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圆舞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圆舞曲

〔俄—苏〕 利祥斯基

我本该在哪个角落里坐下,

可我却在窗户之间徘徊。

圆舞曲的乐声在我心中激荡,

而她,她在旋飞啊旋飞。

一对对舞伴闪过。我注视着她,

仿佛我是个奴隶又是位暴君。

我觉得:大家都会跳舞,

不会的惟有我一人。

一首新的圆舞曲开始了。简直头晕,

我痛苦难忍,屏住呼吸。

他走到我们跟前,请求允许

邀她跳舞……我表示同意。

我如此爱她,简直是不无冒险地

站在无底深渊的边沿上,尚存一息。

我觉得他们彼此贴得很近,

我听到自己的血液湍流不已。

而音乐,醉人的音乐在空中回荡,

仿佛插上了天鹅翅膀,

把她从我身边带到了天上,

不知何谓人间的痛苦悲伤。

我既没有自由也没有权力,

又开始在窗户之间徘徊。

心简直要变得粉碎,

而她,她在旋飞啊旋飞。

(王守仁 译)

利祥斯基(1913~ )苏联俄罗斯诗人。生于敖德萨。1934年毕业于莫斯科新闻学院。1940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岸》。以后陆续出版了十余部诗集。

《圆舞曲》是利祥斯基的代表诗作。这首爱情诗是一个男人,一个狂热爱着的男人一种独特心理的反现。这种独特心理便是妒嫉。在醉人的圆舞曲声中,一个男人目视着他的爱人旋飞在别的男人的臂弯,于是被妒嫉的火炙烤着,焦灼、躁热、痛苦、不安。表现了由强烈的爱的情绪带来的副反应。有人说:天下不吃饭的女人也许有几个,不吃醋的女人一个也没有。似乎妒嫉是女人情感的专利品,岂不知,不发酸的男人天下又有几个? 除非这个人不懂得爱,没爱过。不过火的醋吃一点会让人觉得爱情的味道是丰富多感的。诗人利祥斯基正是抓住了人们通有的妒嫉心理的瞬间感受,借“圆舞曲”的旋律,在总体美的氛围中,委委婉婉地传递出来,使人体味到在喜悦兴奋中那么一股哀怨焦灼,这种情绪经验该叫做“甜蜜的痛苦”。

“我本该在哪个角落里坐下,/可我却在窗户之间徘徊。/圆舞曲的乐声在我心中激荡,/而她,她在旋飞啊旋飞。”两个男女主人公出现在舞场上,“她”在舞池中旋飞,“我”便在“她”的旋飞中失去安宁,圆舞曲的乐声构成一种强烈的刺激,令“我”坐立不能,只有“徘徊”,反映出焦灼骚动的心态,妒嫉从心底萌生。“一对对舞伴闪过。我注视着她,/仿佛我是个奴隶又是位暴君。”舞伴成双成对,这种氛围更造成“我”心态上的失落感。是“奴隶”必须服从,服从的前提是自我受到伤害,在屈辱中失落了自己。“暴君”乐意于专制,一旦权力失控,自尊受到伤害,心理在暴怒中失去平衡。男人愿意以奴隶和君主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女人的世界里,而这双重身份都不能受到冲击和违拗。他乐于做奴隶时,要给他表现的机会,他想做暴君时,要向他表现出服从。这样的女人能永做“皇后”。但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当王后,有的女人则不想当乖巧的王后,只想要自由,于是妒嫉便在奴隶与君主身份的双重失落中产生。《圆舞曲》中的“我”就这样开始在妒嫉中折磨自己。他先是气急败坏,责罚自己不会跳舞,是自身能力的贫弱,才造成这种“离心力”的产生。所以尽管“我痛苦难忍”“简直头晕”“呼吸”也被屏住,但“我”却做得很有风度很有礼貌,很能克制,当另一个“他走到我们跟前请求允许/邀她跳舞……我表示同意。”“我”只是让痛苦的风暴冲荡在自我的心空。看着“他们彼此贴得很近,/我听到自己的血液湍流不已。”这是一个堂堂男子,他的嫉妒会使一个女人着迷,他的克制又会栓住一个女人的离去。在这极度痛苦又必须克制的情态中,表现出一个男人爱的挚,爱的诚,而付出挚诚真心的爱是苦的。“我”在矛盾的焦忍中,只好埋怨起音乐,是音乐“把她从我身边带到了天上,”不谙人间的“痛苦悲伤”。诗的最后一节写得十分无奈,我既没有自由也没有权力”,是的,是奴隶便丧失了自由,是暴君却失去了权力,只好怀抱一颗就要“变得粉碎”的心,“又开始在窗户之间徘徊”,而与这碎心裂魄的孤影相呼映的是“她,她在旋飞啊旋飞”。这首诗是在一种人之常情——妒嫉中绽放了苦辣酸甜混合着芳香的爱的蓓雷,是在妒嫉的不谐合音中凸现悲喜交织的爱的主旋律。阅罢听后,令人产生一种参杂着痛苦的快感。

这首诗在艺术上借用对比形成吸摄人的魅力。主人公的痛苦心绪与美妙醉人的圆舞曲构成对比;客观气氛的优美更凸示主观情绪的苦楚;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外在的克制构成对比;尽管“我”痛苦的头晕,甚至血液也要在血管中呼啸,但“我”清楚妒嫉毕竟不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所以“我”感情上解脱不了,理智上必须克制,极力克制。因此“我”只徘徊,焦灼不安的徘徊,却不表现更躁狂激烈的举动,而且当有人邀“她”跳舞时,“我”有风度地“表示同意”。这种感情与理性的矛盾,这种内心与外在的对立,丰富了人物性格层面,读来入心入神。此外,还有两种情形的对比:“我”形影相吊,孑然在灯影里徘徊,“她“旋飞啊旋飞”,在悠妙的音乐中,在快乐的人群里陶醉。这两种景态,更比照出“我”的孤寞、冷清、痛苦,也许诗人是借这一时一地的特有心绪渲泄了久积于心的落寞心态。圆舞曲中的复杂内韵不只缭绕在爱情的舞台上,也旋转在整个人生的天地。

圆舞曲yuánwǔqǔ

一种起源于德国、奥地利等地的民间舞曲,每节三拍。蒋子龙《开拓者》:“乐曲不少是新的,许多是外国~。”|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录音机里播放出一支古典的~,随着主旋律响起,徐先生伸出细长单薄的手指陶醉地向前一滑,说:‘从这里开始,第一步滑出去,长裙子一张,那是何等滋味。’”

圆舞曲yuán wǔ qǔ

一种每节三拍的民间舞曲,起源于奥地利民间。1926年丰子恺《音乐与文学的握手·音乐的感情》:“客堂中有结婚式的举行,发出美丽的乐音来,听到孟檀尔仲或华葛拿的《结婚进行曲》,或舞蹈场里的华丽的圆舞曲(waltz)及阳气的toe step把诱惑的声送到耳边来的时候,想同去跳舞的冲动就立刻要我们抬起头来。”圆舞曲曾经也称“圆舞乐”。

圆舞曲

每小节1个重音的3拍子舞曲。18世纪晚期由德意志舞曲发展而来。19世纪得到发展,3个主要作曲家(兰纳、约翰·施特劳斯父子)作出贡献,如《蓝色多瑙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歌曲、交响乐和歌剧领域,作曲家有理查·施特劳斯、柏辽兹、柴科夫斯基、拉威尔等。

圆舞曲

圆舞曲

又译“华尔兹”。起源于德、奥之间的一种民间舞,原称“连德勒”。3/4或3/8拍子,速度分快、慢两种。舞时男女二人成对旋转。节奏明确,典型节奏型为3/4,重拍在第一拍并较突出,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旋律平滑流畅,并具有旋转的特点。19世纪后风行欧洲各国。在城市社交舞会中,几乎压倒其他一切舞曲体裁而占据优势。19世纪后的圆舞曲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
❶维也纳圆舞,又称快圆舞。
❷法国圆舞,是3/4或3/8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古典乐派的作曲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早已采用过圆舞曲体裁进行过创作,但大都更接近“连德勒”。浪漫乐派以及后来的很多著名作曲家,如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拉威尔、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人,都写有著名的圆舞曲。他们并将此体裁用在交响曲、重奏曲、歌剧、舞剧及其他大型声器乐作品中,作为独立的乐章。现代舞会中常用的圆舞曲是维也纳圆舞曲。除节奏、旋律如上述特点外,其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由3~5首以上的小圆舞曲、较长的序奏和结尾以及多段过门而组成。被称为“圆舞曲之父”——两位圆舞曲的奠基人之一的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另一位为奥地利作曲家兰纳,写有百余首圆舞曲)及“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三兄弟,他们的圆舞曲创作,使维也纳圆舞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写有150余首。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写有170余首,其二弟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及四弟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都写有众多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涯》、《南国玫瑰》、《皇帝》、《爱之歌》、《葡萄酒、爱人与歌》、《欢乐的人生》、《一千零一夜》等等不胜枚举。驰誉世界的圆舞曲,皆出自“圆舞曲之王”之手。圆舞曲传至我国后,亦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我国著名作曲家杜鸣心的《青年圆舞曲》、傅庚辰的《欢庆圆舞曲》、巩志伟的《晚会圆舞曲》及天戈的《青年圆舞曲》等就是运用这种体裁融入了民族的风格创作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圆舞曲,在我国盛大节日的晚会中,增添了热烈而欢乐的气氛。

☚ 哈巴涅拉   探戈 ☛
圆舞曲

圆舞曲yuanwuqu

译为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具有旋转特点的优美、优雅、轻松而兴奋的舞曲。它的演奏特点是加强每一小节的第一拍,第二拍比正常的节拍出来得略早一点,使气氛更生动活泼些。其典型的伴奏型是。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民间”兰得勒舞”,维也纳是圆舞曲的发源地。19世纪,著名的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SLrauss Johann,1825-1899)以创作圆舞曲著称,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都是他的名作。圆舞曲有些是伴舞的,有些则是专供欣赏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圆舞曲有些就是华丽的音乐会圆舞曲,有些则是以圆舞曲节奏为基础的、诗化了的圆舞曲。圆舞曲也有器乐圆舞曲和声乐圆舞曲。

☚ 秧歌   小步舞曲 ☛
圆舞曲

圆舞曲Yuanwuqu

一译“华尔兹”。舞曲的一种。三拍子、分快、慢两种。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民间舞蹈。舞时,二人成对旋转。17、18世纪流传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通行的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节奏型为“|×××|”,其伴奏型由低音的第一拍与高音和弦的第二、第三拍组成。浪漫派作曲家舒伯特、肖邦等人写有大量的钢琴圆舞曲。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父子以圆舞曲创作闻名于世,著名的圆舞曲作品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近代也常用于歌剧、声乐曲及大型乐队作品。

☚ 间奏曲   谐谑曲 ☛
圆舞曲

圆舞曲

音译“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曲。节奏轻快,旋律流畅,每一个小节基本用一个和弦,强调第一拍的重音。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18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市民阶层中。在电影中常见于表现舞场的情节剧中。

☚ 小步舞曲   浪漫曲 ☛

圆舞曲

waltz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