈风·墓门》一章:“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毛《传》:“墓门,墓道之门。”朱熹《集传》:“墓门,凶僻之地,多生荆棘。斯,析也。言墓门有棘,则斧以斯之矣。”

☚ 墓   蓬 ☛
墓门6422指墓前用砖、石等砌的供烧纸祭奠用的小口儿(实际不通墓内)。晋语。山西忻州〖〗。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闈闕部 > 城門 > 墓門
墓門  mùmén

春秋時鄭國城門名。《左傳·襄公三十年》:“癸丑晨,[伯有]自墓門之瀆入。”一說爲陳國城門名。參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墓门

墓道的门。《诗经·陈风·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斯:砍。)潘岳《寡妇赋》:“~兮肃肃,修垄兮峨峨。”

墓室

墓室

室(扃室;玄室;元室) 泉宫 冢堂 玄扃 桂寝
帝王陵墓中的墓室:寝宫
墓室前面的通道:阡(山阡;幽阡) 埏(埏道;埏路;埏隧;坟埏;幽埏)隧(隧道;隧洞;隧路;墓隧;陵隧;陇隧;潜隧) 墓道 神道 甬道 延道 羡道 陇道 陵道 窒皇
墓前甬道的门:絰皇
墓道的入口处:隧口
陵墓的外道:外羡
进入墓室内的门:墓门 羡门 山门 玄门 泉门 泉扉 泉户 泉扃 玄扃 重扃 阴户 隧户
器墓中小门:
陵墓内停灵柩或设灵位的厅屋:陵堂
(陵墓中放棺槨的地方:墓室)

☚ 陵墓   墓穴 ☛

墓门

door of tomb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