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圜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圜土獄城。《周禮·地官·比長》: “若無授無節,唯圜土内之。” 鄭玄注: “圜土者,獄城也。” 《周禮·地官·司救》:“其有過失者,三讓而罰,三罰而歸於圜土。”鄭玄注: “圜土,獄城也。”土 部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牢獄部 > 借稱 > 圜土 圜土 yuántǔ 亦作“圓土”,亦稱“圜牆”。原指獄之垣城,後借稱監獄。《周禮·地官·比長》:“若無授無節,則唯圜土内之。”鄭玄注:“圜土者,獄城也。”《意林》卷四引漢·應劭《風俗通》:“罪人置諸圓土,故囚字從□中人。”《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三引《唐書》:“濫擊無辜則政道缺,久滯有罪則怨氣生。圓土之中,仰視青天,有同懸鏡,而鑠械虜體,鬱結其中。”顏師古注:“圜牆,獄也。”宋·文天祥《五月十七夜大雨歌》:“矧居圜土中,得水猶得漿。”清·尤侗《鐵夫人》詩:“選騎縛來坐咒詛,夫婦牽連入圜土。” 监狱 监狱监(监牢;监房;监仓;监铺;樊监;牢监) 狱(狱轩;狱垣;狱户;狱牢;狱庭;狱豻;贯狱;威狱;大狱;法狱;岸狱;狴狱;犴狱) 牢(牢狱;牢房;牢户;牢扉;牢圄;牢坑;牢狴;牢犴;牢槛;囚牢;狴牢;铁牢) 禁(禁所) 圄(圄犴;囹圄;幽圄;狴圄;犴圄) 圉(囹圉) 囹(囹圉;圄囹) 槛 圜(圜门;圜土;圜狴;圜室;圜扉;圜墙) 埍 库栊 穽 狴(狴犴;狴牢;狴圄;犴狴) 铁窗 铁屋 法室 念室下处 圆扉 圆土 号房 夏台 严棘 棘土 动止 北扉 福堂 福舍 黄沙(黄沙狱) 铺厫 缧绁(身陷~) 贯城 高墙 号子粪土 犴户 犴庭 沮洳场 贯索城 另见:犯人 犯罪 刑法 执法 关押 审理 ☚ 执法场所 居住地 ☛ 圜土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古代用土筑墙,其形圆,圈禁人犯,作为监狱,名之圜土。这种建筑物构造的形式,即成为古代狱城、监狱的标志,圜土之制是中国历史上监狱管理制度的最初形态。圜土始作于夏代,《竹书纪年》:“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西周以“规主仁”而取圜土之状,有如天体浑圆,象征东方君主以仁恩治狱之意,把圜土作为监禁、教化“罢民”的场所,由秋官大司寇属官司圜掌管,圜土制度至此得到充分发展。《周礼·秋官·司圜》:“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虽出三年不齿。”依制,圜土关押的对象是罢民,即包括有过失行为、经教育责罚而仍不改悔者;未经官衙授予凭证而无身份证明者;有害人行为而又未达到处五刑程度的轻微刑事犯者。凡入圜土的人犯,不刑戮肢体,不亏损财物,必须强制劳役,并书写其姓名、罪状于板上,挂在其背,以示耻辱。刑期依罪行情节轻重定为1至3年。监禁期间,能悔改者,刑满释放,但3年内不得列为平民;不思改悔而逃离圜土者,则处以死刑。汉朝狱城也保留圜土形状。此后圜土之制记载甚少。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知审刑院苏颂曾建议依古制设置圜土,复用圜土制度,但未实行。宋徽宗崇宁(1102—1106年)中,接受丞相蔡京的奏请,令各州筑圜土,用以监禁强盗贷死者,制度沿旧,实行2年后废除。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又恢复此制。大观四年(1110年)再废除。 圜土yuan圆夏、商、周代牢狱。《竹书纪年》:“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正字通》:“圜土,狱也。”《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罢民。”圜,圆也。牢狱的建造是圆形的。《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圜土,筑其表墙,其形圜也。”西周的圜土是强迫罢民服劳役与囚禁过失犯的牢狱。罢(pi疲)民,郑司农注:“谓恶人不从化,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罢民夜入圜土,昼则役之。圜土内囚禁者,上罪墨象、赭衣、杂屦,三年而舍;中罪赭衣、杂屦,二年而舍;下罪杂屦而已,一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虽出三年不齿。《周礼·秋官·司圜》:“凡圜土之刑人也,不亏体;其罚人也,不亏财。”注:“圜土所收教者,过失害人已丽于法者。”《唐律·断狱》疏议曰:“释名云:‘狱者,确也,以实囚情。皋陶造狱,夏曰夏台,殷名羑里,周曰圜土,秦曰囹圄,汉又来名狱。’” 圜土 圜土牢狱。《周礼·秋官司寇》: “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 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释名·释宫室》: “狱,又谓之圜土,筑其表墙,其形圜也。” ☚ 轘 圜墙 ☛ 圜土 圜土中国古代监狱的别称。相传起源于商代,武丁时,传说曾版筑于“圜土之上”。西周的监狱,也多称为圜土。《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将犯罪之人,禁闭于圜土之中,并让他们从事一定的工役,以改恶从善。《周礼·秋官·司圜》的郑玄注曰:“圜土,谓狱城也。今狱城圜。”也就是说,圜土是具有特定结构的,拘禁罪犯从事强制劳役的场所,是古代监狱的一种类型。《风俗通义》载:“《周礼》: ‘三王始作狱’。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实际上,春秋战国以后的文献,方才将监狱称为囹圄。《说文》云: “囹,狱也。”又:“圄,守之也。”并释曰:“圉,囹圄,所以拘罪人。”《唐律疏议·断狱律》疏曰: “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圜土,秦曰囹圄,汉以来名狱。”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朝代对监狱的不同称谓。 ☚ 朝审 桎梏 ☛ 圜土huan—夏商周三代的监狱。形圆,用土墙筑成,故名。《竹书·纪年》:“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圜土,筑其表墙,其形圜也。” 圜土监狱名。应劭《风俗通》谓“三王始有狱”,意思是中国到夏商周才开始有监狱。此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夏代的监狱叫做圜土,今本《竹书纪年》说:“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其所指年代虽不能确信,但反映了夏代确实有了监狱。至于圜土的形制。据《尔雅·释名》“释宫室”条的解释是“筑土表墙,其形圆也。”可见圜土仅是用土筑成的圆形的围墙,是一种很原始的监狱形式。圜土的作用是作为待讯、待质、待决的囚犯的拘留之所,不是作为执行刑罚的场所。商代的监狱不叫圜土而叫“圉”。西周的监狱又多称圜土,据《周礼》记载,西周的圜土已具有一定的监狱制度,它是关押一些轻微的犯罪分子和过失犯的处所,在押者都须穿上标示犯罪的囚衣,并根据其技能白天强迫其服劳役,夜则禁闭于圜土之中。在圜土的关押时间,按罪行性质和程度而有一年、二年、三年之分。在释放后三年之内也不得列为平民,对于不知悔改而逃离圜土者则要处死。所以西周的圜土可以说是拘押犯人并实行教化的机构。在《周礼》中,管理圜土的人员叫司圜,属秋官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