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经济学以地质经济活动中的内在联系、方式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对地质、地貌和矿产资源做经济评价分析和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确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政策和决策体制。主要内容包括:1.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2.经济效果的研究;3.研究地质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用以及地质资源和地质工作的管理等。 地质经济学研究地质工作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地质工作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作。地质工作过程是对地质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的过程,因而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地质工作周期长、投资多、可变性大,投入和产出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难以准确考察经济效果和控制劳动过程。所有这些决定了地质部门经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出特有的经济现象和活动规律。 地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研究地质工作领域各种经济关系,揭示地质经济效果和提高地质工作效率的客观地质经济规律; 解决地质工作在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与地质条件之间、效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矛盾;摸清地质资源,分析资源开发的形式;预测供需状况,为制定生产力布局方案提供可靠资料; 同时,还要对矿产资源分门别类进行经济评价和可行性研究,供生产部门在选择时参考。 地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地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质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地质经济的特点和地质经济基本规律; 地质工作最优的规模和速度等。(2) 地质经济效果。包括地质经济效果的考察准则、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地质经济效果的诸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3)地质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用。包括地质资源的经济区划,地质资源形势分析和供需预测,地质资源(矿产)储量配量,地质资源的经济评价(矿床经济评价)等。(4)地质资源的价值和价格理论等。 地质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美国、苏联等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较早,但作为一门科学还不成熟。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过去,地质工作与经济工作往往处于脱节状态,致使地质工作出现了许多不经济的现象。例如,在有的生产区往往缺乏足够的矿种、矿量,影响生产的发展; 而有的非生产区却勘探出不少的矿种、矿量,结果难以利用,造成浪费。又如,在勘探出的矿产储藏量中,有的是目前不能开采的贫矿,有的由于矿床埋藏过深,或矿石加工技术尚未解决,结果不能开采。这就使国家的资金造成积压,并分散了勘探的力量,贻误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快工业的发展,提高地质工作效率,研究地质工作的经济效果,探讨地质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开展地质经济学的研究。目前,有的地质学院校经济管理系开设有“地质经济管理学”课程,《地质经济管理》杂志。中国地质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于1981年9月成立,对地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阅读书目: 《地质技术经济译文》(第1集)地质矿产部地质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情报室1983年编译、出版;《地质勘探工作的经济效益》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оденка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геологоразведочных работ》)〔苏〕М·И·阿戈什科夫(М.И.Агош-ков)著,史崇周等译,地质出版社198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