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声等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声等子

四声等子

现存论述等韵的早期著作。一卷。作者不详。分字音为十六摄。等韵是按主元的洪细,前颚介音的有无,把韵母分等,所以叫做“等韵”。它是我国古代研究汉语的发音原理和方法以及音韵结构的专门学问。

☚ 四声类谱   切韵 ☛

《四声等子》

等韵学著作。撰者不详,撰写时代约在宋末之前。该书基本上反映的是《广韵》、 《集韵》类韵书的音韵系统。此书首先用“摄”的术语来统率各个韵部,将《广韵》系统的韵部归为十六摄。全书共分为二十图,《韵镜》、《七音略》等前期韵图分列数图的字,该书常并为一图。该书的另一特点是入声韵兼配阴声韵和阳声韵。这些作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音的变化。该书对后世影响较大。

四声等子

四声等子

音韵学书名。不著撰人名字。钱勇《读书敏求记》以为即元刘鉴所作的《切韵指南》,但两书词义显晦,迥然不同,十六摄的排列和归并也有差别。熊泽民《切韵指南序》说:“古有《四声等子》,为流传之正宗。”可能此书是南宋以前的著作,为《切韵指南》的蓝本。它的体例是:全书共分二十图。按十六摄分析:江附于宕(按声母不同分别列在开口图和合口图里),梗附于曾,假附于果,止、蟹、臻、山、果、宕、曾七摄各分开合两图,通、效、遇、流、咸、深六摄各一图。各摄排列次序是:通、效、宕(江)、遇、流、蟹、止、臻、山、果(假)、曾(梗)、咸、深。每图分二十三行统括三十六字母,字母的排列次序是牙、舌、唇、齿、喉、半舌、半齿。声调和等的安排是先列四等,每等之内又分平上去入四种韵类。重韵大部分合并,三四等韵全部合并。入声兼承阳声韵和阴声韵,表明这时期的入声韵尾已发生变化,〔k〕、〔t〕韵尾已逐渐合并。
《四声等子》现有文津阁本、粤雅堂丛书本、咫进斋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

☚ 七音略   切韵指掌图 ☛

四声等子

等韵学书。作者不详。大概是南宋以前的著作,是刘鉴《切韵指南》的蓝本。全书共十六摄二十图,最早出现了十六摄的名称。每一图纵列三十六字母,横分四层来表示四等,每层又横分四行以表四声。以入声兼承阴阳声。《四声等子》比《韵镜》少了二十三个图,这是韵部归并的结果。它采用了《韵镜》开合的名称和《七音略》重轻的名称。重轻又有多少之分,说明了一个摄内的字已不能完全用“开”、“合”来作简单的概括。以入声兼承阴阳声,说明当时入声已经逐渐消失,与《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很近似。此外,《四声等子》的门法有九类之多,说明这些韵图与实际语音已存在不少矛盾。

四声等子

四声等子

等韵图。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清。据推测盖出于宋辽释人之手。此书为迄今所见首次明确标出韵摄之韵图。将《广韵》系统二百零六韵归为十六摄,依次为:通摄、效摄、宕摄、江摄、遇摄、流摄、蟹摄、止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曾摄、梗摄、咸摄、深摄。或一摄一图,或一摄分列开合两图,全书共二十图。每摄标目下分注内、外转,重、轻及开、合。此书虽采用《广韵》之韵目,但归并之处甚多,如东、冬、钟三韵,《韵镜》分列东、冬钟各一图,而《等子》则合成一图,注明“东冬钟助”;又如第十三图山摄下注明“删并山”,“先并入仙韵”,“删并山、仙元相助”等。此种作法,反映了实际语音之变化。声母排列方面,此书将三十六字母分作二十三行,有些声母重列于一行之内,如知彻澄娘分列于端透定泥之下,非敷奉微分列于邦滂并明之下,照穿床审禅分列于精清从心邪之下。喉音各母之次序为影晓匣喻。按牙舌唇齿喉次序排列,但不标七音之名。韵图格式,第一横行列声母,下分四大格,自上而下为一二三四等,每格之中再以平上去入之序从上而下排列。这与《韵镜》有所不同。韵图亦有一图而兼容两摄者,如江摄附于宕摄开口呼图下,假摄附于果摄,梗摄附于曾摄开合二图下,深摄附于咸摄等。这反映这些摄的读音当时已无区别。此书对入声字之处理,一反《切韵》系统韵书、韵图以入配阳之旧例,而是将入声兼配阴阳,如屋、沃、烛三部入声韵,同时与通、遇、流三摄相配,觉、药、铎三部入声同时与效、宕、江三摄相配。这表明,当时入声韵尾可能已有某些变化。
此书对后世影响较大,或据以制作新韵图,或依其体制阐明等韵学理。明袁子让曾推许云,“夫《四声等子》,分母辨等,字学之神圣也”。
现存有文津阁本,《粤雅堂丛书》本,姚氏《咫进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

☚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古今韵会举要 ☛
四声等子

四声等子

作者不详,估计为南宋以前的著作,刘鉴《切韵指南》的蓝本。分16摄20图,为“韵摄”立名之始。每图纵列三十六字母,横分4层表示四等,每层4行表四声。

☚ 群经音辨   七音略 ☛

四声等子

一卷。作者和成书年代尚无确考。元熊泽民《切韵指南序》云:“古有《四声等子》,为流传之正宗。”熊序写于至元丙子 (1336年),既然是“古有”,则《四声等子》可能产生于元代以前;《四声等子序》有“近以《龙龛手鉴》重校”的话,证明《四声等子》成于《龙龛手鉴》之后,《龙龛手鉴》作于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由此推测,《四声等子》可能是南宋或南北宋之间的产物。而从它的内容来分析(如麻韵的三等字还没有变为后代的[ie],即没有分出《中原音韵》的车遮韵;支思韵也没有出现;齐微韵还没有单独分出等),它的撰作应在南宋时期(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四声等子》在图式上沿袭了《韵镜》和《七音略》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却有很大变化,有脱离《切韵》系韵书的倾向,对语音变化有较充分的反映。在声母方面,它与《韵镜》、《七音略》相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二十三行,“帮”与“非”,“端”与“知”,“精”与“照”仍各并列为一行。但它没有采用《七音略》宫商等发音部位的名目;字母顺序与《七音略》也不完全相同,《七音略》的顺序是唇、舌、牙、齿、喉,《四声等子》的顺序是牙、舌、唇、齿、喉; 《韵镜》喉音各母的顺序是影、晓、匣、喻,《四声等子》则是晓、匣、影、喻。《四声等子》的韵母系统与《韵镜》、《七音略》有重大差别。它对《切韵》的韵类进行较大合并,只列二十图。此书还将韵部归纳为十六摄,并标出十六摄的名称,即“通”、“止”、“遇”、“果”、“宕”、“曾”、“流”、“深”(内转)、“江”、“蟹”、“臻”、“山”、“效”、“假”、“梗”、“咸”(外转)。“所谓 ‘摄’者,盖即聚集尾音相同,元音相近之各韵为一类也。”(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摄”与图并不完全相合,有的一摄就是一图;有的一摄包括开合两图;有的一图包括两摄,某些摄的字附在其他摄所处的图内,情况是 “江” 附于 “宕”、“梗”附于“曾”、“假”附于“果”,并于一图的两摄,读音比较接近,或可能已混同。《等子》韵图与韵摄的差异,说明“摄”的划分已与实际语音不合,所以才通过韵图进行调整。并两摄于一图与宋代实际语音是符合的,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说宋代汴洛文人的诗词用韵,宕摄与江摄通用;曾摄两韵已转入梗摄;两摄已通用不分;果假两摄已不分。《等子》的入声韵既承阳声韵,又承阴声韵,这是《七音略》“铎”“药”兼承阴阳的扩大和发展,说明当时入声韵尾已发生变化,可能已由收[-p]、[-t]、[-k]三种韵尾,变为[-k]、[-?]两种韵尾。在韵图的编制方式上,与早期韵图也有不同,《韵镜》、《七音略》都是先分声调,在声调之内再分四等;而《四声等子》及《切韵指南》则先分四等,然后再在等内分四声。《四声等子》对后代韵图有很大影响,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明袁子让说:“《四声等子》分母辨等,字学之神圣也。”元熊泽民说它“为流传之正宗”。是书有元刊本、明万历五年 (1577年)崇德圆通庵僧如彩单刊本,另有文津阁本、《粤雅堂丛书》本、《咫进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一般认为 《咫进斋丛书》本较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