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规划
确定不同城市的性质、规模、分区结构、工业布局、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包括根据生态经济学原则来设计,并以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进行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城乡结合部的安排、卫星城设立等。
城市的性质与产生的条件密切相关。城市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经济环境,并在随着这种特定的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在一些资源富饶、物产丰裕地区,所形成的城市性质必与其对特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 在一些自然条件良好,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区,将形成以自然景观、交通商贸为特点的旅游和商业城市; 一些区域具有悠久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所形成的城市必然与古文化密切相关。城市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些城市性质相对固定,有些城市则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还有的形成多功能、综合型的城市。除自然、经济条件外,有些城市还受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发展成典型的政治、文化或宗教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的实质是人口发展规模。城市的人口规模决定了相应的发展规模。城市人口在不超过某一最适值时,将给城市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当人口发展至足以给自身的资源供给和环境负荷造成压力时,就要制约人口规模了。在具体确定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时,综合考虑如下因素:
❶城市及腹地的资源支持系统的负担能力。从三方面体现对城市规模的支撑作用: 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土地、水源和能源的负荷能力,环境的净化能力。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自然基础。一个地区农田系统的净生产力 (包括现有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 从自然角度决定了这一地区人口的抚养总量,对城市规模有现实意义的是剩余农产品量。土地、水源和能源是当今城市发展中非常突出的资源制约因素。城市的自然净化能力从另一个角度限制了城市规模,城市的发展一旦超出现有的环境负荷,必将导致环境污染和城市运转不良。
❷商品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城市的人口规模。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从而为人口容量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城市之所以比乡村有更高的人口容量,是基于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与外界交换的结果。
城市分区结构和工业布局。按生态经济学原理科学地对城市结构分区,规划出不同的功能区。本着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方便市民、保护环境和美化生活等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在分区规划上,一般要掌握:
❶在大区布置上,居民生活区、文教娱乐区分布在自然条件良好,采光、上风、近水源、蓝绿比例高的地区; 商业中心、行政机关、职能部门布置在近中心、交通通畅位置; 工业区,尤其是重工业区依交通量大小、排污量的多少和占地量的不同,安排在近郊、远郊或专门的工业区。尽量减少在居民、文教、风景区布局工业,尤其禁止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严禁在城市上风区、水源区布局可造成大气、水源污染的企业。
❷城市工业布局。布局做到根据资源最优利用和环境最大保护的原则,原材料、动力、中间产品、副产品和 “三废” 综合利用的企业; 主要原、辅材料连续加工,循环利用的企业,产品、零部件、工艺有密切联系的各专业厂成组布局,形成特定工业群,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无污利用,减少消耗,保护环境。根据区域自然特点,把流通量大的企业安排在交通枢纽和干线处,把需水量大的企业安排在富水区,把需电、气、热、油量大的企业安排在近电、气、热、油站处。
基础设施,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保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首先,对基础设施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施工。设施的规划从实际出发,根据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实力,合理布局; 有发展眼光,科学设想,留有余地。注意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把生产、生活和环保设施有机结合,成龙配套,在数量、质量、分布、使用频率上,完善维护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使用效率和效果。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好各方面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 顾全大局,互帮互让; 防止各自为政,相互扯皮。从城市的全局出发,综合开发,统一施工,做到一次性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避免对设施的重复施工和反复铺挖; 科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三维布局,立体交通,集中供气送热,分散蓝绿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