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清李桓撰。李桓(1827~1891),字叔虎,号黼堂。湖南湘阴人,官至广西布政使,后因病回籍,遂居家不出,专事著述。家藏书甚富,因以二十四年之力,编撰《耆献类征》、《贤媛类征》二书,又著有《宝韦斋类稿》等。该书共484卷,附《国朝贤媛类征初编》12卷。辑录清代自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道光三十年(1850)间列朝人物传志。分宰辅、卿贰、词臣、谏臣、郎署、疆臣、监司、守令、僚佐、将帅、材武、忠义、孝友、儒行、经学、文艺、卓行、隐逸、方技等19类。并附有《述意》、《总目》、《通检》、《满汉同姓名录》、《宗室王公功绩表传》等。每一类中名次先后,职官多据科分仕年,间凭卒年。后8类主要以卒年为依据,间亦凭科分。如俱无考,则于篇中旁推时事时人,略计其人在历朝的大致某个时期,分为初中晚3个时期。合传与附传中的人物以及亲属、类从,均以首列之人的生年为准,每卷后间有补录,系已载者之续辑或未载者之补刊。取材以清国史馆所藏本传为主,同时也参考自传和私家志铭,但采用极少。该书《述意》中称,凡是自撰墓志或碑传为本人子孙所撰,以及私家文集中的碑传文字,虽不拘泥定例,但如非果有事迹盛传,或事无实证近于谀墓者,均不敢滥用,所用者千百中不过一二。凡所收录的文字,则不论长篇短札,悉行全录,以求详略互见,足资博考。所用文体及撰人姓名,亦随文标出。故该书体例严谨,史料价值也比较高。草创于同治六年(1867),15年后粗具规模,成416卷。曾将总目刊出,邮寄海内学者严加证正。2年后又将全帙交黔阳杨乐庭覆勘,增为484卷。至光绪十六年(1890)由作者自刻刊行。此书有台湾明文书局《清代传记丛刊》据湘阴李氏刻本影印本。1984年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古籍组编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人名索引》影印本,可参考。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书名。清李桓辑。凡720卷。自同治六年(1867)始,至光绪九年(1883)成书。是书以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及续修各表传冠首,附《满汉同姓名录》等。分列宰辅、卿贰、疆臣等19类,辑录后金开国至道光年间列朝满汉人物传。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人物传记集。李桓辑,1867年开始撰写,1890年成书。1891年附增《国朝贤媛类征初编》12卷。搜集了从1616年到1850年满汉臣工士庶的传记,集成720卷,分穿辅、卿贰等19类,前有“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12卷,“钦定外藩蒙古四部王公表传及续修各表传”192卷。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七百二十卷。贤媛类征初编十二卷。清李桓(生卒年不详?)撰。桓字黼堂,湖南湘阴人,官至江西布政史。该书专辑天命元年(1616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朝史传及私家记述。书中首列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及嘉庆十七年(1812年)续修各表传,以下依次为宰辅、卿贰、词臣、谏臣、郎署、疆臣、监司、守令、僚佐、将帅、材武、忠义、孝友、儒行、经学、文艺、隐逸、方技,共十九类。《贤媛初编》分孝、敬、慈、节、烈、义等六类。并为述意一卷,总目二十卷,通检十卷,同姓名录一卷。十五年完成。人数逾万,事迹颇详。且依类编排,便于寻检。惟时有门类混淆之处。现有光绪十年 (1884年)刻本。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书名。亦名《国朝耆献类征》,或称《耆献类征》。清李桓(1827—1891,湖南湘阴人)辑。720卷,附《国朝贤媛类征初编》12卷。光绪九年(1883)成书。辑天命元年(1616)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间的满汉重要历史人物达万人以上。分宰辅、卿贰、词臣、谏臣、郎署、疆臣、监司、守令、僚佐、将帅、材武、忠义、孝友、儒行、经学、文艺、卓行、隐逸、方伎19类,以《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及续修各表传冠首,并附《述意》、《总目》、《通检》、《满汉同姓名录》等。取材广泛,凡所采摭,均录全文。有光绪年间刻本。对研究清史和满族史均有重要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