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困学纪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困学纪闻 困学纪闻笔记。南宋王应麟撰。为作者读书杂记,凡二十卷。计说经八卷,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诗文评三卷、杂识一卷。考订典籍,言必有据,多发人所未发,于宋人同类书中向称精审。关于河渠、漕运、田制等方面记载亦颇有史料价值。本书极为后人推重,清阎若璩、何焯、全祖望等名家曾为之作校笺或参注。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万有文库》本。 ☚ 四朝闻见录 癸辛杂识 ☛ 困学纪闻 思想著作。二十卷。南宋王应麟撰。成书于元初,具体年代不详。 王应麟,字伯原,号深宁居士。生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卒于元贞二年(1296年)。浚仪(开封)人,后迁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淳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文学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治学继承吕祖谦,为当时之著名学者。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 《困学纪闻》卷一至八为说经。卷一考《周易》,卷二考《书》,卷三考《诗》,卷四考《周礼》,卷五考《礼记》、《仪礼》、《大戴记》、《乐》,卷六考《春秋》、《左氏传》;卷七考《公羊传》、《谷梁传》、《论语》、《考经》;卷八考《孟子》、《小学》,说经。卷九考天道、历数。卷十考地理、诸子。卷十一至十六考史。卷十七评文;卷十八评诗;卷十九又评文;卷二十为杂识。 《困学纪闻》考经书,主要是以明其事理为主,解释书中典故,明其本意所指,多以事例说明之。如该书在考《易》中说:“五阳之盛而一阴生,是以圣人谨于微”一句。前半句言“物极必反”之理,即阳盛极而转阴,同时有阴极而转阳。后半句言防微杜渐。同时也说明,物之所极非突然矣,乃渐之而成。书中举例说:“齐桓公七年、始霸十四年,陈完奔齐,亡齐者已至矣。汉宣帝甘露三年匈奴来朝,而王政君已在太子宫。唐太宗以武德丙戌即位,而武氏已生于前二年。我艺祖受命之二年,女真来贡,而宣和之祸乃作于女真。张云叟曰:易者极深而研几,当潜而勿用之时,必知有亢,当履霜之时,必知有战。”撰者借考经书为名,对古代历史、政治、仪礼、习俗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考证。卷九对天道的考证,多述众书之言,继而阐己之见。如:“《春秋繁露》云:天不刚则列星乱其行,君不坚,则邪臣乱其官。故为天者务刚其气,为君者,务坚其政。丁鸿日食封事: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纵横,其言出于此。”又云:“元佑末,日食不尽如钩。元符末,日食正阳之朔。此皆有阴慝见于祲象志壹之动气也。”卷十考地理中,留下了许多水利方面的资料,同时也将水土与民俗综合而论之。如:“管子曰: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𡌧滞而杂,故其民贪利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栌旱而运𡌧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而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憨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间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此即汉志所谓系水土之风气也。”卷十诸子考部,主要考其事迹及著述情况。卷十一至十六考史部分,该书对历史、史书、评史之书均有指摘。先儒论本朝治体云: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名胜相望而干略未优。然考之史策,宋与契丹八十一战,其一胜者,张其贤太原之役也,非儒乎?一韩一范使西贼骨寒胆破者儒也。宗汝霖、李伯纪不见阻于耿汪黄三奸,则中原可复,雠耻可雪。采石欲敌乃眇然幅巾缓带一参赞之功,儒岂无益于国哉!搢绅不知兵,介胄不知义,而天下之福变极矣。”考诗篇主要是对诗义和诗体进行考证。其他略。 《困学纪闻》是王应麟札记考证文字辑集。作者对以往诸家考释经、史、诸子中的不全备或自相矛盾以及疏误的地方,都用己意补正。书中条中总共二千条,各以类聚,考订评论,辞约而明,理融而达。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有价值的文史哲工具书。 《困学纪闻》成书于入元朝之后,曾有元刻本。应龙、袁桷各作书序。清阎若璩、何焯、全祖望为之校评,余姚翁元圻为之作注。该书现有乾隆三年(1738年)马氏丛书楼刻本;清桐华书塾刻本;清同治九年(1870年)杨州书局重刻太原阎氏笺本;清道光五年(1825年)余姚守福堂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本。 困学纪闻南宋末王应麟著。综合性工具书。共20卷,2000余条目。其中,说经8卷;天道、地理、诸子2卷;考史6卷;评诗文3卷;杂识1卷。全书思想倾向于陆九渊心学,并受陈亮等人功利思想的一定影响,以“天人合一”贯穿始终。认为道德善恶的形成与日常行为所习有关,进行道德修养既要立志又要勤学,尤其要在思虑萌动处下工夫,“充善端于蒙泉之始,绝恶念于履霜之萌”(《易》)。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困学纪闻 困学纪闻学术笔记。二十卷。南宋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庆元府鄞县(今属浙江)人。父王㧑曾任国史院编修官,预修四朝史等。他幼受庭训,九岁通六经。年十九,登淳祐进士。历任西安主簿、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后以直言得罪权臣被贬。入元以后,坚不出仕,专治学问。为人博洽多闻,时有“通儒硕学”之称,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音韵学无不造诣精深,而于史地考证功力尤深。著有《玉海》、《词学指南》、《汉书艺文志考证》、《汉制考》、《通鉴地理考》、《通鉴答问》、《深宁集》等二十余种书。 ☚ 宋会要辑稿 滹南遗老集 ☛ 困学纪闻二十卷。南宋王应麟 (1223—1296)撰。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一号厚斋,庆元鄞县(今属浙江)人。淳祐进士。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实录检讨、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后辞官回乡,专事著述二十年,宋亡不出。王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四库全书总目》),著作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治史研经,多所发明。治学之时,综罗文献,贯串古今,详加考证,随笔札记,以成巨篇。自谓“幼承义方,晚遇艰屯,炳烛之明,用志不分,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开卷有得,述为纪闻”(《困学纪闻》序),因取书名为《困学纪闻》。此书当成于入元之后。内容有说经八卷,包括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乐》、《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孟子》等;《天道》、《历数》、《地理》、《诸子》二卷; 《考史》 六卷,涉猎历代史书,包括史记正误等;《评文》、《评诗》三卷;《杂识》一卷。考证事非,不相阿附,发前人所未发,证前人之所误。虽学术渊源出于朱子,但对朱子语误多有纠正,如《论语注》不舍昼夜“舍”字之音,《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及谓《大戴礼》为郑康成注等,皆有辩证。治学公允,不搞门户之见。《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底,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弇陋。故能兼收并取,绝无党同伐异之私”。当为确切评价。全书考证精详,切实可据。对于研究古代经史文化及政治、经济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元时刻本,有牟应龙、袁桷序。清阎若璩、全祖望、何焯、程瑶田、钱大昕、屠继绪、万希槐等七人为之作笺注,又有翁元圻更详之注释及赵敬襄、张嘉禄参注、补注等,足资参阅。今传本不一,有 《四部丛刊三编》、《四部备要》、《四明丛刊三编》、《四库全书》等版本。清阎若璩、何焯、全祖望《校订困学纪闻三笺》,收入《赵氏藏书》。1959年商务印书馆重新铅印出版,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困学纪闻》kun xue ji wenRecords of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王应麟 (Wang Yingl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