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土木堡之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期瓦剌入侵在土木堡打败明军,明英宗被俘的事件。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嗣太师位,自称淮王,梦想“求大元一统天下”,力图向中原扩张。1449年7月,瓦剌贵族也先分兵四路进攻明朝,也先亲自率领中路军攻大同,大同失守,战报传到北京,宦官王振鼓动英宗亲征。英宗留弟弟朱祁钰留守北京,自己率军行至宣府,明军与瓦剌军队并未交锋,瓦剌军开始后退,也先在用诱敌缓兵之计。明军到了大同,王振才看出要中瓦剌奸计,便与英宗率军回师,断后的4万官兵,中伏全军覆没,情况紧急。但王振仍令军队迂回前进,以免踩坏他田庄的庄稼。由于行军路线多变,明军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王振又不肯再走,等待他家运送财物的千余辆车到达,结果,被瓦剌追上。这时英宗决心离开土木堡,但为时晚矣,瓦剌军队合拢了包围圈。明军向近水处移动,阵脚刚一动,瓦剌军从四面杀来,明军大乱,死伤过半,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虏,随行文武大臣死50余人,王振被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打死。瓦剌军沿途劫掠杀戮农民几十万,并很快兵临北京城下,这一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是役,明军精锐死伤数十万,国力大降。一般认为土木之变是明朝由强变弱的转折点。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Tumubao zhibian

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 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 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 一意孤行, 执意亲征。7月16日, 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 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 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刺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刺大队追兵追袭而来, 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刺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 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 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 天妃灵应碑   北京保卫战 ☛
000106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