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国家干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国家干预guó jiā gān yùгосудтельство

国家干预

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旨在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活动。本世纪3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国家。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常在危机和停滞阶段,扩大财政支出和放松信贷,以刺激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而经济繁荣时,则减少财政支出和紧缩信贷,以防止“发展过热”。


国家干预

社会主义国家民事诉讼法的特点之一。指法院代表国家监督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在处分行为超出了法律许可的范围时,代表国家进行干预,不予承认或批准,以及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我国对民事诉讼也实行国家干预,目的在于把当事人的处分行为限制在不违反法律、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利益的限度内,也在于保证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民事案件。

国家干预State Intervention

垄断资产阶级国家采取的、企图使经济发展避免周期波动的政策措施,它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与自由放任相对立的经济政策。国家干预主义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产生。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认为国家对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实行贸易保护,用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和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进行对外经济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制度学派,受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也主张实行包括国家干预在内的某种“集体控制”和“经济计划”措施,以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在此之前,国家干预主义尚未成为资产阶级政府的普遍政策主张。1929年爆发的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陷于长期萧条,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20世纪30年代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彻底破产,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结论就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以便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这种国家干预主义政策在30年代以后普遍为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所采用。这一政策以提高总需求、实现所谓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主张在萧条时期降低税率、扩大财政支出,甚至实行赤字财政,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高涨时则提高税率、减缩财政开支,以遏制投资和消费。在货币政策方面,主张萧条时期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高涨时期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以遏制投资。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在战后对刺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延缓经济危机和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未能消除危机和失业;而且,由于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有增无已,终于在7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失业和物价上涨并存的“停滞膨胀”。

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Intervention by Government

垄断资产阶级国家为了避免经济发展的周期动荡和混乱,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措施。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普遍奉行。其最主要手段是采取金融和财政政策。例如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信贷、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等。当因此造成经济和物价过份高涨时,再改而实行收缩性的政策,以促使经济的平稳发展。国家干预虽可能在一个时期内刺激经济的增长,但并不能克服经济的周期动荡。

☚ 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措施   财政赤字 ☛
000000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