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土壤铜soil copper土壤中各种形态铜元素含量的总和。铜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也是植物体内某些酶的成分。铜与叶绿素形成和蛋白质合成有关并参与呼吸作用和氧化还原反应。 来源 土壤铜来源于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蓝铜矿以及铁镁矿物和长石类矿物等。沉积岩中以页岩含量为最高;砂岩次之;石灰岩最少。 含量 其他国家土壤的铜含量在2~100微克/克之间,平均含量为20微克/克。中国土壤的铜含量为3~300微克/克,平均含量为22微克/克,大多数土壤的铜含量波动于20~40微克/克之间。 土壤铜含量与土壤类型有关。在石灰性土壤中,尤其是在粘粒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钙土中,表层常有铜的富集。在酸性土壤中,由于受淋洗和沉积作用的影响,铜有向剖面深层移动的趋势。 有效性 土壤中交换态铜、酸溶态铜或螯合态铜均为有效态铜。常用中性盐溶液、稀酸和螯合剂所提取。交换态铜一般用醋酸盐溶液提取。酸溶态铜用稀盐,酸或稀硝酸提取。螯合剂则有EDTA、DTPA等。近年来亦有用EDTA+NH4Cl,DTPA+CaCl2+三乙醇胺等混合液作为提取剂的,但有关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土壤铜的有效性受有机质的影响最为突出。有机质既能吸附铜或与之形成络合物,降低了它的有效性,使铜不易为植物所吸收利用。矿质土壤的有效铜含量较为稳定,而沼泽土、泥炭土等有机质土,其有效态铜含量一般较低。生长在上述土壤上的植物常出现缺铜的症状。此外,常年渍水的水稻土也时有缺铜的现象。 土壤铜的有效性亦随pH值的变化而改变。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较大,石灰性土壤中有效性低。禾本科植物容易出现缺铜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