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國(国)Guó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 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平度、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建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贵州之江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锡铂族、傈僳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禹之御有国哀。” 当为国姓之始。 ❷或出自姬姓,郑樵注云: “国氏,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其后以王父字为氏。” ❸或出自姜姓。郑樵又云: “齐有国氏,姜姓。其先共伯,齐之公族也。” ❹ 《姓氏考略》 云: “卫亦有国氏。”卫乃康叔封国,故此亦当系出姬姓。 ❺又,为百济姓。《姓氏考略》 注云: “百济大臣八姓有国氏。” ❻锡伯族之国姓,由果洛罗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国” 而为单姓。 春秋齐有国佐; 汉代有国由,长安人; 三国魏有国渊; 金代有国用安,淄川人; 明代有国璧; 清代有国涵,任寿光县训寻。 國guó❶國家。班固《西都賦》:“國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 ❷國都,京城。見“國陽”。 ❸漢初諸王之封地。班固《西都賦》:“蓋以彊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張衡《西京賦》:“郡國宮館,百四十五。” ❹指國子,即貴族子弟。參見“禮至”。 國读音g·uo(ˇ),为uo韵目,属e—o—uo韵部。古或切,入,德韵。 ❶国家。 ❷属于本国的。 上一条: 裹 下一条: 过
國“国”的繁体字。 上一条: 国 下一条: 国 国國ㄍㄨㄛˊguó三3400①代那。吴语。江苏启东吕四〖 〗。②动声音震耳。赣语。湖北蒲圻〖 〗。莫瞎打,打得~人。   國国(4次) ❶国家。~无人兮莫我知兮《离》 ~富强而法立兮《章·日》 ~有骥而不知乘兮《辩·九》 ❷指国人。~其莫吾知兮《吊》 國❶大曰邦,小曰國。《周禮·天官·大宰》: “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鄭玄注: “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 ❷城中。《周禮·秋官·士師》: “士師之職,掌國之五禁之法。”鄭玄注:“國,城中也。” ❸九州之外曰國。《尚書大傳》: “武丁懼,側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明養老之禮,三年之後,重譯來朝者六國。”鄭玄注: “九州之外曰國。” (《通德堂經解》)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田地 > 國 國 guó 亦稱“邦”、“邦國”。古代王、諸侯的封地。《易·師》:“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孔穎達疏:“若其功大,使之開國爲諸侯;若其功小,使其承家爲卿大夫。”《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賈公彦疏:“《周禮》凡言邦國者,皆是諸侯之國。”《說文》:“國,邦也。”《釋名·釋州國》:“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國guo87F8 “国”的繁体。 國guóG162 “国”的繁体。 〖國〗 粵 gwok3〔郭〕普 ɡuó ❶ 國家。許慎《說文解字》:「〜,邦也。」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道是、三〜周郎赤壁。」 ❷ 特指周代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蘇洵《六國論》:「六〜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齊、楚、燕、韓、趙、魏六個諸侯國。) ❸ 國都。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懷鄉。」(〜:指北宋首都汴京。)
國國,金文作     ,小篆分“ ”“ ”“ ”三字,即 “或”“域”“國”。 金文第一字形是早期基本字形,隸定作 “或”,其結構分兩部分: 左側小圓圈或小方口形象城邑,有時在其上下或四周各加一直畫表示邊界。右側从 , 隸定作 “必”,實際是 “柲” 的古字,意思是兵器的柄,此處代指武器。這樣看來,這個 “或” 的構形當是表示武裝守衛的區域或城邑。本義是疆域,或特指古代部落或諸侯分封的邦國。銘文作 “或”者,或爲疆域義,或爲邦國義,或通“有” “又”。後世之 “或”多用作無定代詞。在 “或” 的字形外增“口”作意符,隸定則作 “國”,簡化後作 “国”。一般認爲,“口”即古 “圍” 字,用作意符含有包圍、圍欄等意義。“口” 或省形,表意相同。有時又在 “或” 的字形上增 “土”作意符,則又分化出“域” 字。金文最末字形从或从邑,从邑與从土表意相同,實際也是 “域”字。由上可知 “或” “域” “國”音義俱通,於古實爲一字,後世各有分工。《周禮》所謂邦國者,皆爲諸侯之國,銘文多用此義。 提示:“或”字上横右延插入 “ ”字則爲 “戈”,故後世“國”字从戈。又,《新甲骨文編(增訂本)》“或”字下收 等字,與 “戊”形近而非一字,本是一種武器的象形,後來左側的圓圈形與右部字形分離,又在上下各增飾筆,就成了 “或”字,亦即古 “國” 字,但它最初的意義可能更接近地域之 “域”。籠統地説,在古文字體系裏 “或” “域”“國”本爲一字,其源頭當是來自古“或” 字。 楚簡帛文作  ,皆沿襲金文。 國国, 甲骨文; 金文; 金文; 篆guó[囗(一定範圍,國界,意符)+或(國本字,聲意符)→國(《説文》:“國,邦也。從口,從或。”國,古代的封地;在一定範圍内行使主權的政體〈國家〉。自己的國家〈祖國,本國,我國〉,本國的出産〈國産〉。)] [春秋] 左丘明《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西漢]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宋] 黄庭堅《虞美人》:“平生個裏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注:個裏,即個中,其中滋味;去國,指作者被貶後離開了朝廷。)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國富民豐,時有管弦之樂。” 國 ☚ 圖 囷 ☛ 國 (guó)从口,从或。或,古“域”字。 【按】國,《説文》:“邦也。”大曰邦,小曰國,統稱的時候没有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