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客观要求。它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随着福建农村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日趋深入扩大,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闽东南沿海的部分农民, 为了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 为了解决农副产品利益流失和效益低下的问题, 探索出一套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形式。最早是70年代后期,长乐县梅花镇渔民,试图利用梅花村独特的“虾米”这个名优产品,搞产加销一条龙,以提高“虾米”生产的附加值,增加渔民收入。这本是渔民的正当经营要求,但却被戴上“投机倒把”的帽子。80年代,福清市龙田镇东营村农民利用“花蛤”等贝类资源搞产销一条龙,使这个村的鲜活海产品成功地运销往全省各地,直至江西鹰潭、上饶。改革后逐步形成的漳州市“天宝香蕉专业市场”, 拥有7800平方米的门市部、1.7万平方米的交易场所,市场里设有工商、银行、税务、邮电、保险、宾馆、运输车队等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年交易量超过10万吨,占漳州市香蕉产量的45%以上,天宝香蕉销往全国27个省、市。市场开发促进了生产发展,1993年漳州市香蕉产量达25.8万吨, 比天宝香蕉专业市场建立前的1988年增长1.43倍。南平山鹰集团,以南平市饲料工业公司为核心,以所属的粮食复制品厂和6家畜牧场为紧密层企业,联合南平地区14家饲料公司为半紧密层企业,在8个县(市)23个乡镇建立母猪、肉猪、肉鸡、肉鸭、反季节蔬菜、特优稻等生产基地,围绕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产供加销一条龙,贸技工农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联结3000多户农民, 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模式。
几年来, 福建省建立了一大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外地经销窗口, 它们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做到产销直接见面,疏通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有力地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还涌现象泉州马甲农业高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该区是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创办的,以仰恩大学为龙头,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大搞农业高科技引进,形成一个集教育、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仰恩系列工程。区内引进丹麦柏柳鸭,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进行工厂化生产;引进荷兰商品鸭加工生产线,进行屠宰、加工、冷冻一条龙的系列化生产, 并进行羽绒加工和羽绒蛋白提取等深度加工;同时还引进澳大利亚先进设备建立了与畜禽综合开发相配套的配合饲料厂。区内年繁育商品代鸭1500万只,供各地农民家庭饲养,然后集中收购、加工、出口,使20万农民饲养的鸭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外,仰恩工程还有林果种植、水产养殖的高科技、系列化综合开发。该区正在洽谈和计划开发的还有畜禽、果蔬、花卉、水产等一批高科技农业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其中,包括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合作的大型食品出口基地; 与菲律宾维德集团合办的水产、花卉出口基地;与省内合作的优质龙眼生产基地、良种蔬菜基地、苗圃基地以及商贸中心等。
在这些典型的推动下, 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深入开展,全省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有罗源保鲜食品集团公司、福建省花卉盆景公司、沙县鸭业公司、莆田市闽中脱水厂、厦门正大农牧有限公司、连城红心地瓜干集团、龙岩市花生加工集团、长乐东南羽绒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福清市平安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这些龙头企业一般都具有先进的加工设备, 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以及一定的销售网络。在它们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发展了一批“龙”型主导行业,例如古田、罗源县的食用菌产加销一条龙; 同安、莆田县的南菜北运产加销一条龙;龙海市蔬菜保鲜加工销售一条龙;莆田黄石、闽侯桐口的米粉加工销售一条龙; 莆田渠桥的禽苗产运销一条龙;长泰、永春的芦柑产加销一条龙;晋江磁灶的瓷砖产销一条龙; 以及永定烤烟,连城地瓜干,沙县的板鸭,光泽鸡业,安溪铁观音,浦城仙阳茶叶,松溪郑墩蒸清茶叶,龙海九湖花卉,漳浦水产中心,福清鳗鱼,东山芦笋,光泽甲鱼,建宁建莲以及福州农垦工商公司茶叶、牛奶和禽蛋等产加销一条龙。这些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龙型经济, 为福建农业的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高优化、外向化树立了典型,提供了经验,为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闯出一条新路子。
实践证明, 农业产业化是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最佳形式,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最有效办法,也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 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最现实途径。正如《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1日的社论指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