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润滑研究
由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绍澧、党鸿辛、范煜等完成。为解决在高低温、高真空、高负荷、强腐蚀、强辐射等特殊情况下机械的润滑问题,从1960年开始, 由陈绍澧、党鸿辛等根据国际润滑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国内的具体情况, 开展了固体润滑的研究。20年来先后发展了一些新型的固体润滑剂和多种固体润滑材料,为国防工业、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解决了多项重大课题, 经鉴定的成果有21项。通过多年的研究,对于固体润滑的现象、特性和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研究者认为:固体润滑就是用固体粉末、薄膜或组合材料代替滑润油脂来隔离相互接触的摩擦面, 以达到减少表面间的摩擦和磨损的作用。并总结出以下规律:转移膜的生成是固体润滑材料有效润滑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两种或多种固体润滑剂混合使用时可以产生一种协调的润滑效应; 聚四氟乙稀的结晶结构与其抗摩性及机械强度有关; 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润滑性能有关。应用这些规律研制出我国比国外同类材料的耐磨寿命长2. 5~50倍的电接点材料, 用转移润滑法解决了捷变频雷达主振管轴承的润滑问题; 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硅酸盐基干膜润滑剂, 并成功地应用于空间器械和火箭燃料输送泵轴承的润滑。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