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发生巨变1979—1990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2年间,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物质消费支出增长,商品性物质增加,实物消费增多和耐用物品增加以及文化生活支出增多等方面。从发展速度看,前7年恢复发展较快,后5年速度减缓。
1. 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1979—1985年)。
(1) 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很快。1985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6元,比1978年增长1.44倍,其中: “六五”期间增长0.83倍。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物质消费人均248.1元,比1978年增长80.56%。文化生活方面也有所增加。
食品消费。包括主食、副食、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的支出,1985年人均支出177.8元,比1978年增加105.6元,增长1.46倍,7年平均递增13.74%。主食消费在食品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副食和其他食品的比例上升。1985年食品消费中,主食消费由1978年的45元,增加到1980年的50元,1985年又增加到83.9元,7年增长86.44%,主食比重却由1978年的62.38%, 下降到1980年的51.86%,1985年又下降到47.19%; 蔬菜、食油、食肉、禽、蛋等副食品的消费,由1978年的23元,增加到1980年的39.6元,1985年为75.3元,7年增长2.27倍,平均年递增18.46%,其比重1978年为31.9%,1980年为41.1%,1985年上升到42.35%。其他食品如食糖、糖果、糕点、烟、酒等消费比重由1978年的4.89%,1980年的6.15%,1985年上升到8.77%。特别是在外饮食增长幅度最大。
衣着消费。农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对衣着消费也有新的要求。1985年人均在衣着消费方面支出24.4元,比1978年增长1.28倍,7年平均递增12.5%。从80年代开始,农村市场逐渐繁荣,购买成衣增多,不但毛线衣裤、尼龙衫、棉毛衣、卫生衣裤大量增加,就是化纤服装、绸缎服装也成倍增长。过去城镇居民用的床单、床罩也进入农家。
住房消费。住房支出在80年代农村“建房热”的影响下增加也很快。1985年人均住房支出14.4元,比1978年增长2.6倍,7年递增20.08%,其中“六五”期间,年平均递增21.23%。改革开放前,贵州农村建房多是就地取材的一些通风差,采光不好的低矮土墙房或是少数木瓦房屋。进入8元,提高2.1倍。再从住房的价值看,随着旧房的改造和修补,农民住房价值越来越高。1980年平均每间房屋价值仅299.8元,1985年增加到468.6元。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80年的10.9平方米,增加到1985年的15.7平方米。
用品消费。1985年人均在用品方面支出达16.6元,比1978年增加13.3元,增长4倍多,7年平均递增25.96%。过去多数农户只有一些粗制的锅碗瓢盆之类的日用品,在“六五”期间,不但购买文化娱乐用品、书报杂志、沙发、大衣柜、写字台等大型家具, 一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还购买了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
燃料消费。从总体看,贵州燃料是富裕的,虽然变化不大,但是随着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燃料消费也有提高。1985年人均燃料支出14. 9元,比1978年增长41. 9%, 7年平均递增5.13%。
7年间物质消费结构变化状况是,食品占整个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1985年占71. 67%,仍保持1978年71. 7%的水平;衣着消费的比重, 由1978年的10. 63%下降到9. 83%;住房消费比重,由1978年的3.97%上升到5. 8%;用品消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3. 27%上升到6.69%;燃料消费比重, 由1978年的10.43%下降到6. 01%。上述物质消费的发展和结构变化表明,随着多数农民家庭初步解决温饱以后,急需解决用品的添置和更新,以适应生活变化的需要。住房结构的上升, 一是农村住房长期失修,收入增加后,需要尽快改善住房条件; 二是1982—1983年“农村建房热”的影响,新建房户占总户数10%以上,住房质量越来越高。这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欣欣向荣的一个标志。
(2)物质生活消费逐步从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转化。1985年人均购买生活消费品的现金达111. 29元,比1978年增加72. 39元,增长1. 86倍,7年平均递增16. 2%,发展速度高于自产自用的自给性物质4个百分点。在物质生活中商品性和自给性也发生很大变化。1985年,商品性物质由1978年的38. 63%上升到44. 87%,自给性物质由1978年的61. 37%下降到55. 13%。商品性物质上升,自给性物质下降,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食品消费看,1978年商品性食品仅占整个食品消费的22.14%,自给性食品达77. 86%; 1985年商品性食品上升到28. 47%,自给性食品下降到71. 53%。
从衣着消费看,1978年商品性衣着占95.61%,自给性仍占4. 39%, 1985年商品性提高到99. 88%,自给性仅占0. 12%。
从住房消费上看, 1978年住房上自给性物质占90.75%,而商品性建材仅占9.25%。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前,大部分农民建房多是就地取材,自制建筑材料。随着生活改善,住房条件越来越高,1985年商品性建材提高到96.94%,自给性建材仅占3. 06%。
从用品消费上看,1978年用品支出,绝大部分是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商品性物质占82.73%,自给性物质仍占17.27%。进入80年代后,许多粗制的日用品已逐渐由比较精细的日用品所代替,因此1985年商品性物质达99. 64%。
(3)主要物质消费量发生变化。1978年以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反映在消费金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实物量的增长上。从农户生活中的主要吃、穿消费上看,“六五”期间,多数农民不但解决了吃饱,而且吃的也好; 衣着上不仅每年都能添置新衣,也开始讲究穿着款式。
食品消费结构,主食比重下降,副食和其他食品上升是生活明显改善的反映。主食消费是:细粮增加,杂粮减少。1985年人均消费口粮219公斤,比1978年下降1.35%。其中,稻谷、小麦等细粮由1978年的147公斤增加到164公斤,增长11. 56%;包谷、薯类等杂粮由1978年的75公斤减少到55公斤,下降26.67%。口粮消费结购,细粮比重由1978年的66. 28%上升到74. 89%,杂粮由33. 78%下降到25. 11%。食肉消费,1985年人均猪牛羊肉16. 58公斤,比1978年增加10.3公斤,增长1.46倍,其中猪肉占95%以上。食油消费,1985年人均3. 42公斤,比1978年增加2. 16公斤,增长1. 71倍。其中,动物油消费增长2. 45倍,植物油仅增长34.09%,家禽、蛋类、鱼虾等消费也成倍增长。其他食品的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白酒消费在全国名列中上等水平,1985年人均达4. 82公斤,比1978年增长2.92倍。
衣着消费向多样化发展,棉布消费向化纤布转化。1985年农民人均布匹消费4. 34米,比1978年的3. 28米增长32. 32%。其中,化纤布由1980年的0. 26米增加到1. 7米,比重由1980年的6. 82%上升到39. 17%。
呢绒、绸缎和毛线织品成倍增加。1985年百人消费呢绒5. 28米,比1978年0. 33米增长15倍。绸缎消费也由1978年的0. 33米增加到2. 64米,增长7倍。毛线及毛绒织品消费1985年为3公斤,比1978年的0. 5公斤增长5倍。
服装消费多样化。1985年每百人全年消费成衣83件,比1983年44件增长88.64%。成衣消费的增加,标志着农民在服式上逐步改变过去一个色、一个样的服装格式。特别是农村青年男女的服式变化最快,现在已逐步从中低档向中高档方向转化。
皮鞋、胶鞋、球鞋的消费增长很快。1985年每百人消费皮鞋7双,比1978年增长75%;胶、球鞋1985年百人消费65双,比1978年增加1倍多。其他如床罩等也进入农家。
(4)耐用物品拥有量增加。1985年底每百户拥有自行车7. 05辆,比1978年增长1. 22倍。1985年每百户有缝纫机13. 57台,比1978年的5. 45台增长1. 49倍。收音机1985年每百户有16. 03部,比1978年增长5. 62倍。钟表1985年每百人有钟表15. 03只,比1978年增加12. 94只,增长6.83倍,其中,手表1985年每百人达14. 29只,比1978年增加13. 14只,增长11.43倍。黑白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从80年代初开始进入农户。1985年每百户仅有黑白电视机1. 92台,收录机1. 38部。
(5)非物质消费(即文化生活服务)发展速度不如物质消费快。1985年人均用于文化生活服务支出6.54元,比1978年增长84.23%,7年平均递增9.12%,比物质消费发展速度低4.6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农民生活在较长的时间里处于贫困境地,当收入增加,提高生活中,主要是物质消费品的增长,非物质部分尚处于从属地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农民要求尽快提高文化知识,因此在这7年间学杂费和技术培训费增长特别快。1985年人均学费和培训费支出2.82元, 比1983年增长1.17倍。交通、邮电费由1983年的0.88元增加到1.17元,增长32.95%。
2.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1986—1990年)。
(1) “七五”期间农民生活水平又有新的变化。主要特点是: 当多数农民的物质生活实现温饱以后,非物质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物质消费的增长速度,以获得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上的平衡。1990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03.3元,比1985年的254.6元,增长58.41%,5年平均递增9.64%,比改革开放前7年的发展速度减缓3.96个百分点,比“六五”期间减缓3.19个百分点。在生活消费中,用于物质方面人均380元,比1985年增长53.16%,年平均递增8.9%;非物质方面人均23.3元,比1985年增长2.58倍,年平均递增29%。
食品消费,1990年人均达279.5元,比1985年增加101.7元,增长57.2%,年平均递增9.47%,比“六五”期间减缓3.53个百分点。“七五”期间食品消费的情况是,在吃饱的基础上,尽量吃好。因此在这个期间,农民对副食品和其他食品的消费要求快于主食。从1987年起副食支出接近主食水平,1988年以后副食支出超过主食,食品消费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1990年主食消费的比重,由1985年的47.19%下降到42.87%; 副食品的比重,由42.34%上升到45.37%;其他食品如酒、烟、食糖、糖果、糕点等的比重,由1985年的8.77%上升到10.13%。
衣着消费,1990年人均支出30.8元,比1985年增加6.4元,增长26.23%,5年平均递增4.77%,发展速度比“六五”期间减缓6.35个百分点。衣着消费的特点是,布匹消量逐年减少,成衣消费逐年增多,特别是中低档化纤服装、毛线以及毛线织品增长较快。胶鞋、球鞋的消费量比“六五”期间有较大增长,棉毛衫裤、卫生衫裤仅保持“六五”期间水平。
住房消费增长43.75%。随着“土地法”的贯彻实施和“建房热”的“降温”,农民中新建房户比“六五”期间减少近50%,并多是改建和扩建。1990年全年用于住房支出,人均20.7元,比1985年增加6.3元,增长43.75%,5年平均递增7.53%,比“六五”时期减缓13.7个百分点。虽然速度减缓,但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户均15.74平方米增加到17.57平方米,增长11.63%,而且住房质量也有较大提高。1990年户均砖木结构面积达8. 8平方米, 比1985年增长13.19%,钢筋混凝土面积比1985年增加3倍,其比重由1985年的1.56%上升到5.51%。住房质量的提高,每间房屋的价值,1990年达到540元,比1985年增值15.24%。房屋结构已从传统的木结构向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化。
用品消费,1990年人均支出28.8元,比1985年增加12.2元,增长73.41%,5年平均递增11.65%,虽比“六五”期间减缓6.86个百分点,但在吃、穿、住、烧、用5类物质消费中,用品消费发展最快。其中,日常用品比重较大,仍保持适度增长。文化用品和书报杂志,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加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农民对书报杂志的需求有很大增加,因而占有量增长最快,5年平均递增25.65%。随着物质生活的快速增长,文化娱乐用品的消费量也得到较快的发展,5年平均递增15.83%; 医药用品消费,5年平均递增15.75%。
物质消费结构基本保持“六五”期间的水平。1990年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9.31%,与1985年的69.84%持平; 衣着消费占7.64%, 比1985年的9.58%下降1.94个百分点; 住房消费占5.13%,基本保持1985年5.81%的水平; 用品占7.14%,比1985年的6.48%略有上升; 燃料占4.99%,比1985年的5.85%略有下降。
(2) 购买力增强,物质消费的商品率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货币收入增多,农民购买生活消费品的能力增强,是“七五”期间特点之一。1990年全年农民人均购买生活消费品支出的现金达176.2元,比1985年增长58.31%,5年平均递增9.62%,虽比“六五”期间发展速度减缓6.55个百分点,但商品性消费提高。这标志着生活消费的自给性进 一步向商品化转变。1990年农民在物质生活的消费中,商品性物质由1985年的44.87%上升到46.37%,自给性物质由55.13%下降到53.63%。从食品消费看,随着副食品快速增长,商品性比重由1985年的28.47%上升到31.06%,自给性物质由71.53%下降到68.94%; 燃料消费,商品性由1985年的39.65% 上升到47.52%,自给性由60.35%下降到52.48%。衣着和用品消费中,商品性保持99% 以上; 住房消费中,商品性也由1985年的96.94%上升到98.55%。
(3) 主要实物消费状况。“七五”期间的食品消费是在“六五”期间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调整的。在主食方面,口粮消费继续上升。1990年人均口粮消费达231.4公斤,比1985年增长7.12%,其中细粮增长6.65%,细粮比重仍保持3/4。食油消费的特点是植物油增长快于动物油。1990年消费4.39公斤,比1985年增长28.36%,其中植物油增长1. 2倍。其主要原因是油菜籽大幅度增产,国家一时不能全部收购,加之农村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菜油加工方便,因此植物油成倍增长。食肉消费,1990年人均15. 69公斤,下降5. 37%;家禽消费,1990年人均0. 66公斤,比1985年增长28. 57%; 禽蛋消费,1990年人均0. 63公斤,与1985年持平。其他食品的消费,除卷烟比1985年增加28. 57%外,白酒、糖果、糕点、食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衣着消费,1990年人均消费布匹2. 06米(化纤1. 38米,占67%),比1985年下降52. 53%。1990年人均购买化纤服装0. 63件,比1985年增长5%;胶鞋、球鞋消费量增大,1990年人均购买0. 91双,比1985年增长40%。从“七五”期间衣着消费中几种主要实物消费量看,化纤服装、胶鞋、球鞋消费量持续增长,毛线及毛线织品现在消量较低,每百人仅5公斤,将要持续增长外,其他如棉毛衫裤、卫生衫裤仅能保持“六五”消费水平。皮鞋、呢绒、绸缎价格昂贵,现只有少数农户购买。
(4)耐用物品增多。自行车1990年末每百户有17. 62辆,比1985年增长1. 5倍;缝纫机每百户有21.04台,增长55.26%;收音机每百户9.28部,下降42. 11%;钟表每百户136. 77只,增长58. 81%,其中,手表127. 44只,增长55. 74%;黑白电视机1990年每百户拥有12. 38台,比1985年增长5. 45倍;彩电、冰箱、摩托车,“七五”期间开始进入农家。这些现代家电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农民才有力够买。因此在1990年末每百户仅有彩电0.22台,电冰箱0.05台,摩托车0. 05部;收录机1990年每百户7. 04台,增长4. 1倍。洗衣机和电风扇, 1990年每百户各有1. 52台,均是成倍增长;大型家俱1990年每百户有158. 92件,比1985年增长51. 04%。其中沙发8. 7件,增长1. 15倍;写字台28. 13个,增长92. 67%;大衣柜47.8个,增长45. 91%。
(5)非物质消费增长快于物质消费增长。1990年人均文化生活支出23. 3元,比1985年增长2. 58倍,年平均递增29.09%,比“六五”期间速度快24. 12个百分点。其中,用于学费、培训费、文娱费等文化生活支出人均10. 15元,比1985年增长1.99倍,5年平均递增24.52%。用于交通、邮电、医疗等方面的生活服务支出,人均13.17元,比1985年增长3. 46倍,5年平均递增34. 88%。文化生活发展变化快于物质生活,充分反映出当农民温饱解决后,文化生活消费水平加快提高的趋势。特别是为了适应当今科技大发展的形势更是如此。各年生活水平见表8-3-4。
表8-3-4 1979—1990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
单位: 元年份 | 生活消 费支出 | 1.生活消 费品支出 | 食品 | 衣着 | 住房 | 燃料 | 用品 | 2. 文 化 生活服务 |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116.2 139.2 162.6 187.0 185.2 208.9 254.6 272.0 304.2 359.7 407.3 403.3 | 112.6 134.1 157.1 182.5 180.8 203.9 248.0 264.1 292.1 344.2 385.8 380.0 | 82.4 96.5 105.2 121.7 126.0 144.0 177.8 190.6 212.9 254.3 280.6 279.5 | 10.7 14.4 18.9 21.5 18.4 19.9 24.4 23.2 23.8 27.9 30.5 30.8 | 4.9 5.5 9.2 14.5 12.8 14.0 14.4 17.4 18.9 19.4 23.4 20.7 | 10.8 10.6 14.3 12.6 11.0 12.8 14.9 15.6 16.3 17.7 22.1 20.1 | 3.8 7.1 9.5 12.2 12.7 13.2 16.6 17.4 20.3 24.8 29.2 28.8 | 3.6 5.1 5.5 4.6 4.6 5.6 6.5 7.8 12.1 15.6 21.5 2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