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国际新闻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国际新闻社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1909年由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创建,为赫斯特报系各晨报提供新闻。后来,国际新闻社也向其它报纸提供新闻。1948年,该社为全世界2400家报纸和电台提供新闻,其中包括420家美国报纸。1952年,国际新闻社是美国第三大新闻通讯社。

国际新闻社

129 国际新闻社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进步通讯社。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部分成员胡愈之、范长江、孟秋江等人创办。1938年9月在武汉筹建,10月20日在长沙正式成立。总社设在桂林。向国内和海外华侨报纸发布通讯稿。1940年8月,在解放区的山西兴县设有通讯站。

☚ 红色中华通讯社   中央电讯社 ☛
国际新闻社

国际新闻社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著名的、公开合法的民间进步通讯社。它向国内外及时报道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宣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在国内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社的负责人是胡愈之、范长江(社长)、刘尊棋(副社长)、黄药眠(总编辑,又名黄吉)、黎澍(经理)、孟秋江。国新社由胡愈之、范长江等人于1938年9月在武汉筹建,得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的指示,以散在各处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会员作为国新社的骨干社员,广泛联系和团结各地新闻工作者,并在基层单位(如广西学生军、曙光报社)建立通讯网,取得各方面的知名人士的支持合作。他们取得国民党中宣部的国际宣传处的同意后,便公开向外发稿。由于抗日战争的战火南移,该社于1939年10月20日在长沙正式成立,不久就因长沙大火而把总社迁往桂林(社址环湖北路20号),从11月21日起开始对外发稿,工作人员有任重、于友、高咏、张狄刚、林珊等,并在重庆、香港、浙江金华甚至日寇铁蹄下的上海分别设立分社或办事处,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广泛向国内、国外许多报纸发稿。国新社在桂林,通过出版、发行以下几种定期的通讯稿(铅印、油印、打字甚至复写,一般为16开大小,每期数页至十数页不等),向外发稿,通讯稿内容,主要是国际问题的论文和各地通讯。一是面向国外的《远东通讯》英文版;二是面向全国新闻单位的《国际新闻通讯》及《国际新闻资料》;三是面向桂林市订户的《市内新闻稿》。每种每期发行几百份、上千份甚至几千份。此外,还经常应约给某些新闻单位撰发特约专稿。据统计,先后刊用过国新社稿件的国统区的报纸,和海外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甚至非洲的华侨报纸,多达150家以上。1941年5月,桂林、重庆两地的国新社,在反动派的迫害下,被迫关闭,总社迁移到香港。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国新社也就停止了活动。

☚ 国际协报   国货月报 ☛

国际新闻社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通讯机构。1909年由赫斯特建立。初为赫斯特报系所属各晨报服务,后亦向其他报纸出售新闻,1948年起已向世界各国和地区报纸、电台提供服务。1952年成为美国第三大新闻机构。五十年代中期在国内拥有8个总分社和34个分社,在国外有分社和记者网。1958年5月同合众社合并为合众国际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