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人与白人的关系Native-White Rela-tions欧洲人初到北美是为寻找渔场,17世纪后期则深入到大陆北部收购毛皮。几个世纪里,土著人与白人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个人关系和群体关系。印第安人中,最先与欧洲人接触的是贝奥图克人和米克马克人,前者多半被当成敌人杀害,后者成为法国人的盟友。 与印第安人一样,因纽特人开始时都以好奇和真诚的态度接待欧洲人。最早接触的是欧洲的探险者和捕鲸者,被他们雇作水手和鱼叉手。有时以毛皮换取欧洲人的货物。但是,捕鲸者也带来欧洲的流行病。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鲸鲑被捕杀一空,使因纽特人对欧洲货物产生依赖性。 各民族与欧洲人的接触都有独特之处,但总体效果是类似的。随着毛皮贸易的发展,土著人在经济上变得过分依赖欧洲货物和欧洲的操作方式,而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技术,甚至忽视了传统的食物基础。当传统的经济基础衰败时,许多土著人成为赤贫,还有许多人死于疾病。毛皮贸易时期的伙伴关系逐渐变成依赖和从属关系,他们在经济、技术、社会、政治、宗教、艺术等领域的自主权日趋弱化。传教士带来的以救世主姿态出现的宗教和传教活动加速了传统制度的崩溃。19世纪中期,移居大西洋沿海和加拿大中部的欧洲人在农业上取得支配地位,把印第安人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边缘和死角。当欧洲人占绝大多数时,欧洲文化主宰了北美。 从1763年开始,英国人和北美印第安人之间的种种交地条约使印第安人失去土地。多数印第安人认为,土地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交地条约只表示他们愿意与白人分享土地,愿意与他们友好相处,而不是终结性的、不可挽回的出售。欧洲人则认为,那些条约便是合法的买地契约。19世纪,联邦制定了许多限制土著人的法规。《印第安条例》进一步巩固了过去的法规,更清楚、更明确地作出限制土著人的规定。后来又制定一系列的修正案,对印第安人的公共事务和法律事务作出规定,并为各部落指定了保留地。梅蒂人也受到潮水般涌来的欧洲移民的影响,他们奋起反抗,举行了红河暴动和西北暴动,最后被镇压下去。 从19世纪起,政府实行鼓励同化土著人的政策。欧洲殖民者把印第安文化看成“落后”、“停滞”、“原始”和“低级”的文化,认为同化政策才能改变这种状态。他们把那些接受同化的印第安人视为“进步”,把抵制同化的视为“保守”。印第安人若获得公民权和选举权便自动失去印第安人的身份。19世纪末20世纪初,负责印第安人事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地干涉保留地的日常事务。殖民者把印第安人拥有土地看成“进步”和“发展”的障碍,其实是在为征用保留地寻找口实。为了部族的生存,印第安人首领常向欧洲人妥协,同时努力争取土地所有权。一些在文化上最有适应性的印第安人领袖也不断抨击对印第安人的歧视政策,主张重视印第安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政治、经济等权利。60年代末,印第安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激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各种组织纷纷建立。1971年,因纽特人成立了全国性组织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饱受沧桑的土著人作为一个民族终于存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