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夏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夏碑

西夏碑

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感应塔碑 ☛
西夏碑

西夏碑

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感应塔碑 ☛
西夏碑

西夏碑

西夏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立。高250厘米,宽90厘米,厚30厘米。原位于甘肃省武威城清应寺内,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被张澍(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发现,现存武威市文化馆。碑又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或《天祐民安之碑》。半圆形额,两面刻字。一面为西夏文,额上刻“赦感应塔之碑文”几个西夏文篆字,其左右各刻一身舞乐伎,轻挥绸带,款款起舞。下面的正文为西夏文字,计28行,满行65个字。另一面刻汉文,额刻小篆“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其下汉文楷书正文计26行,满行70个字,碑文四周刻卷草纹。两种文字所述内容大体相同,大意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奉安舍利,武威郡塔是其中一个。前凉的张轨曾在塔址上盖宫殿,张天锡舍宫建寺。历代工匠修葺塔时都想“度其规矩”,但均告失败。至西夏时,塔多次倾斜,天祐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凉州地震,塔又倾斜,西夏皇太后和皇帝下诏重修之,但未及动工,塔恢复原状,朝廷认为此塔屡有“感应”,便重修塔,并立碑纪其事。此碑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西夏碑刻,它为研究西夏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宗教及国名、纪年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日前,已有数人将碑上的西夏文译成汉文。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狭颂刻石   西宁王忻都公神碑 ☛
西夏碑

西夏碑

此碑于1094年(西夏天佑民安五年)刻制,高2.6米,宽1米,有30厘米厚。碑首呈半圆形;四周刻着忍冬花纹。碑座为矩形,四角削成斜坡状,大体似龟的形状,也刻着很多花纹。石碑两面都刻有文字,正面是西夏文,背面是汉语的译文。碑首刻着“敕感应塔之碑文”的字样。正文为西夏楷书所写,每行大约65字,共28行,记叙了此碑的由来。西夏碑的背面是汉文全译,为楷书字体,边缘的纹饰和字迹已大多剥落无法辨认。
西夏碑是珍贵的西夏文与汉文的对照“字典”,为研究辨认西夏文这一古老失传文字,翻开了新的一页。1961年3月,国务院将之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炳灵寺石窟   大地湾遗址 ☛
西夏碑

西夏碑

全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又名“感通塔碑”。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冬, 凉州大地震,护国寺塔倾斜,诏命修复,未及动工,塔又复原状。西夏王朝认为宝塔屡有感应, 便重修一新。天祐民安五年 (1094年) 竣工后, 立此碑以纪其事。元至正年间寺毁,碑湮没于废墟中。明永乐间建清应寺时,砌封于碑亭中,历400年无人知晓。清嘉庆九年(1804年),陇上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此碑始得问世。碑高2. 5米,宽0. 9米,厚0. 3米。碑首呈半圆形。碑正面为汉字,额篆“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 正文为楷书, 计26行, 每行70字。背面刻西夏文字,以西夏文篆额“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楷书,计28行,每行65字,碑记凉州城内宝塔感应之事。汉文和西夏文所述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前后有差别,两面文字是各自撰写的,虽不能互译,仍可比较研究。碑文四周刻忍冬花纹。两侧各有线刻伎乐菩萨,袒胸系裙作飞舞状。碑座束腰,矩形,四角削成斜坡状,边沿杀角,大体似龟形,上刻花纹。此碑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美的西夏碑刻, 对研究西夏历史和语言文字具有极高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

☚ 武威市文庙   马超龙雀 ☛
000033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