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垂体的发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垂体的发生 垂体的发生垂体为位于脑底部下丘脑下方能分泌多种激素的重要内分泌腺。其原基由二个部分所组成(见图): 一个来源于原始口腔顶部口咽膜前方的外胚层向间脑底壁外突所成的Rathke囊,以后形成垂体前叶、结节部和中间部,即腺垂体。另一个是间脑底壁局部向腹侧外突而成的垂体漏斗囊,故来源于神经外胚层,后来演变为垂体的神经部、漏斗柄和正中隆突,即构成神经垂体。此二部分囊样突起在人胚第3周末出现。到第6周时,两个部分已彼此相遇合形成垂体原基(图中A)。第7~8周时,Rathke囊的柄部萎缩,与原始口腔的通道封闭而失去连接,偶尔,部分留存成为咽顶壁内的咽垂体。第10~11周时,垂体漏斗囊增大成为神经部(叶),其基部变长,形成漏斗柄和漏斗灰结节的正中隆突区(图中B)。与之相贴的Rath-ke囊形成为双层的杯状结构,其内壁软薄发育较差,成为腺垂体的中间部,它与神经部构成了垂体后叶。Rathke囊杯状结构的外壁(前壁)较厚,细胞增殖活跃形成为膨大的垂体前叶,其顶部形成结节部,其囊腔最后在前叶与中间部之间成为残留的缝隙状腔隙(图中C)。至胚胎3~4月时,垂体前叶开始出现三种腺细胞,嗜酸细胞(α细胞)的分化略早于嗜碱细胞(β细胞)。但胚胎时期,大多数为嫌色细胞(γ细胞),其总数较成体时为多。 垂体的发生 A. 第6周胚胎头部矢状切面 B. 第11周脑垂体矢状切面 C. 第16周脑垂体矢状切面 1.垂体漏斗 2.Rathke囊 3.口腔 4.脊索 5.间脑腔 6.咽垂体 7.蝶骨 8.视交叉 9.结节部 10.神经部(后叶) 11.中间部 12.前叶 在胚胎3~4月以后,已能测出促性腺激素(FSH及L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生长激素(GH)。在发育过程中,垂体前叶逐渐为来源于颈内动脉分支和间脑底壁表面的血管丛的毛细血管所侵生,成为富含血窦的腺体组织,腺细胞排列成索状或团状,与血窦交错成网状。中间部在人类不发达,也有上述三种细胞的分化,但以嗜碱细胞为主。 垂体的神经部在第3月时也发生了组织分化,其主要成分来源于垂体漏斗囊的胶质细胞,一部分在胚胎后期分化为垂体细胞,具有短而有分支的突起;另一部分细胞则分化为室管膜细胞,但很少有神经细胞的分化。神经部也有丰富的血管,并有由丘脑下部核团发出很多神经纤维穿行其中。神经部有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的功能,但这些激素都在出生后才产生。 ☚ 内分泌腺的发生 甲状腺的发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