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根据土地的各种性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成若干类型,使之形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意义和目的 地球上的土地, 由于其本身的组成因素、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在形态、颜色、物质组成和构造、覆盖、肥力、温度、湿度、生产能力等方面形成种种差异。而在同一类型内部,则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相似性。运用科学方法,按土地特点和从属关系归纳其相似性,区别其差异性,可按一定的分类原则排列成为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对于了解土地资源,进行土地评价,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管理,都是必要的资料依据。土地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切实掌握土地资源状况,识别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和用途,以便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分类的标志和方法 土地分类是否科学适用,关键在于选择分类的标志和方法。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分类标志和方法也往往有所不同。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比较常用的土地分类标志和方法主要有三种:❶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这种分类把土地视为一个自然历史综合体,把土地类型理解为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地貌—土壤—植被的共同体。例如, 依据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类;依据土壤质地可分为粘土、壤土、砂土等类; 依据盐碱状况可分为盐土、碱土、非盐碱土等类。这种土地分类系统比较重视温度、降水、地质发育等因素的作用, 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 较多应用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考察, 而对于土地的实际利用现状则仅作适当的考虑。 ❷按土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分类。其基本依据有三个:一是依据土地的经济用途, 可分为耕地、林地、牧地等类。其中, 耕地按作物类型还可分为粮食作物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地等; 按产量高低可分为丰产地、低产地等: 按灌溉条件可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等; 林地可分为用材林地、防护林地、薪炭林地、水土保持林地和苗圃等类。牧地按草地类型可分为天然放牧地、天然割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和未利用草地等类。二是依据土地的权属关系, 可分为国家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私人所有土地等。三是依据土地的质量或生产力水平, 主要按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因素进行分类。在分类标准方面包括对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改造投资和效益的估计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指标。这种分类具有明显的土地评价和生产管理的实用目的。 ❸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主要有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形式。土地利用分类是以土地的覆盖特征、经营目的和利用方向为主要标志所进行的分类, 用以反映某一时期实际状况的土地利用分类, 就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利用现状是针对调查时的实际用途而言的。土地是自然形成的, 具有许多自然属性上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效果。同时, 土地所处环境条件及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又往往成为利用方式和利用现状的重要决定因素。这种分类比较侧重于运用国民经济部门类别、生产力水平、集约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强调经济属性, 并把土地自然属性视为确定土地利用现状的基本因素。这种分类能真实地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现状, 也可以成为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 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但它不能代替土地适宜性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 更不能据此划分部门管理范围。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 一般采用按土地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宜农业利用的程度、土地利用可能性及土地的某一特定目的等五种方法进行土地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根据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技术规程的规定, 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几个原则是: ❶保持统一性。明确规定全国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区分出两级(一、二级),其中一级类分9个类型, 二级类分48个类型。一般情况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全国的规定制定本地的分类系统;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要与省级分类保持一致, 这样有利于全国的统一管理。 ❷体现地域性。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 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全国只划分第一、第二两级。一级类型的划分主要以土地用途为基本依据,二级类型以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准。这种统一分类不可能完全反映各地的特殊性地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 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分类可有所增减, 以反映本地区土地利用的特色。如对需要增加的地类, 可根据它的从属关系列为三级至四级类型; 对本地没有的地类, 可以不设此项, 只需要保留全国的统一代号。 ❸讲究科学性。土地分类系统须按一定的规律建立层次序列, 根据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的方法, 由总体到局部进行分级分析, 以确立多级续分系统。这种多级续分系统要做到: 先从大类分起, 然后逐级细分; 同一级的类型采用同一的分类标准;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续分,分类层次不可混杂;同一种地类只在一个大类中出现,不在另一大类中并存。 ❹考虑适用性。土地分类系统要简明, 标准要准确, 易于判别; 命名要通俗; 层次要清楚, 不宜过多。此外, 还要尽可能与计划统计部门和生产业务部门常用的名称、概念和涵义相一致, 以便于应用。 ❺要有系统性。建立土地利用分类编码系统, 实行统一的编排顺序, 以利于计划管理、整理资料、统计计算, 为建立数据库和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根据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土地资源土壤普查专业组的有关规定和说明,按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特征所编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在9个大类(一级类型)中前8类均为已利用土地, 是合理利用和提高效率的重点, 并在序列上突出了农业用地及其集约化程度和经济价值上的差异;第9类为未利用土地, 是土地开发的重点。同时, 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为若干个小类, 共划分48个小类。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1. 耕地 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包括熟地、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田地和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等。 1·1 水田 1·2 旱地 1·3 菜地 1·4 田(地)埂 2. 园地 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 覆盖率大于50%, 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2·1 果园 2·2 桑园 2·3 茶园 2·4 橡胶园 2·5其他园地 3.林地 生长乔灌木、竹类、沿海红树林等树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地。 3·1 森林地 3·2 灌木林地 3·3 疏林地 3·4 未成林造林地 3·5 迹地 3·6 苗圃 4.牧草地 主要生长草本植物,历来经营畜牧业的土地以及非牧区的饲料地和草田轮作的耕地。 4·1 天然草地 4·2 改良草地 4·3 人工草地 4·4 牧区饲料地 5.居民点、厂矿用地 指居民点和独立于居民点之外的厂矿、企事业等单位的生产建设用地。 5·1 城镇用地 5·2 农村居民点用地 5·3 独立厂矿用地 5·4 油田 5·5 盐田 6.交通用地 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包括护路林地。 6·1 铁路 6·2 公路 6·3 农村道路 6·4 民用机场 6·5 港口、码头 7.水域 地球陆区范围内(包括岛屿)的水面(包括自然积水区和人工蓄水区)和沿海的滩涂以及水利设施用地。 7·1 河流 7·2 湖泊 7·3 水库 7·4 坑塘 7·5 苇地 7·6 滩涂 7·7 雪山冰川 7·8 沟渠 7·9 堤坝水工建筑用地 8.特殊用地 用于特殊目的的土地,是非生产用地的一种。 8·1 国防用地 8·2 风景区用地 8·3 自然保护区 8·4 其他特殊用地 9.未利用地 尚未用作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厂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特殊用地的土地。 9·1 荒山荒地 9·2 盐碱地 9·3 沼泽地 9·4 沙地 9·5 裸、岩石砾地 9·6 其他未利用地参考书目 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区划局等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手册》,农业出版社,1985。 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tudi fenlei对同一级土地个体单位所进行的类群归并。它是在土地分级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把分级看作是土地个体单位的纵向“分割”,那么分类就是土地类型单位的横向归并;分级所依据的是个体的差异与相似,分类所依据的是属性(特征)的差异与相似。土地分类是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指标进行的,其结果是把具有一定属性相似水准的土地个体群归为一类,即作为一种土地类型。严格讲,土地分类过程中也包含有“分级”的内容,但这种分级不是个体等级的划分,而是属性抽象程度的层次区分,例如,在黄土高原,如果把地貌形态和土壤类型的相似作为分类的某一抽象层次,可以分出黄绵土梁地、绵沙土梁地、黑垆土宽平梁地等不同土地类型,但如果以地貌形态的相似与差异作为更高一级的抽象层次,就可以把上述处于同一级抽象水平上的同一级土地类型,进一步归并为黄土梁地。显然,它是更高层次上的土地类型单位。 ☚ 土地分级 土地类型 ☛ 土地分类指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按各个土地单位的属性反映的相似关系对其进行分组,使同组的单位尽量相似,不同组的则尽量相异。实质即是进行质的抽象概括,归纳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如江淮丘陵地区把当地的土地分为岗、塝、冲等类型。沿江一带近期淤积而成的平原分为圩、畈、洲等类型。 土地分类为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按土地的性质及用途对土地资源进行的分类。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农用土地。如耕地、林地、园地、牧场等。(2) 工业用地。即直接或间接用于工业生产建设的土地,如工厂、仓库及其他辅助设施的用地。(3) 商业性用地。即多种商业活动所占用的土地,包括商店、仓库、货栈、宾馆、饭店、商业写字楼和其他娱乐设施所占用的土地。(4) 住宅建设用地。即居民住宅区和相关的生活服务设施所占用的土地。(5) 公共用地。即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所占用的土地,如道路交通、广场、公园、街心花园、学校、医院等所占用的土地。(6) 特殊用地。如自然环境保护区、军事用地、公墓用地等有特殊用途的土地。(7) 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如沙漠、原始森林等。我国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个别性状或综合性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别,目的是便于切实掌握土地资源状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果。土地可依不同的自然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 如依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依土壤质地可分为黏土、壤土和砂土。土地还可依植被类型、自然肥力、土壤色调等进行分类。土地也可按照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类,主要有: (1) 依土地的经济用途,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原、养殖水面等,其中耕地按作物类型还可分为粮食作物用地、经济作物用地和其他作物用地,按产量高低可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按灌溉条件可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 林地按其用途可分为用材林地、防护林地、薪炭林地、经济林地及苗圃地等。(2) 依土地的权属关系,可分为国家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和个人所有土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一般按其土地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宜农业利用的程度、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以及土地的某一特定目的五种方法进行分类。 ☚ 土地类型法 城乡土地统一分类 ☛ 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一国一地区根据土地的各种性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划分的标志和分类方法有三种: (1) 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把土地视为一个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历史综合体,把土地类型理解为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地貌—土壤—植被的共同体。(2)按土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分类,主要有三个依据,即:土地的经济用途,可分为耕地、林地、牧地等类; 土地的权属关系,可分为国家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私人所有土地等; 土地的质量或生产力水平,主要按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因素进行分类,在分类标准方面包括对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改造投资和效益的估计,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指标。这种分类具有明显的土地评价和生产管理的实用目的。(3) 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分类,主要有土地利用分类等形式。土地利用分类是以土地用途、覆盖特征、经营目的和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志所进行的分类,用以反映某一时期实际状况的土地利用分类,就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应予以考虑的几个原则是: 统一性原则,即明确规定全国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分类级别; 地域性原则,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对其分类有所增减,以反映本地区土地利用的特色; 科学性原则,土地分类系统必须按一定的规律建立层次序列,根据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的方法,由总体到局部进行分层分析,以确立多级续分系统; 适用性原则,土地分类要简明,标准易判断,含义要明确,命名要通俗,层次要清楚; 系统性原则,土地利用分类应有一个科学的编码系统,实行统一的编排顺序,以利于计划管理、整理资料、统计计算,为建立数据库和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土地分类是决定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数据是否科学、能否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环节,其任务首先在于确定土地分类的标志,据以研究千差万别的全部土地中各部分土地的性质和特点,找出其相互的区别和相互的联系,并依据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其成果应用的要求,对不同的土地予以归并划类,划清各种土地类型,其次是在确定土地类别以后,使各类土地之间构成为一个土地分类体系,以便分类统计、分类评价、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利用。土地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切掌握土地资源状况,识别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和用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土地利用。 ☚ 土地规划 土地构成 ☛ 00004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