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建中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建中汤 【方源】: 《金匮》卷上。 【异名】: 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组成】: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用法】: 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功用】:❶ 《医方论》:补心脾,祛寒气。 【主治】: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或蛔虫为患,脘腹寒痛,呕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 ❶ 《金匮》: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❸ 《金匮要略心典》: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腹中虫物乘之而动。 《医方发挥》: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等腹痛忌用。 【方论选录】: ❶ 《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❷ 《千金方衍义》:虚寒积聚之治,此方最力,故《千金》效《金匮》用之。其方中人参辅椒、姜温散之法,人皆得之。 至于胶饴为助满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呕不能食,是专用助满之味,引领椒、姜、人参为泄满之通使。 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 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 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爰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 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临证举例】: ❶ 腹痛呕吐《环溪草堂医案》:腹中痛甚则有块,平则无形,每每呕吐酸水。 此属中虚,阳气不运。当与大建中汤。 党参、蜀椒、干姜、金橘饼。 患蛔虫性肠梗阻,脐腹绞痛,呕吐不能食,呕出蛔虫一条。患儿面色萎黄有虫斑,身体瘦弱,手脚清冷,按其腹部有一肿块如绳团状,舌苔薄白,脉沉细。 此中气虚寒,蛔虫内阻。治以温中散寒,祛虫止痛,用大建中汤。 西党10克、川椒3克、干姜3克、饴糖30克,加槟榔10克、使君子10克,嘱服2剂。 因患儿哭闹不休,进城买药缓不济急,乃先用青葱、老姜切碎捣烂,加胡椒末拌匀,白酒炒热,布包揉熨腹部,冷则加热再熨。 肠鸣转气,腹痛渐减。药买到后急煎成汤,分小量多次服,一剂呕吐已止,再剂腹痛消失,并排出蛔虫一百多条。 ❸ 嗜睡《新中医》(1986;5∶50):刘某,女,18岁。患病半年。 起初胸脘闷痛,渐次困顿喜卧,多眠睡。近一月余来,无论上课或进餐行路时均不自主地入睡,以致辍学。神经科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刻诊精神困顿、时时入睡、呼之蒙昧、胸腹时时窜痛,余无所苦。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胃阳衰,中焦寒甚,阳为阴困,不得舒展,阳入于阴则寐;中阳虚衰,阴寒之气攻冲则胸腹窜痛。 治拟温中健脾,大健中阳。人参、蜀椒各9克,干姜12克,饴糖30克,水煎服。服药五剂后,胸腹窜痛消失,嗜睡稍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原方继进五剂,嗜睡大减,精神振作,舌质淡,苔薄,脉沉。 更以原法加减服药十余剂,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