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二)展望/第七节 气象事业/一、发展历程/(一)恢复与创建阶段/(二)大力发展和调整巩固阶段/(三)严重干扰和破坏阶段/(四)改革开放和振兴阶段/二、为农业服务/(一)灾害性天气预报/(二)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三)人工降雨/(四)农业气象实用技术应用/三、现代化建设/(一)气象综合探测系统/(二)气象信息网络系统/(三)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四)气象系统服务手段/四、评价与展望/第八节 农用生产资料 ☚ (二)耕地用电量 (一)评价 ☛
四、评价与展望 四、评价与展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又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气象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中,必须面向农业、面向农村,必须以农业服务为重点,把为农业服务放在首位。 随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 形式不断更新, 效益日益明显。 ❶为农业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服务,做到早知道、早防御,避免或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同时, 随着农业的发展,气象灾害越容易造成大的损失, 更要加强防灾抗灾措施, 气象工作就越显得重要; ❷为农业趋利避害服务,当好发展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得力参谋。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 气象科技新产品应运而生, 如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等应用, 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手段; ❸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气象科技产品通过农村气象服务网送到农村, 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不同需要,做到深、广、细、活,使气象产品和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1995年, 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建设农业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 对农业的防灾减灾以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气象部门是高科技部门,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是搞好防灾减灾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也是提高气象预报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是福建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把该工程列入农业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建设。福建省气象部门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 “气象工作要始终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的指示,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 在“九五”期间, 将全面完成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的建设目标, 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警报能力, 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服务。 ☚ (四)气象系统服务手段 第八节 农用生产资料 ☛
四、评价与展望 四、评价与展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在品种、质量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如农业用肥对含氮高的尿素需求较大,同时对磷肥、钾肥、复合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全省化肥总产量中尿素产量仅占12%左右,磷肥总产量占全省化肥总产量的19.1%;钾肥、复合肥生产量更少,基本上依赖进口和省外调入。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生产的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支农工业的管理机构,促进支农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支农企业也要树立为农、便农的思想,积极促进生产与科研相结合,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开发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化肥工业要重点发展各种高浓度化肥、复合肥、微量元素肥和专用化肥,提高高浓度化肥、复合肥占化肥生产的比重。继续抓好合成氨改产尿素和碳铵改产尿素以及磷肥厂小磷铵扩建续建,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对小化肥企业的改造。农药工业重点发展低毒、安全、短残留期的杀虫剂和复配农药以及各种新产品。 ☚ (二)农膜生产 第九节 农村交通与邮电通讯 ☛
(一)评价/(二)发展目标/(三)潜力优势/第五节 水产业/一、发展历程/(一)恢复发展阶段/(二)徘徊停滞阶段/(三)改革发展阶段/二、生产水平/(一)海洋捕捞业/(二)海水养殖业/(三)淡水捕捞业/(四)淡水养殖业/(五)水产品保鲜加工 ☚ (六)城市畜禽生产基地建设 (一)评价 ☛
四、评价与展望 四、评价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90年代以后,在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全国开发‘海上田园’,加快发展水产事业”等重大战略决策的推动下,福建省水产业取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点产业。 (1)产业基础好。全省水产生产、科研、加工、销售网络等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养殖、捕捞、加工相配套的产业体系。1995年,从事水产生产的纯劳力达42.8万人, 兼业劳力41.9万人; 拥有机动渔船达54795艘,总马力1511万千瓦。拥有省、市6个水产研究所和84个县级以上水产技术推广站,1所高等院校、2所中专学校、37所水产职业中学班、水产专业技术人员4000多人, 与水产相关的海洋学科技人员共有1000多人,其中有500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占全国同类人才的1/3;水产加工业无论是总体能力,还是加工深度,均居全国前列。至1995年底,全省已有水产品加工厂、冷冻厂、水产饲料厂729家,年加工水产品57.7万吨,年生产饲料4万多吨;全省拥有5个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4万吨,年交易额达3亿多元。 (2)发展速度快。199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257.2万吨。“八五”期间,水产品总产量净增138.61万吨,年均增长27.7万吨,年递增16.7%,是前10年(1981—1990年)净增量71.1万吨的1.95倍,大大超过前10年年均增长7.15万吨、年递增9.7%的速度。其中,海水产品产量达200万吨,居全国第3位。海鳗、鲐鲹鱼、牡蛎、花蛤、紫菜、烤鳗等品种都居全国第1位。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79.5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公斤的近3倍,已多年雄居全国之首。1995年,全省水产业总产值为161.8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渔业产值111.01亿元。水产业增加值已占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的6.77%, 占农业产值的26.55%。全省已有3个沿海地市 (福州、莆田、厦门),8个县市(福州郊区、连江、福清、平潭、莆田、石狮、惠安、霞浦)的水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比重超过50%。 (3)产业关联度强。水产业关联度和协作性强,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性, 它的发展可以带动起一批相关产业。例如,一项养鳗业,就带动了饲料工业、烤鳗加工业、高级营养饮料业、制药业、建筑业等若干配套产业。现在,全省有大型的鳗鱼饲料加工厂12座,烤鳗加工企业20家,为养鳗业服务的网络给我省农村提供了5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当今水产业已转向多行业渗透,交叉发展,已成为从海洋捕捞、养殖、加工,向食品加工、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海洋药物等多行业延伸、扩展的重要产业。 (4)经济效益较佳。近年来,在市场导向和效益驱动下,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特别是名特优品种养殖已成为各地发展的热点和重点。1995年,全省水产品名特优养殖品种的产值达80多亿元;全省渔区人均收入近3189元, 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目前,沿海各地300多万人靠开发“海上田园”脱贫致富奔小康。 (5)产业外向度较高。1995年,全省渔业出口创汇达6.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创汇额的6.3%。全省共兴办水产“三资”企业431家,总投资3.17亿美元。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捕鱼发展到渔工贸综合经营, 从涉足个别海域拓展到世界三大洋的8个国家和地区, 已建立一支初具规模的远洋渔业队伍和生产管理体系,具有捕捞、运输、销售、冷藏和渔需特资供应能力,形成了海陆结合,拖、围、钓业生产,运输、加工、贸易一体化的格局,是开发海洋资源,参与世界渔业资源竞争的一支新生力量。 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发展水产业在福建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岸线曲折漫长, 总长达3300公里,居全国第2位。渔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大于陆域面积,福建的国土结构是“六水三山一分田”。沿海岛屿、港湾多,有大小港湾、海湾125个,岛屿1546个;浅海、滩涂辽阔,全省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有41.26万公顷,内陆淡水可养殖面积达7.8万公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肥沃,水产养殖具有品种多,生长周期短、品质优等特点,发展水产业潜力很大。开放以来,福建省水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占渔场总面积近1/2的外海渔场,捕捞量仅占海洋捕捞总量的1/4; 在可利用的6万多公顷的浅海中,养殖面积才4万公顷,18个天然港湾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内陆大中型水面的利用率较低;许多养殖新品种、加工新品种尚未破题,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有的还未形成生产规模,一部分单位产量依然偏低,仍有潜力可挖; 远洋渔业刚刚起步。 根据《九十年代中国食物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 到本世纪末要将水产品在动物蛋白中的比重提高到20%,而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产品仅7公斤,福建省为25公斤 (内陆山区人均消费仅6公斤), 与《纲要》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从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国内水产品需求缺口也很大。因此,发展福建省海洋渔业,无论从资源潜力,还是市场需求, 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根据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与市场需求增长趋势的分析,本世纪末福建省海洋渔业生产力将要进一步发展提高。 计划到本世纪末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365万吨,比1995年257.2万吨增加107.8万吨,年均递增7.2%;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05公斤;全省水产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395亿元,水产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9.5%,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的6.5%提高到8.3%;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0亿美元;渔区人均纯收达到5000元。到201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85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50公斤;水产品产值按90年不变价计算为858亿元,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5%的水平;水产品出口创汇达15亿美元;渔区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 为完成“九五”计划,以促进水产支柱产业的早日形成,水产业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❶建设十大品种名优养殖基地,即对虾、海水网箱、鲍鱼、泥蚶、浅海吊养牡蛎、鳗鲡、中华鳖、中华绒螯蟹、淡水小水体网箱、蛙类养殖等; ❷组建远洋船队。计划新增294—441千瓦功率的远洋渔船300艘(每年60艘),进入南太平洋、南亚、北太平洋海域; ❸创立名牌产品。冷冻食品、虾类食品、渔用饲料、烤鳗要开发出新产品,并使成为全省、全国性名牌; ❹注重科研攻关。要组织科研、教育和生产单位,联合攻克一些重要品种人工育苗、养成技术、病害防治,以及水产品深度加工和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等,开展外海渔场资源调查,力争“九五”期末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 ❺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抓好苗种基地、监测网络、渔港码头、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❻组建20个企业集团,以壮大产业实力。 ☚ (三)渔船检验 第六节 乡镇企业 ☛
四、评价与展望 四、评价与展望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它一开始就力排姓“社”还是姓“资”的非议,冲破计划经济的框框,以面向市场、依托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并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创造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式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显示出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打破了城乡分割的界限,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乡镇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新生长点,它冲破封闭,披荆斩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顽强的探索者与勇敢的开拓者。 经过17年的艰辛创业,福建乡镇企业不仅在振兴农村经济中打了头阵,而且在全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了先导作用,成为福建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有活力的重要支柱。福建乡镇企业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半壁江山”,从“三来一补”到“三资企业”,从“副业型”到“外向型”的历史性跨超越。从1978—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由3.4万家发展到66.74万家;全省乡镇企业就业的员工由87.1万人增加到471.99万人,全省乡镇企业吸纳城乡劳力累计多达300万人。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由9.18亿元增加到2 387.03亿元,增长259倍。1995年,全省农村社会增加值的59%、国内生产总值的33%、工业增加值的59%、财政收入的33%、出口创汇的58%和农民收入的40%都来自乡镇企业。它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农民奔小康的最可靠保证。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实现农村工业化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它走的是农民破产,被迫离开土地,沦为无产者的道路;另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走的是城乡共兴、工农融合的道路。我们既不能走城乡对立、贫富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老路,也不能走旧苏联模式的共同贫困的老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我们找到了适合国情、省情的,城乡共兴、共同富裕繁荣的道路,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成功道路。目前,福建省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产业大军,特别是上千个工业小区和一大批规模大、现代化水平高的骨干企业的兴起,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建了石狮市和晋江、福清、长乐、南安、龙海等县拆县改市;同时,有大批乡发展成建制镇,农村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福建闽东南沿海的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已经涌现发达的城市经济群,聚集了大量企业素质较高的乡镇企业群。至1995年底,全省已有城市24个,其中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型城市有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和三明6个;还有邵武、南安、石狮等20万人口以下的县级小城市15个。同时,全省各地随着乡镇企业工业区的成片开发,涌现了如晋江安海、福州福兴、泉州蟠龙等10多个规模面积达1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开发区和一些农民城,走出一条农村城镇化的成功之路。 目前,福建乡镇企业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加上外部条件不够配套,许多企业仍处于粗放经营为主的初级阶段。在经济体制方面,企业外部宏观的经济环境还没有理顺,城乡分割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育程度比较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一些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对乡镇企业另眼看待,名目繁多的企业负担有增无减。企业内部微观的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有些企业的产权还不够明晰,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经营渠道还不够顺畅,贸工农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格局还没有形成,与国内外市场的连接还不够紧密。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特别在经营管理思想上,仍有不少企业和一些地区存在“五重五轻”的倾向。即:重速度轻效益,重生产轻流通,重经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挖潜。从而导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多,一、三产业少;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多,高档名牌产品少;技术结构上,一般技术多,高新技术少;投资结构上,新建企业多,技术改造项目少;企业规模上,中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少。 展望廿一世纪,世界经贸将继续增长,经济发展的重心将逐步移向亚洲,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将为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福建乡镇企业将和全国乡镇企业一样,形成了一个大联合、大调整、大提高、大发展的态势。当务之急,必须紧紧围绕两个根本转变的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使福建乡镇企业沿着市场化、集团化、高优化、科学化和外向化的方向前进。 ☚ (二)发展特点 第七节 国有农垦企业 ☛ 00008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