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地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地貌dìmào

指地球表面的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谷地等各种形态
 △ ~复杂多样。

地貌dìmào

〈名〉地球表面的形态:认识地貌│地貌特征│地貌相近│奇特的地貌。

地貌dìmào

地球表面的形态。
【组词】奇特的地貌︱各种地貌︱地貌特征︱地形地貌
【例句】这块“中国石”有拳头大小,黄白色,不仅整体酷似祖国版图,连表面皱痕的起伏也与大陆地貌相似。/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地形和地貌。
【近义】地表︱形态︱形貌

地貌dì mào

地表起伏的形态。1941年谌亚达译《中国区域地理》第四章:“在本区内,包有三种地貌,即较低的冲积平原,崎岖的山地和高原中被切开的峡路(maze)及深谷(ravine)。”

地球

地球

球(浑球;浑圆球) 员舆 黄垆 地轮
整个地球:环球 寰球 寰宇
地球的中心:地心
地球南北两端:极(南~)
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地貌
河流、湖泊、海洋等岸边呈阶梯状的地貌:阶地
地球表面与地壳之间的部分:地幔

另见:人间 运行2

☚ 银河   太阳 ☛

形态

形态

态(态状;象态) 状(状态;怪~) 情 观(旧~;改~)
形态或姿态:形(有~;无~)
各种形态:月(~琴) 蓬(~火) 涡(~轮;~儿;酒~) 盆(~地) 穹(~拱)
大自然创造者使世界万物各具形态:化工赋物
地表的形态:地形 地貌
人造的物体形态:样(~式;图~)
中间高、两头低的形态:拱形 罗锅
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马鞍 鞍形
多种多样的形态:百态 千态万状 形形色色
各种各样的形态:千态万状 千形万状千形万态 千状万态 千状万端
奇特的形态:奇形 怪相 怪样
美丽的形态:妍状
形态奇怪:怪模怪样 怪里怪气 神头鬼面 神头鬼脸 神头鬼脑
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光怪陆离
形态独特而美观:艺术
形态漂亮、有神:水灵 水灵灵
姿势、形态繁多:千姿百态
不能说出的形态:不可名状 无可名状 无可言状
形态变化:变态

另见:拟状物

☚ 形态   状态 ☛

形状

形状

形(形体;形相;形容;形象;形制;形态;造~;笔~;方~;扇~;卵~) 状(状态;状貌;体状;质~;块~;球~;液~) 相 貌(貌形;地~;新~) 样(样子) 模
形状和构造:形制
形状和结构:形体
形体颜色:体色
形状,体性:形容
自然界的形状:势(山~;风~;长~)
人或物体的形状:体形
宫室的形状效仿天地呈上圆下方之状:规天矩地 规天橅地 规天条地
药物制成的形状:剂型
漩涡形:涡(涡状)
原来的形状:原形
大致的面貌:概貌
种类纷繁,形状多样:千汇万状
不同的形状:殊形 殊状
奇异的形状:殊形(殊形异状) 诡状 异状(奇形异状) 奇异形状
奇奇怪怪的形状:诡状殊形 诡状异形
不同寻常的、奇特怪异的形状:奇形怪状 佹形僪状 鬼形怪状 骇状殊形 殊形诡制 殊形诡状 殊形妙状 殊形怪状
形状奇伟:鲸骞形状变化:变形 走形

另见:形态 形貌

☚ 形状   方 ☛

地貌geomorphy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外貌的总称。大陆和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地貌单元。而山丘和平原又是陆地上最主要的两大地貌单元。地貌是内力地质(主要是构造作用)和外力地质(风化、水流、冰川、水溶蚀等)长期作用的结果。由于地貌条件的不同,地表径流的特点、地下水的类型、储量、循环运动条件以及地质构造等也不相同。

地貌

新疆幅员辽阔,土地广袤,山与山相连,山系与盆地相间,构成一幅“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景观。这种地貌格局自北而南依次是:阿尔泰山系及准噶尔东西部山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山系、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系、喀喇昆仑山系及阿尔金山等。

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坡地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谷/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黄土地貌/风沙地貌/海蚀作用/海岸地貌/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岛弧/海沟/大洋中脊/岛屿/半岛/火山地貌

☚ 二十四节气   地貌 ☛

地貌

地貌Dimao

地形或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复杂多样,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大陆、海洋、山地和平原,小的如冲沟、溶洞、冰斗、沙丘等。这些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内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营力,如由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出的热能,还有重力能、地球旋转的动能、化学能和对流能等。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从而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能的驱动下,通过大气、流水、生物等作用对地球表面进行的雕塑,其中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和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内外力作用是同时出现,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区是年轻构造活动区,构造抬升速度超过剥蚀速度,是以内力作用为主的地区,因此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和山脉,称为世界屋脊;而华北平原是处于不断下降的地区,其西北部山地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在这里,逐渐形成今天的广阔平原。这就是地形的沧桑之变。地貌发育除受到内、外力作用外,还与地表组成物质和内外力作用时间有关。地质构造控制着地貌形态的基本轮廓,而不同的岩石性质,可使地表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内外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使地貌形态演变产生惊人的后果。地貌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貌知识,早在西周(公元前8世纪)人们就已知道在不同地形部位上进行垦殖,并已有“岗”(丘陵)、“塬”(平原)、“隰”(低温地)等地貌类型的记载。在公元前4至3世纪的《山经》和《禹贡》中,已有区域地形的记述。《山经》中已将我国山脉分为5个走向系统,并记载了每个系统中山脉的首、尾和延伸方向,其中不少山名使用至今。《禹贡》中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九州,对山川大势和土壤类型进行了描述。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记述了河流水道1252条,并对每条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气候等作了详细叙述。北宋沈括(1032—1096)在《梦溪笔谈》中已明确阐述了海陆变迁的思想:“山崖之间,往往含有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日之海滨,今距东海已千里。”他对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三者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他提出高山与深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陆地也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太行山麓曾是昔日的海滨,太行山以东的大陆是由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沉积而成,正确地解释了华北平原的形成。明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对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类阐述十分科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的需要,18世纪以来,不少国家派出了探险队、考察队,对各大洲进行综合考察,并描述其地貌形态。19世纪后半期,广大的地理、地质工作者,对地表形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记述和解释工作,但基本是以描述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地貌研究上进入一个新阶段,1899年美国地貌学家W.M.戴维斯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他把地貌发育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发育模式。每个发育阶段各具不同的地貌特征,发育到老年期后,地貌达到准平原状态,然后再进入到下一个侵蚀轮回,这种思想就是地理循环的基本含义。1924年,德国地貌学家W.彭克在他的《地形分析》一书中,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根据斜坡剖面形态分析内外力作用的特征,还根据山坡后退理论研究地壳运动的方向和速度。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地貌研究上开始注意内外动力的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这标志着地貌学的研究已经进入成熟阶段。6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需要,使地貌学发展和派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地貌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对长江三峡河流地貌、对黄河下游游荡河流成因及演化、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研究、海岸地貌与海港建设、黄土地貌与黄土高原治理、干旱区地貌与风沙治理、构造地貌与中、长期地震预报、区域地貌与地貌区划和国土整治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 地貌   内力作用 ☛

地貌

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成。按形态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按成因分为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根据形成地貌主要外营力的不同,又可分为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由于内、外营力作用的强、弱和时间上的差异,地表起伏有不同规模,故可分出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


地貌

见“地理”中的“地貌”。

地貌

地球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总称。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研究地貌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叫“地貌学”。地貌的表示方法,是“地图制图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地貌的形态是确定军事行动的主要地形依据,因此专门绘制有地貌图,以便更有立体感地了解地貌形态。

地貌

地貌

地理环境。天水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六盘山山地过渡地带,绝大部分属黄土丘陵区。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及其支流横贯其中,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

☚ 地形   土壤植被 ☛
地貌

地貌

按成因可分为: 以流水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占25.97%; 湖成地貌最小,仅占2.88%,水面积占6.39%。按组成物质(不含水域)分沉积岩(包括砂质岩、碳酸盐岩、红岩、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59.75%; 变质岩类地貌次之,占24.99%; 岩浆岩类地貌,仅占8.87%。按海拔高度 (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积44.27%; 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占22.58%; 500—800米地貌占18.43%; 800米以上地貌占11.72%。按形态分,山地(含山原) 占全省总面积51.22%,丘陵占15.40%,岗地占13.87,平原占13.11%,水面占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合占总面积的66.62%。全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 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

☚ 地势   面积 ☛

地貌

测绘工作中指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形态。在地图上一般是用规定的符号,如等高线和地貌符号配合表示。

地貌

地貌

地球表面自然起伏的形状,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

☚ 地物   地形图 ☛

地貌

terrain featur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