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高度集中的僵化的传统体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现代化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曾谈到: “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这一方针的确定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 改革开放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说: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过去农村经济体制实行 “一大二公”,脱离了农民的实际情况,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首先从农村开始着手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新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 改革开放才能极大地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革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科学、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其中,工业、交通、商业等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这些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骨干型企业能否搞活,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充分地发挥,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 “大锅饭”,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收入完全脱节。1984年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中心环节,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在分配上打破了平均主义,实行了职工收入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多劳多得,极大的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 改革开放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外国的资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学习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引进外资以弥补我国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加快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内地的经济更快地发展。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对外开放使我们扩大了视野,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加速了技术改革,外资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更有助于企业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内部不断实行体制改革,破除旧的传统体制,增强企业活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