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基辛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公开的秘密,基辛格·尼克松在亚洲的主义(美)弗吉尼亚·
波罗汀 (美)
马克·塞尔登
纽约:哈珀罗公司1972年版
基辛格国务卿谈美中关系
从基辛格访北京谈起
基辛格纵论世界局势和中美关系
基辛格评中国经济改革
基辛格博士谈中美关系
周榆瑞
彭迪等
李谷城译
李延宁等
人民日报1974年6月8日
新闻天地1973年1308期
瞭望1984年34期
编译参考1986年5期
瞭望1988年52期

基辛格1923~

美国前国务卿,前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

基辛格

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 (1923— ),原名海因茨·基辛格,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附近菲尔特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为一个中学教员,母亲则在家精心照料着两个儿子。不久他们家就被笼罩在纳粹阴影之下,全家不得不离开德国,先到了伦敦,后又到了美国,并将儿子的名字改为享利·基辛格。二战爆发后,基辛格正式加入美国籍,成为美国公民,并参加了美国陆军。退伍时他已获得了一枚铜质勋章和两个奖状。1947年秋,他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四年后以相当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文学学硕士学位。此后他继续在哈佛深造,1952年获文学士学位,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任教,到1959年已被升为副教授,3年后又升任教授。与此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50年代写的 《核武器与外交政策》 一书便受到政界和外交界注意,被指定为内部读物。
基辛格虽曾担任过四届政府的顾问,但与华盛顿官府的关系相比较,他与洛克菲勒家族这个不执政王朝的关系更为密切、重要。1955年他出席一次国际问题讨论会,会上首次与洛克菲勒相遇。纳·洛克菲勒当时是以其家庭基金会主席的身份与会的,他很欣赏基辛格的才华,遂罗致门下,并加倍重用。后来基辛格成为纳·洛克菲勒的得力助手和亲密顾问,两人保持着极为密切的私人关系。纳·洛克菲勒讲演稿多出自基辛格之手,他三次竞选总统,基辛格都充当外交顾问,而基辛格步入政界,也得到洛克菲勒家庭的鼎力相助。1968年大选,尼克松获胜后,邀请基辛格入白宫供职,担任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直接掌管美国外交政策,开始了他政治上的黄金时代,其深谋远虑和独到见解,极受尼克松总统的赏识。1973年尼克松总统又任命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他对于在动荡多变的70年代中如何推行美国外交政策,以挽救美国日益没落的地位和维护美国垄断资本利益等方面与尼克松不谋而合。他俩一同导演了改善中美、苏美关系,震惊世界。70年代初中美关系有所缓和,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之后,1971年4月27日两国之间关系出现了真正突破。他与尼克松共同指导了70年代的外交政策,基辛格的光芒有时甚至遮住了尼克松总统。经过一番精心安排,他于1971年7月9日飞抵北京。正是这次飞行,使基辛格的政治和外交生涯跨入了顶峰。1971年10月基辛格再次到中国,为尼克松的亲自访问做准备。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随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访问结束时,发表了举世瞩目的 《上海公报》,从此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此后基辛格又开始美苏外交的一幕。基辛格在中美、苏美关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原本一些极为重要的外交成就显得不那么声名赫赫,美越和平谈判、谋求中东和解的穿梭外交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没有一项不是和基辛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水门事件后他仍任国务卿,1976年美国大选之后白宫易主,他便结束了在白宫和国务院的职务。
他离开政府后,担任了乔治敦大学教授、全国广播公司顾问等职,1982年他邀美国外交界和经济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组成 “国际咨询公司”,1983年又担任了香港 “兴大实业公司” 顾问。1983年被任命为 “两党中美洲问题委员会” 主席。离职后的他一直写作,除出版了回忆录外,他还经常在报刊杂志写文章,点评时事。
尽管许多风云人物随时间的推移,都已销声匿迹,但基辛格离职后依然是政坛上的一颗明星,依然在许多重大事情上发挥着作用。

☚ 加利   李光耀 ☛

基辛格

Kissinger,Henry Alfred (1923— )
(1969-1974年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1977年任国务卿,1971年7月、10月秘密访华)

基辛格1923—Henry Alfred Kissinger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美国国务卿(1973—1977)。1923年生于德国费尔特市一犹太人家庭。1938年迁居美国,1943年入美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军队服役。195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政治系。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国际研究班执行主任(1951—1971)、哈佛国防研究计划主任(1958—1971)、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1957—1960)、哈佛大学政治系教授(1962—1971)、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研究小组主任(1955—1956)、洛克菲勒基金会特别研究项目主任(1956—1958)、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1961—1963)、武器控制和裁军机构顾问(1961—1968)、国务院顾问(1965—1968)、尼克松总统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特别助理(1969—1973),国务卿。在美国从保持核“优势”到核“满足”的目标转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推行“均势外交”;对苏持绥靖态度。通过“穿梭外交”在中东国家间调停。1971年秘密到中国访问,打开中美接触大门。1973年谈判签订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为此获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1987年在纽约成立美中友好协会,任主席。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麻烦的伙伴: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回忆录《白宫岁月》、《动乱年代》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