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回中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回中道

中国两汉时期沟通今陕西、甘肃、宁夏的古道。自虢(今陕西千阳县)至高平(今宁夏固原),长300里(合今125km)。自长安至高平,长800里(约合334km)。汉时是沟通今陕西、甘肃、宁夏的重要道路。《史记·匈奴列传》说,萧关、雍县间有回中宫。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匈奴入兵烧毁。回中宫在该路当中,故称回中道。汉武帝多次经回中道巡幸西北。《汉书·武帝纪》载: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冬十月,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冬十月,元封四年(公元前107),汉武帝巡幸雍。通回中道,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今河北涞水),自代(今河北蔚县)而还。在汉代繁荣经济、文化交流和军事征战中,曾显示了重要作用。

回中道

古道路名。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秦宫名,故址在今陇县西北。“回中”地址,说法不一),故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西汉时,由长安去西域,多经回中道出萧关。汉武帝“西逾陇,登空同,临祖厉河而还”,就是走的这条路线。

回中道

回中道

古道路名。因经过回中宫(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故名。回中道南起汗水(属渭水水系)河谷,北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交通要道。西汉的边患主要是来自北方的匈奴。他们进攻关中的路线,主要是经过上郡或萧关。自秦修通“直道”后,匈奴攻雍县多绕行萧关道。为加强对关中西北的防御,汉武帝亲自到北地郡一带巡视。《汉书·武帝记》载:“元丰四年(前107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路,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史记》卷二八《封禅书》记载: “上 (汉武帝)郊雍,通回中道,巡之”。颜师古对《汉书·武帝记》作注:“盖自回中通道以出萧关”。对照《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可看出当时匈奴军队的进军路线即汉武帝所通的“回中道”。《匈奴列传》说:“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兵入朝那 (今宁夏固原东南)、萧关,杀北地都尉印。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后汉书·郡国志·右扶风汧县》条本注说: “有回成,名回中。”刘昭对此又加注说: “来歙开道处”,即东汉光武帝时来歙与征虏将军祭关袭略阳(今甘肃庄浪县)所开的军事通道。据《后汉书·耒歙传》记述: “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迳至略阳。”可以看出,自回中越过陇山,北可通萧关,西南可通略阳而达天水。回中、番须均在陇山东口,尚未逾陇山。西汉时期,由长安去西域,多从“回中道”出萧关西行。

☚ 石门道   清溪道 ☛
回中道

回中道

古道路名。南起陕西宝鸡市境内的千水河谷, 北出宁夏固原境内的肖关, 因途中有秦代的回中宫而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出巡陇西、北地曾经此路。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出肖关沿回中道烧回中宫, 到雍县 (今凤翔县南), 侦逻兵曾到甘泉宫 (今淳化县北)。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武帝自雍县经回中道北出肖关。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来歙率二千余人伐山开道,攻取隗嚣割据下的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 北栈道   陈仓道 ☛
回中道

回中道

关中平原通向陇东高原的交通要道。北出萧关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因途经 “回中宫” (在陕西陇县西北, 一说汉 “回中宫” 在今泾川)而得名,又有 “萧关道”之称。这条古道起自长安(西安)经咸阳、宝鸡、千阳、陇县、固原、靖远、景泰至武威。古道在六盘山以南路段形成于商周;以西形成于两汉。是历代中原王朝用兵北方的军事通道,也是两汉与北方少数民族贸易的商业通道。秦始皇和汉武帝西巡均经此道, 并修有行宫。

☚ 公路   秦直道 ☛

回中道

汉代西北边境的重要道路。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87),行幸雍,祠五畤,遂建此道。其自汧(今陕西陇县南)起,伐山开道,以通萧关(今宁夏固原),因途经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而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两汉之交,光武帝用兵陇上,来歙又开辟了从番须、回中直抵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的回中道支道,便利了凉州地区的交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