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回回药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回回药方

综合类著作。佚名撰。三十六卷。本书原系阿拉伯文医学著作汉译本。现仅存残本,有目录下、卷十二、卷三十、卷三十四。残本中包括内、外、骨科病证及方药、灸法等内容。既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经验,也保存了回回医人的许多治疗方法。对外科阐述尤详,根据病情,将伤损分为十种类型,并详细记述了治疗措施,如对浅而完整的伤口,主张一次缝合,大而深者用充填药棉法; 外伤出血用压迫止血法,如在伤口上方 “紧匝止血带”及丝线、棉线结扎血管等;对颅脑外伤并发感染者,用钻骨排脓的方法; 并对全身各部位的骨折与骨关节脱位,详述其辨证与治疗,尤以肩关节脱位与压缩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对后世伤科手法的改进与提高有一定影响。其论病机理理论,渊源于阿拉伯医学体系。所用病名、症状名、药名,除直接译成汉文外,间有以汉字音译者。对研究回回医药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明抄本。

回回药方

书名。36卷。撰者、译者均不详。约为14世纪著作。本书原系将阿拉伯文医学著作译成汉文者,现存明抄本,仅有目录下、卷12、30及34四卷。残本包括内科、外科、骨科的疾病及药物处方、灸法等内容。书中所用病名、症状名及药名除直接译成汉文外,杂以汉字音译,其病理理论渊源于阿拉伯医学体系。

回回药方

记录回回医药方剂 的著作。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据说为明代抄本,若从元代置广惠司和回回药物院,掌回回药事推之,可能是元代回回医学家的遗著。原书三十六卷,今北京图书馆存目录卷下、卷十二、三十和三十四残木四册。药物名称多为阿拉伯语音译,时注波斯文。内容包括内科、妇科、儿科、正骨、针灸及药物学和制剂学等。

回回药方

回回药方

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医学巨著。元末译成汉文,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残存明初木刻本4册。可能根据元秘书监藏《忒毕医经十三部》编译而成。忒毕 (tibb)是阿拉伯语“医典”。第一册是目录卷之下,包括卷19—36目录,计58页。第二册是卷之12,计目录4页,正文63页,为中风门。第三册是卷之30,计目录3页,正文63页,为杂证门之下。第四册是卷之34,计目录3页,正文49页,为金疮门、折伤门、针灸门、汤火门、棒疮门、治人齿所伤门。该书内容涉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正骨、针灸和药剂等各分科,为一部门类俱全、搜罗宏富的医学百科全书。

☚ 忒毕医经   饮膳正要 ☛
回回药方

回回药方

中国古代回族医药方剂著作。其著者及成书年代历有多说:❶是阿拉伯医学著作的汉译本。
❷是元代“回回药物院”的回医所著;约成书于明洪武至永乐元年(1368—1403);或约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593—1616)间。从元代置广惠司和回回药物院,掌回回药事,以及最新资料推论,可能为明洪武初年(1368—)居住或生长在北京的一位穆斯林医生所著。原书为36卷。现北京图书馆仅存目录卷四、卷十二、卷三十和卷三十四残本4册。其内容包括内科、妇科、儿科、正骨、针炙及药物学和制剂学等。药物名称多为阿拉伯语音译,时注波斯文。此书是一部融汇阿拉伯医学和中国医学的临床学专著,是回族医学家对祖国医学的重大贡献。此书1990年由专家校注后正式出版。

☚ 回回原来   经堂教育 ☛

回回药方

书名。为记录回回医药方剂的著作。著者不详。成书于元末。原书36卷,大部分已佚,明初有刻本,今存明抄本。有人认为该书内容有以阿拉伯医学与中国医学相结合之处,以为元代回回医学家的遗著,一说是一部阿拉伯文的译著。本书将各大类病症分为“门”,下分“类”。内容包括内科、妇科、儿科、正骨、针炙及药物学和制剂学等。药方中所列药物在千种以上。药名或人名,多为阿拉伯文音译,或音意相结合。北京图书馆有藏残本,只目录卷下、卷12、30、34共4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