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图画见闻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图画见闻志

图画见闻志

宋代郭若虚撰。六卷。此书系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一卷《叙论》,论述绘画的规鉴作用、用笔得失、画有三病等;并阐述李成、关仝、范宽三家山水和“徐黄异体”的渊源和特点;兼从画科盛衰论古今优劣等。第二、三、四卷为《纪艺》,记载唐会昌元年至北宋熙宁七年间画家二百八十余人的小传,作有评论。第五、六卷为《故事拾遗》和《近事》,专录迄于熙宁九年的画坛遗闻轶事。是中国古代画史的重要著作之一。

☚ 笔法记   画史 ☛

《图画见闻志》

 绘画史。六卷。北宋郭若虚撰。卷一叙论,收论文十六篇;卷二至卷四收画家小传七百三十则,分时代、人物、山水、花鸟、杂画等门;卷五故事拾遗,记唐、朱梁、王蜀画家故事二十七则;卷六近事,记宋朝、孟蜀、辽、高丽等朝代与国家画事三十二则。起自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与《历代名画记》相衔接,所征引文献中多为罕见之书,文中所论颇有创见,叙述流派本末翔实赅备。为后代研究画史的重要文献。

《图画见闻志》

中国画史著作,北宋郭若虚著,一名《名画见闻志》,分6卷。书成于1074年,分叙论、记艺、故事、拾遗、近事5门,列举160年间名人艺士流派本末。第1卷《叙论》论述绘画的规鉴作用以及用笔三病等;第2至4卷为《纪艺》,记载841~1074年间画家284人小传;末2卷为《故事》、《拾遗》和《近事》,专录画坛遗闻轶事。

图画见闻志

020 图画见闻志

宋郭若虚著。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续作。记事始于唐会昌二年迄于北宋熙宁七年。6卷。首卷为叙论,论述用笔得失,画有三病,阐述五代、北宋山水花鸟画派之渊源及特点。第二至四卷为纪艺,举156年间画家艺士小传。第五卷为故事拾遗,记述唐末及梁蜀故事。第六卷为近事,凡32则,专录宋、孟蜀、江南遗闻轶事。为中国古代画史重要著作之一。

☚ 笔法记   画史 ☛
图画见闻志

图画见闻志

画史著作。六卷。北宋郭若虚撰。郭若虚(生卒年不详),太原(今属山西)人。宋真宗郭皇后侄孙,相王赵允弼婿,初任供备库使,又任辽国贺正旦使,熙宁八年(1075)以文思副使使辽。其祖、父均富于书画收藏,精于识鉴,本人喜好绘事,深于画理。
《图画见闻志》为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作。卷一《叙论》十六篇,仿张氏前三卷之作,其中《论制作楷模》、《论衣冠异制》、《论气韵非师》、《论用笔三病》、《论曹吴体法》、《论三家山水》、《论黄徐体异》、《论古今优劣》等,均为专题论文,多有独到之处。第二卷至第四卷为《纪艺》,载唐会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间画家小传,并有评论。第五卷为《故事拾遗》,记唐、朱梁、王蜀画家故事。第六卷《近事》记宋、孟蜀、辽、高丽等画坛轶事。此书广作征引,资料翔实,常有独到见解,是一部由史论、传记、绘事遗闻三部分构成的绘画史。
郭若虚以“指鉴贤愚,发明治乱”言绘画功能,故云“尝考前贤画论,首称像人”,将人物画置于首位。对人物画的创作,他提出了“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的创作准则,继而就不同身份的人物,论其“制作楷模”,颇为详尽。较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提到的“尊卑贵贱之形”有很大发展,但由于注重共性,忽略个性,易将创作导向类型化、模式化道路。
自谢赫“六法”出后,一直为画界所遵奉,郭若虚更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但他专立《论气韵非师》一篇,表其独特见解。他认为“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这一说法,遂将谢赫主于客体的论画,移至主于主体的论画家,将“气韵”看作“生知”,未免入于唯心。他又认为,古画胜迹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寄情之作,“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肯定人品修养对绘画的主导作用固然不错,但全然不讲技艺修养,必难以做到气韵生动。显然,这是张彦远以“衣冠贵胄,逸士高人”为善画者观点的发展,明显流露出对画工的轻视,后来的文人画家贬低画工画、画院画,多从郭之所论继作生发。他所说的“画而非画”有强调画外功夫的合理性,但“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本自心源,想成形迹”,都忽略长期实践的必要性。后来一些文人画作者一味托物寄情,忽略形似,不以造化为师,终难成大家。
郭若虚以“气韵非师”,重视“心源”,但又以五法可学,因而他的创作论亦不乏积极建树。如论用笔三病,就是对“骨法用笔”的很好发展。他认为“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的“版”造成“物状平扁,不能圆混”之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的“刻”造成“勾生圭角”之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的“结”造成”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之病。这对以毛笔为工具,以线条为基础的中国画,无疑是洞察就里、极为中肯的批评。此外,在《论制作楷模》中,分言画衣纹、林木、山石、畜兽、龙、水等,都能指导创作,深得其理,并不以画为“心画”。
郭若虚对绘画史的认识也不乏卓见。他在《论古今优劣》中正视题材之变、各代之长,认为“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所言正是唐宋之别,一语中的。论人物画的“曹吴体法”,为何“当风”、“出水”;论李成、关仝、范宽“三家山水”的特点;论花鸟画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及前者“耳目所习”,后者“志节高迈”等,均是深知画理、画道和知人论世之言。
现存善本有汲古阁《逮津秘书》本(毛晋跋),另有《学津讨原》、《四部丛刊续编》、《丛书集成初编》等本。新刊本有《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黄苖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又有俞剑华注释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 宋朝名画评   林泉高致 ☛
图画见闻志

《图画见闻志》Tuhuajianwenzhi

中国绘画通史续书,续接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全书共六卷,作者郭若虚,生活于北宋后期。第一卷《叙论》,论述绘画的规鉴作用,表现不同人物神貌和物象特征的制作楷模,用笔得失以及“版”(板)、“刻”、“结”三病等;并阐述五代宋初李成、关仝、范宽三家山水和黄筌、徐熙两家花鸟画派的渊源和特点; 并从画科盛衰评论古今优劣,都有独到见解。第二卷至第四卷为《纪艺》,运用大量的笔记资料和历史文献评论记述了自五代到北宋熙宁七年的284位画家,但皆不分品。末两卷《故事拾遗》和《近事》记录了绘画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美术交流的史实,大大丰富了唐宗画家的史料。

☚ 林泉高致   画继 ☛
图画见闻志

图画见闻志

(北宋)郭若虚著。6卷。第1卷《叙论》,论述绘画的鉴戒作用等;第2—6卷为《纪艺》,载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以后至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间160余名画家的小传,附有评论。

☚ 唐朝名画录   画继 ☛

图画见闻志

六卷。宋郭若虚(生卒年不详)撰。郭若虚,太原 (今属山西)人。出身贵戚,熙宁三年,即1071年,官供备库使;熙宁七年又官西京左藏库副使,后曾任辽国贺正旦副使。是书载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作《名画见闻志》;而《宋史·艺文志》及郑樵之 《通志略》则俱与今同,称 《图画见闻志》。盖 《文献通考》传写之误。郭若虚之祖、父二世,皆好书画,收藏甚富,且精于鉴别。但后为族人闲取分玩而渐成沦弃,至郭若虚弱年时便流散无几;郭若虚成年后“购寻遗失”,从亲戚处“以他玩交酬”,共得十余卷,皆“传世之宝”,故依所见闻撰此。是编继唐张彦远之 《历代名画记》,记录始于唐会昌元年 (841年),历五代,通至宋朝熙宁七年 (1075年)之间名人艺士、流派本末。《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共收十六篇论文,先叙列自古代至当朝纪评画笔之文字凡三十家,起于南齐高帝之 《名画集》及谢赫之 《古画品录》,终于黄休复之《总画集》及刘道醇之《本朝画评》(即《宋朝名画评》),后继之以 “叙国朝求访”、“论制作楷模”、“论曹吴体法”等十五篇文字,有的无异于专题论著,见解深刻。卷二、卷三、卷四分别收录 “纪艺”之上、中、下三部分,其中卷二收唐末二十七人、五代九十一人,凡一百一十八人;卷三与卷四共收录一百六十八人,其中王公大夫十三人,高尚其事而自娱者二人,业于绘画并驰名当代者一百四十六人(实际上是一百五十一人,人物门五十三人,山水门二十四人,花鸟门三十九人,杂画门三十五人)、独工传写者七人。此三卷共收录二百九十一人,既分时代,又分绘画之门类,后列小传,言简而意备。卷五为 “故事拾遗”,记唐、朱梁、王蜀画家故事共二十七则。卷六 “近事”记宋朝、孟蜀、辽、高丽等朝代与国家的画事三十二则。是书与《历代名画记》相衔接,征引广博,多有创见,足为画史研究之要著。是书有 《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黄尧圃藏宋本前半部,元钞后半部藏汪阆源家,明翻陈道人本,金孝章钞本,《四部丛刊续编》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8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邓白注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