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川竹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曲艺曲种。由道情发展而成。相传自河南传入,清初已有道士在四川城乡和水陆码头流动演唱“渔鼓筒”,内容多为劝世说教。后进入烟茶酒馆坐堂说唱“列国”、“三国”故事,称为“道情”。约于清末民初,因其主要乐器中有一击节的竹筒,故改名“竹琴”。民国初年曾在四川梁山举行竹琴大会,对艺人进行评选,从而扩大了影响,在重庆、成都等地广泛流行。四川竹琴大多为一人坐唱。有说有唱,以渔鼓、简板伴奏。说唱时,叙事体和代言体交织,代言部分按生、旦、净、末、丑区分脚色。也有五人分脚色行当说唱的,除一人击渔鼓、简板外,另四人分操梆子、碰铃、檀板等。主要唱腔有一字板、二流板、三板、占占板等。书目有大书和小段之分。传统书目大书有《三国志》、《列国志》、《琵琶记》、《珍珠塔》等,小段有《王祥卧冰》、《处道还姬》、《大审苏三》、《花子骂相》等。

☚ 湖南渔鼓   牌子曲 ☛

四川竹琴

四川地方曲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 “道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 “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 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简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简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代表艺人贾树三。传统曲目近300余支,以三国故事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竹琴的传统唱本、唱腔、演技、伴奏进行整理加工,编写并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成都市曲艺团杨庆文演唱的 《赶猪的人》、万县市曲艺团华国秀演唱的《华子良传奇》。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原名道情,民间又称为“尺嗙”,清末民初始今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演唱形式为一人手持渔鼓、简板坐唱,后也有人用小乐队伴奏。四川竹琴分中和调和扬琴调。中和调流行于川东、川南地区,唱腔由玄门腔、老南音调、南音调发展而成,清末民初,赵高峰、杜成辉、孙成德、梁佩然四位艺人及玩友极负盛名,其后的吴玉堂也名噪一时,被称为“竹琴大王”,成为中和调的代表人物。扬琴调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流行于川西及川北部分地区。其唱腔来源于扬琴的大调,创始人贾树三。四川竹琴的唱腔由主体唱腔,辅助唱腔〔阴调〕(中和调用)、〔垛子〕(扬琴调用)和专用唱腔〔春色娇〕组成。中和调基本唱腔有甜皮与苦皮,不分男女腔;扬琴调分男、女腔和甜皮、苦皮。竹琴的演唱以代言为主,因此演唱者要以不同的嗓音来区分角色,男性艺人用真假声相结合来表现旦角的念、唱,女性艺人表现生角时则须降低嗓音,演唱别具一格。传统曲目近300个,长篇以《三国》为主,中短篇有《铡美案》、《白蛇传》、《琵琶记》、《花木兰等》。


四川竹琴演唱形式(杨庆文演唱)

☚ 四川扬琴   四川荷叶 ☛
000015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