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民党第一次“改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民党第一次“改造” 国民党第一次“改造”国民党去台初对党组织、思想进行的整顿、改造,历时两年零三个月 (1950年7月至1952年10月) 。国民党当局去台初期,面临重重危机,内外交困,政权风雨飘摇。政治上: 人心涣散、组织混乱、内部矛盾重重。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人心动荡和惶恐不安,弥漫着失败主义情绪,许多人纷纷避居海外、港澳等地; 党内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事权难以统一”;下层组织严重瘫痪,党员失去联络。因“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与台湾当局陡升对立情绪;国民党军纪败坏,社会秩序混乱。经济上:生产落后、物价飞涨。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台湾工农业得不到恢复,呈严重衰退状态。工业设备破损,原料缺乏 ,资金、技术人员不足。1948年工业生产水平仅为1941年的59%;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严重短缺;加上国民党党政军人员及眷属约200万人去台,使台湾人口猛增,导致物资奇缺,物价剧涨 (物价上涨率从1947年的77%提高到1949年6月的1,189%) 。军事上:士气低落、战斗力极差。国民党退到台湾后,其在台湾及附近岛屿上约有60万部队,但都是一些残兵败将,成分复杂,士气低落; 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不多,许多单位是官多于兵或有官无兵。武器装备得不到更新,维修能力差,能投入战斗的不及半数。外交上: 英国、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 、巴基斯坦等国相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撤退驻台外交使节,台湾当局国际生存空间开始缩小。在上述背景下,从1949年下半年,蒋介石即开始策划对国民党进行 “改造”,但当时国民党正处溃败、逃跑之中,“改造”无从进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国民党当局面临的军事威胁相对减缓,于是蒋介石乘机对国民党进行 “整顿”。7月22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党务改造案”;8月5日,正式成立由陈诚、蒋经国等16人组成的“改造委员会”;9月1日,“改造委员会”宣布 “本党改造纲要”。国民党 “改造”开始。国民党的“改造”首先从 “党员归队”和对党员整肃开始: 成立县市 “改造委员会”,限期 “党员归队登记”,重新编队,淘汰“不合格”党员;“改善党政关系”,缓和民众的不满情绪,笼络人心。1951年2月1日,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 通过 《反共抗俄动员纲要》,在建设“反攻复国基地”的口号下,推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大“改造运动”。经济方面:提出“调整经济结构、维持币值稳定、保障投资安全、整顿公营事业、促进劳资合作、平均社会财富”,改善民众生活。社会方面:提出“转移社会风气、厉行战时生活、节约、加强民众组织”。政治方面:实行“行政三联制”,即设计、执行、考核三者相结合,分级分层负责,以增进行政效率,推行地方自治政策。文化方面: 强调进行反共宣传,提倡 “三民主义新文化”,厉行 “明礼尚义、反共复国”的精神教育,“加强国际文化合作”等。1952年10月10日,国民党 “七大” 召开,“改造”工作结束。通过两年多的 “改造”,蒋介石加强了对国民党的控制:一方面,整顿了国民党的各级组织,重建了国民党各级党部和组织系统,开始在台湾吸收新党员,增加了党员人数; 另一方面以“整顿党务”为由,乘机清除异己,削弱了国民党内非蒋系的派系势力,强化了蒋氏父子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以陈果夫与陈立夫为首、长期控制国民党党务的CC系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大陆时期原有的黄埔系、孔宋系、政学系及其他派系,也在国民党“改造”、“重整”过程中受到排挤,一些“党国元老”被冠以虚职。蒋经国开始进入权力中心,为以后在政治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改造”使国民党在台湾站稳了脚跟。蒋介石为了稳定其在台湾的统治,除了对国民党实行“整顿”、“改造”外,还在台湾建立反共戒严专制体制。1949年1月,国民党当局成立“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以“台湾安全设防”为由,开始对入出境实行管制。1949年5月19日,国民党当局颁布“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 “战时动员状态”,实行 “临时戒严”,禁止集会、结社、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罢市、罢业,对新闻报刊杂志图书实行严厉管制。重建政工、特务组织。对社会各个方面实行极严密的监视,将台湾地区置于全面戒严体制之下。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加紧反共宣传和对思想言论的控制,对新闻出版和社会舆论实行严厉的管制和检查;另一方面又利用其所控制的各种舆论工具,大肆进行反共宣传,在社会上制造“恐共”、“仇共”心理。国民党当局还企图将台湾作为其 “反共复国的基地”。 ☚ 国民党党员归队 国民党第二次“改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