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气五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中医学关于药物性能的理论之一。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的概括,将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作用归于寒性或凉性,凉次于寒,如黄芩,板兰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其性属寒;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作用归于热性或温性,温次于热,如附子、川椒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其性属热。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中医治疗用药的重要法则。若寒热夹杂的病证,则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热性和寒性药,加以配伍调剂。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它是根据口尝体验和药物发挥的作用两方面综合判断的结果。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和润养作用,如麻黄、薄荷能宣散表邪,木香行气、红花活血能运行气血,菟丝子敷畅肾精而润,都具有辛味。甘味,具有补益、缓急和调和中焦作用,如党参、龙眼肉能滋补脏腑气血,饴糖、甘草能缓和拘急疼痛、调和中焦的药性作用,都具有甘味。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山萸肉能涩精敛汗,五倍子能敛肠止泻,都具有酸味。苦味,具有泄和燥的作用,如大黄通泄大便、杏仁降泄肺气上逆、栀子清泄心经热盛,是泄的作用;苍术苦温燥寒湿,黄莲苦寒燥温热,都具有苦味。咸味,具有软坚散结作用,如瓦楞子散结治瘰疠、痰核,芒硝软坚通便泻热结便干而秘,都具有咸味。此外还有淡味,主要渗湿利尿,如猪苓、茯苓;涩味,固涩精血津液,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滑泻等,但习惯上仍称作五味。在四气五味中,味可以相兼,吴萸辛苦,同时有散寒邪,降泄逆气作用;而每种药物都有性和味,性同味异、味同性异,其作用均不同,如黄连苦寒清热解毒燥湿,石膏辛寒清泄气热止渴;小茴香辛温散寒止痛,沙苑子甘温补益肝肾。因此,应综合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属性,准确掌握和使用之。

☚ 药物疗法   升降浮沉 ☛

四气五味four characters and five tastes of drugs

简称性味。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四气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五味就是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疗效而确定的。凡能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具有寒凉性质;能治寒性病症的药物具有温热性质。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平和,但也有微寒或微温的偏性。药物味道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辛味能发散、行气、行血;酸味能收敛和固涩;甘味能缓和滋补;苦味能泻火和燥湿;咸味能泻下和软坚;此外还有药味平淡的药能渗湿利尿。药味与所含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酸味药多含有机酸;甘味药多含糖类,苦味药多含生物碱、苷类或苦味质。

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以寒凉药治热证,用温热药治寒证,还有平性,性质较平和。五味指药味的辛、酸、甘、苦、咸,辛能散能行,酸能收涩,甘能补能缓,苦能泄能燥,咸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多含挥发油,酸味多含有机酸,甘味多含糖类,味苦的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故又称四性;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二者相合,简称“气味”或“性味”。它是中药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中的寒凉和温热,又是两类不同的药性,从阴阳属性上来区分,前者属阴,后者属阳。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凡是寒性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热毒的功能,适用于热性病证; 温性热性的药物,具有温中、祛寒、助阳的功能,适用于寒性病证。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些治病用药的基本原则,正是根据药物四气的作用而概括起来的。若不辨药之寒热温凉,不加选择地用药,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疗效,甚至会加重病情,产生不良后果。四气之外,还有一种寒、热、温、凉不甚显著的药性,称之为“平”。平性药,既适用于寒证,也适用于热证。因其药性平和,虽有一些偏凉或偏温的差异,但是作用和缓,故一般仍称为“四气”。
药物的味,除辛、甘、酸、苦、咸五味以外,也尚有“淡”味、“涩”味两种。王好古说:“淡附于甘”。徐洄溪说:“涩则酸之变味,涩味收涩,亦与酸同”。故习惯上仍称为五味。
五味的作用,也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早在《内经》中就有“辛散”,“甘缓”,“苦坚”,“酸收”,“咸软”及“淡味渗泄”等记载,结合后世诸家之说,归纳起来,其主要作用是: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或行气作用。多用于外感表证或气血阻滞之证。如紫苏、薄荷,能发汗解表;木香能行气; 川芎能行血。
甘: 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滋补、缓急、调和的作用。多用于虚证和挛急性疼痛,以及用来调和药性或调和脾胃。如党参、黄芪能补气; 熟地能滋阴补血; 甘草能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此外,甘味还有润燥的作用,如甘草、蜂蜜、饴糖,能润肺止咳,蜂蜜又能润肠通便。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虚汗、虚喘、久泻、久痢、遗精、遗尿、带下等证。如乌梅、五味子能收敛止汗,敛肺平喘,涩肠止泻; 金樱子能涩精止遗等。
苦: 能燥、能泄。燥即燥湿的作用,如苦温的厚朴能燥湿除满; 苦寒的黄连能燥湿清热。泄则有降泄、通泄、清泄之分。如杏仁能降泄肺气以平喘; 大黄能通泄肠府以通便;栀子能清泄心火以除烦。
咸: 能软坚,能下。即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多用于痰核和便秘等证。如昆布、海藻、牡蛎等能软坚散结,治痰核瘰疬; 芒硝能软坚泻下,治燥结便秘等。
淡: 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等证。如猪苓、茯苓等,都能利水渗湿。
涩: 作用与“酸”同,如龙骨、牡蛎能敛汗涩精; 赤石脂能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等。
药物的五味,一般可从味觉辨别出来。但也有些药的味,与口尝之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中药的药味,主要是五味性能和药物实际效用互相结合的理论概括,因而它与药材学上用味觉器官所鉴别出来的药味有异有同。如甘草之味甘,牡蛎之味咸,在药性理论和药材鉴别上,其药味都是一致的。升麻、藿香,在药性理论上的味,前者是辛微甘,后者是辛; 而药材口尝鉴别的味,前者是微苦涩,后者是微苦,则各不相同。
掌握五味的特性,对指导用药有重要意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六者(指辛、甘、酸、苦、咸、淡)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这说明利用五味的各自作用,也可以调整机体的不平衡,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中药的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每一药物,都有气和味,如麻黄辛温,黄连苦寒。各药之间又有气同而味异,味同而气异,以及一药兼有数味等情况,因此其功能亦有所不同。如黄连与生地,同为寒性药,具有清热的共性,但黄连味苦,能燥湿;而生地之味以甘为主,能养阴生津,所以黄连适用于湿热证,而生地适用于热病伤津,热入营血及阴虚之证。又如紫苏与薄荷同为辛味药,具有发汗解表的共性,但紫苏性温,具有发散风寒作用,适用于风寒表证; 薄荷性凉,具发散风热作用,适用于风热表证。又如麻黄与桂枝都是辛温药,但麻黄兼苦味,而有泄邪、宣肺、平喘作用,发汗力强;桂枝兼甘味,所以性缓,发汗力弱,而有助阳作用。此外,同一药性或同一药味,在程度上又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如寒性尚有微寒、大寒之分,苦味亦有微苦、大苦之别,这些差异,对临床掌握用药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性味强烈的药物,其作用特性虽较显著,但其副作用亦较大,如大辛大热之品有耗气、伤津、动血、助火之弊,大苦大寒之品有苦燥伤津、苦寒败胃之弊等。

☚ 中药学   归经 ☛

四气五味sì qì wǔ wèi

four propertiesand five tast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