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图碑
又称“坠理图”。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黄裳绘,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王致远摹刻。长180厘米,宽103厘米。江苏省苏州碑刻博物馆藏。这是一幅描绘我国宋代地理概括和行政区划的碑刻,由上部的地理图和下部的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此图的上端刻有“坠理图”三字,字下刻画了我国当时海岸的轮廓,120座山川,60多条河流湖泊的分布、走向,各级行政机构路、府、州的位置(有行政区名410个左右)等。图中水名以椭圆形圈标示,山、路、府、州名套以方框,各路首府刻成阳文。下部文字计36行,满行22字,计645字,笼统地概括了上起夏禹,下至宋代的各朝政治版图的变迁,探索了“天地之数,离必合,合必离”的必然趋势。末尾还记载了地理图,天文图,帝王绍运图等的刻石原因及沿革情况。此图碑与陕西西安的《华夷图》、《禹迹图》是我国三幅最古老的全国性地图,具有较高的地理学价值。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