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圣朝鼎盛万年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圣朝鼎盛万年清》

圣朝鼎盛万年清

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又名《圣朝鼎盛》、《万年清》、《乾隆游江南》、《乾隆巡幸江南记》、《万年清奇才新传》。八集七十六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咸丰、同治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咸丰同治刊本,二十七回,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清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英商五彩公司石印本,二十六回,藏辽宁省图书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上洋海左书局石印本,七十六回,藏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书局石印本,四十四回,藏首都图书馆;清末坊刊袖珍本,三十八回,藏大连图书馆;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锦章书局石印本;上海蒋春记书局石印本;上海日新书局石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咸丰同治刊本,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白话公案侠义小说选刊”排印上海英商五彩公司石印本及上海日新书局石印本,1997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古本乾隆外传》排印上洋海左书局石印本。

清朝传至乾隆,风调雨顺,坐享升平之福。一日乾隆帝早朝,遂问大臣:“寡人欲往江南游玩,何人能保朕前往?”连问三次,无一人敢应。天子不觉大怒,言自己单身前往,又有何妨! 留下诏书,着陈宏谋协同刘墉办理政务大事,便装作客商,化名高天赐,出后宰门而去。

天子到瑞龙镇聚升楼饮酒,因忘了带银子,与店家争吵而相打。有小童周日清上前劝解,并代付银两。天子认了日清为义子,两人相伴,往海边关一路而去。

海边关提督军门叶绍红之子叶庆昌奸恶异常,在庆珍酒楼旁砌了座杏花楼,极其华美。天子上楼,见楼中摆着一桌为叶庆昌所备的满汉酒筵,便与日清坐上去畅饮起来。叶庆昌听得酒保所告,飞奔而来。天子与叶庆昌交手,将他提起,抛向园内假山石上,命归黄泉。其父闻讯,亲自点兵前来,亦被打得呕血而亡。天子使店主严灵送信刘墉,使传九门提督严汝霖速来处理后事。

事毕,天子又与日清往江南金平县进发。在陈家除了妖,员外招赘日清为婿。前行至一条大河,有张桂芳之妻携三个小儿欲投河自尽。因村中新科翰林区仁山用假银买了张桂芳一担鸡儿,反诬桂芳行刺,问成死罪。天子救之,委派江苏巡抚庄有恭办妥此案。

清咸丰同治刊本《圣朝鼎盛万年清》扉页书影

清咸丰同治刊本《圣朝鼎盛万年清》正文书影

圣驾与日清到了金陵,至英武院赌博,与赌头叶宏基相斗,幸得教头唐奂相救。至镇江石莲寺,寺中住持燕月和尚十分凶恶,将进香美貌女子三十余名收禁寺中地牢内,依次奸淫。圣上得义士杨遇春相助,将奸僧正法。适遇重阳,扬子江上大放龙舟,文人墨客皆齐集于此,天子与诗社陈玉墀相交,援笔成《咏荷花》、《咏金山寺》及《花月吟》诸诗。三江总镇蔡振武之子蔡芳亦在座,与日清发生口角,次日又在南码头相遇,蔡芳欺压平民,挨了日清一顿拳头。其父闻讯,欲令知县陈祥查办,幸得庄有恭巡抚过问,重办了蔡氏父子。

天子前行至松江,为尝鲜,与松江知府之子伦昌争购四鳃鲈鱼,伦昌自恃有势,伤了日清,天子将伦昌踢倒在地。天子与日清向小路急行三十里,宿于姚粦家。一日上街观灯,为伦昌家人撞见,二人被擒。姚粦为解救高、周,杀了伦知府父子,天子令庄有恭巡抚注销此案。有白莲教中人高发仕,知天子在海波庄,便与军师朱胡吕相约谋反。天子令金标冲出重围,奔江苏省城求救。庄巡抚拜读诏书,分兵击败高发仕、朱胡吕,天子大加慰劳。

天子欲游苏、常,从南汇、上海经昆山,抵苏州娄门。与甘凤池相会,授以游击职衔,令他暗中随驾。一日天子游船与当地富翁张廷怀相识,两人结为八拜之交。天子出游,至一大庄园,为刘墉府第。门前匾上写着“天下第一家”五字,帝心大怒,入内查问。经一堂、二堂,直至第五堂,见一老翁,为刘墉之祖,年一百零八岁,言曰:“父为宰相,子为宰相,孙为宰相。如我富,不如我贵;如我贵,不如我父子公孙三及第;如我父子公孙三及第,不如我五代结发夫妻百岁齐。”天子方信刘府富贵寿考,天下无双。

天子与日清到杭州游玩,住在牛家店内,店主之女嫁与新任知府为妾,自恃有人包庇,专偷客人金银财物。天子金银被偷,反下了牢。后张廷怀联结赵芳庆及牛头山强人冯忠、陈标,救出皇上,杀了知府及牛小二等。江苏巡抚得天子密旨,遣散牛头山、太湖水寨之寇,保举众好汉。

一日天子到了扬州,正当清明之际,杨氏与女儿殷月姣上坟,为土豪黄仁及其三子黄飞鸿所见。月姣已许与张昭,因生得美貌,黄飞鸿欲强娶之。张昭因而下狱,被毒死。黄仁与知府勾结欲强娶,月姣愤而自尽。月姣之表兄林豹见天子,细说此事。天子令制军伯达办结此案,并为殷月姣建了烈女祠。天子在扬州游玩了毓秀村、小桃源、天香阁、邵伯镇等处,吟诗饮酒,好不欢畅,遇到横行强暴之徒,亦出手打抱不平,铲除奸佞之徒。

金华客商广东人李慕义,手头颇有余资,欲作一番大事业,自愿改业洋货商头。不料时运不济,自此洋货滞销,耗尽本银数十万两。李慕义得张录成员外借银,改做盐商,并与陈景升合伙经营。岂知销路反淡,一无起色,至折耗本银。张员外不时来李家逼债,弄得李家日夜不宁。一日天子到金华府城,住的寓所正在李慕义家隔壁,夜间闻嗟叹之声,十分悲苦,便起身往李家询问。慕义之子新科武举人李流芳告知欠债之事,说即便倾家变业亦不足填偿,故而悲伤。天子安慰流芳,说所欠本银五十万两,全替之偿还,两人畅饮,遂成知己。

天子从金华到杭州,成全了徐璧完与妓女李咏红的婚事,惩办了贪官胡用威、胡癞子父子,又转程至嘉兴。天子在嘉兴客店遇见安徽来客鲍龙。鲍龙在嘉兴有个表弟叫郭礼文,是生意人,被讹诈入狱,蒙受不白之冤。高天赐在公堂上打了县官,又在鲍龙、洪福帮助下救了郭礼文,嘉兴府、县围捕天子及鲍、洪等人。幸日清赶赴杭州见巡抚,巡抚龚温如备文去嘉兴,方才无事。

天子便往苏州而去,在玄妙观遇见测字先生高进忠,在座还有路过此处的方魁。方魁将胡惠乾恃强作恶之事原本说了一遍,天子便写了一旨,令高进忠带与曾必忠,并协拿胡惠乾,叫曾必忠随时具奏。方魁带了上谕往成都寻找白眉道人和马雄,将胡惠乾暂时稳住。却说少林派至善禅师协助其徒弟胡惠乾、方世玉滥杀无辜、坑害广东商人,在格斗中打杀许多武当派好汉。乾隆下令陈宏谋、刘墉派兵捉拿少林众僧。临行前,五枚、冯道德均到,次日即前往福建,督抚也精选亲兵五百,四面围住此寺。双方交手,先是白眉与至善对打,先用刀,后使拳,白眉用内功将至善掼倒在地,一命呜呼。方世玉上前与五枚对打,也被杀却。其他徒众混杀一场,除尽至善手下众徒。广东省城之人闻此事,无不欢呼载道。

天子由扬州取道淮安至济宁,然后舍船登陆,一路微服巡幸,畅游风景,一月有余回到北京。鲍龙、洪福携曾必忠奏折呈上,圣上看罢大喜,降旨奖赏有功人员。从此君民一德,朝野同心,万邦蒙乐利之休,四海仰升平之福。


圣朝鼎盛万年清 - 通俗小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圣朝鼎盛万年清

 不题撰人。八集七十六回。清光绪年间成书。此书屡印屡续,版本颇多,要者计有: 广州坊刊本,初、二集八卷十三回,又一种五集十八卷二十七回,封面题《绣像万年清奇才新传》。光绪十九年至二十二年上海书局、上洋海左书局石印本,八册八集七十六回。又坊间石印本,八卷,改题 《乾隆巡幸江南记》。均不题撰人。
 
 书叙乾隆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一日,乾隆皇帝忽萌微服巡幸江南之念,便留下一道圣旨,称迟则十年,早则五载才回京都,江山大事暂由大学士陈宏谋、刘墉料理。随即扮作客商,化名高天赐,独下江南。行至瑞龙镇,于聚升楼饮酒,因忘带银子,店主言语冲撞,乾隆怒而大打出手,少年周日青相劝止怒并代付银两。乾隆大喜认为义子,偕同出京。
 乾隆与日青一路寻山问水,游历名胜,暗中私访各官贤愚善恶。一日,来到海边关,乘兴在杏花酒楼赏景,遇边关总督叶绍红之子叶庆昌。此人谋人田宅,占人妻女,起造杏花楼,纠集心腹在此设计害人。乾隆大怒,踢死庆昌。叶绍红闻子殒命,即率兵丁赴杏花楼厮杀。九门提督颜汝琛闻讯,飞马前来救驾,将叶绍红满门斩首。
 金平城新科翰林区仁山私铸伪银,又恃势陷村民张桂芳于死地,张妻也被逼欲投河自尽,被乾隆救起并赠银百两。后区仁山又将银子抢去,乾隆亲至区家善言相劝,区反令家丁持械行凶。乾隆大怒,将区拿至金平府。知府不问青红皂白,将区释放,并喝令将乾隆拿下侯办。乾隆遂将奸官斩首,区仁山正法。
 兵部尚书叶宏基之子叶振声交通山贼,私设税场,抽取厘金,刻剥民财。乾隆与日青前往暗中察访,并点火烧毁税场。事后乾隆至段翰林庄上居住,叶振声率山贼围困段家庄。危急之际,河道陈祥前来救驾,杀退山贼,击毙叶振声。
 乾隆穿州过县先后巡游了朱仙镇、临清、南京、苏州、松江、扬州、镇江、杭州、金华等地,饱览胜山丽水,遍尝风味佳肴,若遇贪官劣绅,非手刃之即传密旨派兵剿杀; 凡逢危难,非英雄解救即有神灵护佑。一路上延揽文才,结纳英豪,济危扶困,平冤决狱,并先后举荐了武艺高强的关最平、杨遇春、赵芳庆、鲍龙、洪福等赴任武职。在扬州府一小村,乾隆遇盗不敌,亏本村女英雄柳燕姑赶来相救。乾隆见燕姑武艺娴熟,容貌出众,遂生纳宠之意,终得完婚。
 在苏州玄妙观,乾隆从相士高进忠、捕快方魁口中得知,近些年来广东地面不甚太平。原来广东富商方德,暮年纳妾苗氏。苗氏乃武林高手之后,生一子取名方世玉。世玉出生不久就熬炼筋骨,长成后周身坚实如铁,武艺高强,专好打不平。时有教头雷洪在杭州设擂,已打死广东人数名,适方世玉随父来杭收账,为替乡亲报仇,世玉上台将雷洪打死。雷妻李小环请来父亲李雄,欲报夫仇。苗氏情知世玉敌不过白眉道士的首徒李雄,遂到云南白鹤山拜请师伯五枚。李氏父女终在梅花桩上死于五枚之手。方世玉于投拜福建泉州少林寺主持至善禅师门下途中,搭救了一名已被机房人众欺凌两代的青年胡惠乾。两人来到少林寺,在至善指点下苦练少林武功。几年后,惠乾功成回乡,大报父仇,专与机房作对。机房请来的武当高手牛化蛟、雷大鹏、吕英布也相继丧命。武当掌门冯道德闻讯前来,欲取胡惠乾性命。亏五枚大师搭救,惠乾方脱此难。惠乾从此愈益放肆胡为,又在西禅寺聚众授徒,闹得邻近几县不得安宁,当地又无人能降,故方魁奉命前往四川峨眉请白眉道士下山除恶。
 乾降帝闻惠乾所为实属不赦,即传密旨派兵前往助阵。官兵围住西禅寺后,白眉高徒高进忠与胡惠乾在大雄宝殿上恶战。惠乾的护身花刀法为进忠所破,终被进忠的独劈华山拳劈死。白眉道人下山后,与五枚、冯道德相会,认为至善纵徒施恶,不予管教,已失武门旨意,罪亦当诛,遂齐往少林问罪。至善不服,与白眉交手,终不敌白眉强硬的内气功,五脏崩裂而亡。方世玉与五枚亦全不念旧情,互相斯杀,世玉被踢中命门,死于寺前。福建少林就此被荡平。
 乾隆与日青取道济宁回到京都,众臣出郊跪迎。乾隆回朝后得知少林已被荡平,高进忠功绩颇高,遂擢任他为总兵; 并封忠心侍主的周日青为一等御前侍卫大臣。
 本书是一部带有传奇、侠义色彩的长篇小说。它是在民间传说与艺人说书的基础上,由不知名的文人创作出来的。小说中乾隆游江南与胡惠乾等复仇被诛,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乾隆皇帝在十六年至四十九年间,曾六下江南,主要目的是考察江南的吏治民情,笼络江南的地主阶级,以巩固清王朝在南方的统治,并督察黄淮河务与新修的浙江海塘。乾隆下江南,自然不是所谓微服巡幸,而是或乘龙舟航行于已浚的河道之中,或坐凤辇行进在新修的御道之上; 也非不事声张,而是沿途有地方官吏跪拜迎送,驻跸处有御林军森严戒备。当时的两江总督总理河务高晋辑有一百二十卷《南巡盛典》,记录数次南巡的盛况。才艺颇高的乾隆皇帝处理公务之余,一路饱览江南风光,与士子文人唱酬应答,极娱游之乐。数次南巡,在民间流传了许多遗闻逸事。这些不连贯的故事在百姓中口耳相传,再经说书艺人的虚构润色、敷演排比之后,传奇性愈强,离史实亦愈远。本书中的乾隆游江南故事,侧重强调皇帝文武全才,洞察一切,除暴安良,斩奸荐贤这一面,诚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概括的,此书叙了乾隆“自游江南,历遇奸徒骫法,英杰效忠”事。此书所叙虽多为不经之谈,但其中有些故事与乾隆的所好还是相近的。乾隆会诗能画,喜与江南士子交游,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本书这方面的情节就较多,如第十一回 “遇诗翁蔡芳夺舟,访主子伯达寻江” 中,乾隆端阳会诗一节,文化气息就显得很浓。作者首先用彩笔渲染了端午节镇江城外的盛况: 扬子江中画舫游船蜂屯蚁聚,岸边各搭高篷,放满了龙舟夺标之彩,远处金山古寺高接云霄。接着画笔一转:迎面驶来一队座船,通周五彩画成,锦帆风送,势如奔马,原来这是诗社彩舟。在这般浓笔重彩烘托中,乾隆在日青陪伴下,登舟与江南士子陈玉墀、萧洪联诗酬唱,真也其乐融融。可是作者在显示乾隆文功的同时,仍念念不忘存有武备,于是又穿插进蔡公子寻衅挨揍一节,多少败坏了这一回刚刚培起的清兴。本书中对联出现较多,也与乾隆皇帝的雅好有关。我国对联最为盛行的时候,就在乾隆年间。本书开卷不久的一副对联: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 龙王夜宴,月烛星灯,山肴海酒地为盆。”相传就是乾隆在杭州时出的上联,当地的士子萧红春应的下联。这副联移到小说中,应下联的就成了“岭南下士”冯诚修了,这也可见作者移花接木手法之一斑。
 本书的民间传说痕迹还可举“高天赐”这个化名为例。民间盛传,乾隆帝本是康熙朝陈阁老 (元龙) 之子,在襁褓中时,为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皇帝掉包所得。而陈阁老本为渤海高姓之后,祖上高谅于明初入赘于海宁陈明谊家,子孙从此改姓陈(民间传说,陈阁老乃陈家入赘女婿高海生之子)。故乾隆微服南巡就用了这个化名,既暗喻自己的皇位并非世传,乃高天所赐,也表明他祖上本来姓高。
 本书十八回 “刘阁老屡代光昌”一节,也颇有以刘家影射陈家之嫌,刘府门上之匾写着 “天下第一家” (乃僭上之语),刘家三世宰相 (陈家世代簪缨),刘家三代长寿(陈元龙及其父、其子寿命均在八旬以上)。这些都表明作者既想采用民间传说以丰富小说内容,又恐触犯忌讳不敢明言,只得用暗喻的手法来叙述的心理。
 从小说题目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是要歌颂天子的 “仁圣”与清朝的“鼎盛”,所以,作者竭力将乾隆塑造成一个具龙凤之仪,秉文武全才的圣人形象加以讴歌,但同时又在这一形象中不无渎尊地渗透了若干平民侠义气息,表达了百姓的爱憎之情。另外,书中还对忠孝节义、封建礼教、科举功名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宣扬说教,这就是作者思想陈腐一面的反映了。不过,作者还是较为清醒地看到和暴露了现实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如乾隆帝一路所遇到的官吏乡绅,多为贪赃不法之徒,以致民不聊生。在第十二回,作者甚至还让皇帝厕身于“官逼民反”的现实中,让他与“水陆响马头领”崔子相等大谈兵机战策,退兵要略,这些,都是对所谓 “乾隆盛世”的一种讽刺吧。
 本书所载乾隆皇帝微服南巡的故事波澜迭起,紧张生动,故此书一出,即为民间说书艺人提供了更完备的说唱底本资料,此后又被改编成连台本戏《乾隆游江南》,在舞台上盛演一时。
 小说中乾隆下江南,并不是一个起讫连贯的故事,而只是下江南故事的集锦。每个故事又是独立的,由主角乾隆皇帝串连起来,就象《西游记》小说西天取经路上所遇群魔故事一样,靠唐僧师徒四众的行程串连,前后故事多自独立。与此不同,书中有关方世玉、胡惠乾始兴终灭、复仇被诛的故事则是首尾一贯,可以连续成篇的。作者将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交替叙述,为的是使故事情节缓急相间,并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将这两个故事揉和于一书,恐怕也不能排除书贾牟利的可能性,因这两个故事主要只在一点(乾隆玄妙观遇方魁、高进忠) 相会合,其余多不相干。作者对两个故事中人物的描述手法也有所区别。乾隆下江南故事中,皇帝自不必说,其余人物也都是类型化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一个个都坏入彻骨,因此非置于死地而后快。而乾隆看得中的人物则不是秉绝代姿容,就是武艺无双,或者是满腹诗书,谦恭有礼,如柳燕姑,“年方十八岁,生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诗词歌舞,件件精通; 并且习到浑身武艺,十八般兵器,般般娴熟”,怪不得皇帝一见,才会生出 “纳宠”之意。再如乾隆尚未出京时所收的义子周日青,年龄虽小,即也满腹珠玑,武艺高强,加上忠孝俱全,仪表堂堂,简直就是乾隆的投影一般。与此不同,小说中另一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就丰富多了。
 胡惠乾,是故事中作者用笔最多的一个人物。初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已被机房人众欺凌两代,当时又被跌打在地的可怜小人物,且一向 “身体软弱,气力不足”。他获救后,矢志报仇,随方世玉投拜南少林高手至善禅师门下。至此,他苦练武功,人又聪敏,加上至善平日最爱惠乾,所教工夫也特别用心,不几年,惠乾犹如脱胎换骨一般,成了一个铮铮铁汉。他功夫才学得七成,便私逃出寺,回乡复仇去了。自此,惠乾走上了一条作恶行凶、欲罢不能的道路。正因功夫才学得七成,至善闻知他潜回家乡,就叹道:“畜生不听为师良言,此去性命难保。”可是,在惠乾回乡后很长一段时间,却似乎形成了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样一种局面,这除了他心毒手狠之外,师兄弟们的暗器相助也至关紧要。可惠乾自以为能独霸一方,愈益放肆胡为,终至引起民愤,落得命丧九泉的下场。作者写这个人物时,将他落难时的可怜相与得志后的飞扬拔扈对照得异常鲜明,并将他之所以持续伤人的心理过程与内因、外因揭示得也较为清楚。读者对他的感情,亦随着作者的笔锋而变化,由开始时的同情转为惊叹,再转为憎恶。这一切,与这个形象塑造得性格突出、棱角分明是有关的。
 作者在写到胡惠乾的师兄弟时,并未将他们写成一群与惠乾同样作恶不止,下手毒辣的人物。其中如方世玉、三德和尚、洪熙官等还颇具同情心,经常劝止惠乾无端行凶。他们只是囿于义气,方与惠乾共进退,同荣辱,最终落得被一举荡平的下场。特别是方世玉,他武艺高强,又常能济人于困,扶人于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颇似豪侠所为。正因至善禅师的门徒们各有特色,所以此书一出,就有人撷取其中的片断或以其中某高徒为主人公来敷演成书,如 《洪熙官大闹峨眉山》等。直至近年,还有好事者将方世玉形象搬上银幕,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的《新方世玉》等。这自然也与书中打斗场面激烈,扣人心弦是分不开的。
 这部小说的语言带有 “拟话本”色彩,作者犹如面对读者娓娓而谈,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活泼,总的看来还算通俗晓畅,只是有些章回情节复述过多,显得累赘啰嗦。这可能也是因为此书 “屡印屡续”所造成的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