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yēgē又作“噎嗝”。食道瘤。喻麻烦的事儿。〔例〕某处的噎膈,也是他给治好了的,老仙爷这么灵,老仙爷那么灵,说了个津津有味。(额95)∣曹姐,我这些话,都是贵主子让我跟你说的。若有半句瞎话,头上三尺有神仙,让我长噎嗝死。(外278)∣当然“吃瓦片儿”,也得会“吃”。“吃”不好,也有得“噎嗝”的时候。(款161) 噎膈yē gé食道癌。如:“闹~”生食道癌。 噎膈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 ❶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医贯》卷五: “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❷指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医学入门》卷五: “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 ❸亦指反胃。《丹溪心法》卷三: “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本病有虚实之分。《金匮翼》卷三: “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 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酒色过度,肾阴亏损所致者,治宜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麦门冬汤。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根据病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详有关各条。 噎膈 噎膈指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病证。又名噎塞、膈噎。噎,指吞咽时梗噎不顺;膈,指饮食格拒不入,或食入即吐。噎证可单独出现,亦可为膈证之前驱,故往往噎膈并称。多因忧思郁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劳役过度,脏气不和,气血痰瘀填塞胸膈,结于心下,使“食管窄隘”所致。此病为中老年妇女易发病。辨证论治: ❶痰气交阻者,多见于噎膈初期,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及食物,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舌质偏红或红而光,苔薄腻或黄,脉弦细而滑。以启膈散(沙参、茯苓、丹参、川贝、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开郁润燥、化痰畅膈。 ❷津亏热结者,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即吐,夹有粘痰,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脘中灼热欲饮凉水,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便干,舌红而干,脉细数。以五汁安中饮(韭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❸痰瘀内结者,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甚则滴水难进,进食即吐,泛吐粘痰,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形体羸瘦,肌肤甲错,舌质红少津,脉细涩。以通幽汤(生地、熟地、桃仁、红花、当归、炙草)祛痰破结,滋养阴血。 ❹气虚阳微者,多见于噎膈后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㿠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涎沫,面浮足肿,腹胀,舌胖苔白,脉细弱。以补气运脾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砂仁、半夏曲、姜、枣)合右归丸温补脾肾、益气回阳。针灸治疗:以天突、膻中、上脘、内关、足三里为主穴。痰气交阻加丰隆、太冲;津亏血瘀加膈俞、照海;阴竭阳微加神阙、气海、关元;便秘加支沟、照海。针刺补法,,可加灸。调护: ❶病人饮食以易消化的高糖、高蛋白、低脂肪流食或半流食为主。 ❷饮食宜少食多餐为原则。 ❸饮食忌辛辣,以防出血。忌饥饱不均。 ❹对厌食、食后即吐的病人要做好心理护理,在保证精、细、软原则的基础上,尽量照顾患者口味。 ❺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不宜直接告诉病人病情,防止因暗示加重。 ❻鼓励病人每日适当活动,散步,听音乐,作气功。鼓励病人积极进食,以增强体质,配合治疗。 ☚ 肺胀 反胃 ☛ 噎膈病名。见《济生方·卷二》。有多种名称,如隔、鬲、膈中、鬲咽、膈噎、噎塞等。噎,是吞咽时梗噎不顺的感觉; 膈是胸膈阻塞饮食不下。噎可以单独出现,但多为膈的前驱。因此,二者是一个多因素性疾病的合称。思虑伤脾、烟酒过度、气滞热郁、食物粗硬、痰饮血瘀等,都可成为发病因素。 噎膈 噎膈中医病症名,又名“噎塞”、“膈噎”。是指以吞咽发噎,食物不下为主症的疾病。吞咽有梗阻的感觉,称为噎;胸膈阻塞,饮食不下叫做膈。多因长期忧思郁怒,嗜食酒辣油煎硬物,导致气结生痰,痰气交阻于胸膈;或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食道,使胃失和降而成。临床辨证属痰气交阻的,症见吞咽发噎,胸膈隐痛。瘀血内结的,胸膈刺痛,食入即吐,严重者汤水难下。若饮食不下,伴有面色㿠白,泛吐清涎,形寒气短的,则属气虚阳微。治疗宜用解郁化痰、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等法则。西医的胃癌、食道癌、食道狭窄和食道痉挛等病变多见此症。 ☚ 噫气 反胃 ☛ 噎膈病症名。指吞咽障碍的一种病症。吞咽食物时梗噎不顺为噎;膈阻不通,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为膈。噎轻而膈重。噎为膈之始,膈为噎之渐,故并称。噎膈多因忧思郁怒,酒食所伤引起。病位在食道,为胃气所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标常有气郁、痰阻、血瘀;病本为津亏,血耗,阴损及阳。治疗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原则。并应时时顾及胃气。 噎膈 噎膈因忧思郁怒、饮食失调,劳役所伤,脏气失和,气血痰瘀互结,填塞胸膈,结于心下,致使吞咽饮食受阻,食入即吐的病证。《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三阳结,谓之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倏论》提出“五噎”。后世医家将噎与膈合称为噎膈。西医学中的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癌、贲门癌以及食道外机械性压迫致食道狭窄等疾病与此证相似。噎膈证以老年人发病率为最高。临床分四型辨证论治。 痰气交阻吞咽梗噎,胸膈痞满,疼痛,嗳气,呃逆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薄腻,或薄黄。老年人多因情志抑郁,或纵饮酒浆,恣食肥甘,痰气互结,交阻于食道而发,亦可见于脑血管意外所致吞咽不利等病证。治以开郁润燥,化痰畅膈,药用启膈散(《医学心悟》方:沙参15克、茯苓12克、丹参10克、川贝母10克、郁金10克、砂仁壳5克、荷叶蒂6克、杵头糠10克)。若痰多,苔黄腻可加栝蒌20克、胆南星10克、半夏10克;若津伤便秘,可加生地15克、白蜜适量以生津润肠。 津亏热结吞咽时食道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骨后灼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而干,脉弦细而数,老年人多因劳逸失宜,亡血失精,胃阴干枯而发,亦可见于胸腹部接受放疗之后遗症。治以滋阴生津,清热散结,药用五汁安中饮(经验方:韭菜汁,牛乳、生姜汁、梨汁、鲜藕汁适量对服)。若胃火炽盛,饮食格拒不入,可用黄连解毒汤加竹叶6克、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花粉10克。 瘀血内结吞咽时食道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饮食即吐,或吐出赤豆汁样物,或黑便,形体羸瘦,肌肤甲错,大便坚如羊屎,舌质青紫,脉细涩。多因噎证日久,痰瘀内结,阻于食道,致其闭塞窄隘而成膈。治以祛瘀散结,滋阴养血,药用通幽汤(《兰室秘藏》方:生地15克、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升麻3克、甘草10克)加参三七5克、丹参15克、蜣螂10克、五灵脂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 气虚阳微饮食不下,面色㿠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涎沫、面浮肢肿、腹胀,舌淡苔白、脉细或沉细。噎膈日久,阴损及阳寒湿内生而见本证。治以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药用补气运脾汤(《医学统旨》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砂仁5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若腰背寒冷,便溏,可加用附子理中丸。 噎膈有轻重之分,单纯噎证可治愈,亦可发展至膈证。噎膈日久,瘀滞伤络,呕吐黑血为病之危候,应予紧急抢救之;若久病饮食不进致气虚、血亏、阴伤、阳脱,常以全身衰竭而终。预防之法,年老之人应注意劳逸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饮食以清淡为宜,勿过量饮酒,以及改变餐后即卧,进餐吞咽过快的不良饮食习惯。 ☚ 胁痛 头痛 ☛ 噎膈yē gé《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标热散之胃(66)。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 ❶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❷指饮食不得下,大便闭结者。《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 ❸亦指反胃。《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本病有虚实之分。《金匮翼》卷三:“噎嗝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翌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沦,不可不辨也。”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酒色过度,肾阴亏损所致者,治宜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麦门冬汤、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嗝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嗝、内伤噎嗝,根据症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 噎膈yēgé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鬲咽。又名噎塞、膈噎。 ❶饥欲得食, 但噎塞于咽与胸膈之间,或未曾入胃即吐出者。 ❷饮食不得下, 大便闭结者。见《医学入门》卷五。 ❸反胃。见《丹溪心法》卷三。治有虚实之分。因忧思气结生痰, 痰气交阻胸膈者, 宜解郁化痰,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 《医学统旨》:白术、陈皮、香附、白豆蔻、砂仁、青皮、槟榔、半夏曲、茯苓、厚朴、甘草、生姜)、启膈散等方; 因酒色过度, 肾阴亏损者, 宜滋补肾阴, 用六味地黄丸等; 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者, 宜养阴清火, 活血化瘀, 用通幽汤; 因脾气亏损者, 宜益气健脾, 用补气运脾丸( 《杂病源流犀烛》: 人参、白术、茯苓、橘红、黄芪、砂仁、半夏、甘草、姜、枣) 等。 噎膈 噎膈噎膈是指以饮食吞咽受阻梗噎,隔塞难下,甚则食入而吐出的病证。噎与膈有区别,“噎”是食物咽下困难,梗噎不顺,饮水可行,食物难入,甚则立即呕出;“膈”是饮食隔阻不通,食物可入,良久复出。噎证可单独出现,多为膈证的前驱,且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噎膈。 病名考证 噎膈病名见《济生方》。噎膈《内经》称为“隔”。《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其传为隔”。认为木邪乘土,脾胃受伤,可致隔塞不通。又云:“三阳结谓之隔”。则责之邪结小肠、大肠、膀胱而成隔塞之病。《内经》还称此病谓之“鬲”、“膈中”、“膈咽不通”、“隔塞闭绝”。《诸病源候论》分五噎与五膈。《丹溪心法》称膈噎,认为“翻胃即膈噎,盖膈噎乃翻胃之渐”。 病因病机 《内经》主暴忧为患,《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诸病源候论》对噎膈的病源之推究,较为精当,如气噎由阴阳不和,藏气不理,寒气填于胸膈所致。忧膈为胸中气结,津液不通而成。《济生方·五噎五膈论治》认为:“逸则气神安,劳则气神耗,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耗,使阳气先结,阴气后乱,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则成膈;气留于咽嗌,则成五噎。” 《儒门事亲·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宗《内经》三阳之说,认为:“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固,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 《脉因证治·噎膈》认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所致。《景岳全书·噎膈》:“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由气郁化火,火旺血枯,津液成痰,痰壅而食不下也。……有因色欲过度,阴火上炎,遂成膈气。”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气滞痰聚日壅,清阳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 阐明此证癥结所在。《医宗金鉴》亦认为:“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下,为噎塞也。” 综合历代医家论述,噎膈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志因素: 忧思恚怒,五志之火皆动,日夜煎熬,津液干枯。思则气结,气结津液不得输布,凝聚成痰,痰气交结,郁阻食道、贲门而致噎膈。气郁日久,痰瘀交阻,血脉不利,闭阻食道、贲门,使噎膈更趋严重。七情郁火,灼津耗血,使食道贲门枯涩不利。 (2)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尤其陈腐发酸之物,最易损伤脾胃;或饮酒无度,恣食辛香燥热之品,湿热蕴结,积热消阴,津伤血燥,食道干涩,食物难入。《医碥·反胃噎膈》:“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 (3)邪侵郁阻: 外受寒温之邪,失于疏解,滞留闭阻。《内经》已论述热结为隔。《诸病源候论》认为寒气填于胸膈而致,若胃热或中寒不解,迁延日久,久病入络,气血不畅,痰瘀闭阻,结于食道、贲门,导致噎膈。 (4)正气亏损: 劳倦内伤,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亏乏;久病失治,阴阳失调;房事过度,精血耗伤;年老肾衰,脾胃失其温煦,运化无力,聚湿生痰,痰瘀互结,日久闭阻食道。《医宗必读·反胃噎膈》:“大抵血气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 分类 《诸病源候论》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忧、恚、气、寒、热五膈。《五鬲气候》:“忧鬲之为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恚鬲之为病,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气鬲之为病,胸胁逆满,咽塞胸膈不通,恶闻食臭;寒鬲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热鬲之为病,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肢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 五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较详,“五噎者,……皆以气为主。所谓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忧噎者,遇天阴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温;劳噎者,气上鬲,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攻背疼痛;思噎者,心怔悸,善忘,目视𥆨𥆨,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寒,疼痛不得喘息。……与五膈同,但此在咽噎,故名五噎。”对五噎五膈证候的描述虽然较详细,但多数难以截然区分,其中五噎历代医籍均未分别处方。《儒门事亲·本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不主张强分五膈,十膈,五噎,认为:“其派既多,其惑滋甚。” 《症因脉治》认为噎膈有外感内伤之分。《金匮翼·膈噎反胃统论》强调分虚实,“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 这一分类较为简明,一般说来,噎膈因忧思郁怒,饮食所伤,寒温邪恋而致气结血瘀,痰浊内阻者谓之实噎膈;因久病耗血,房劳伤肾而致胃中干枯者谓之虚噎膈,临床尤多虚实挟杂之证。 病证鉴别 噎膈应与梅核气、关格鉴别。梅核气,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进食并无妨碍,检查无异常。关格是指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或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之病证,与噎膈初期见证有别。但噎膈后期,可出现滴水难入,羸瘦疲惫,大小便不通,然病期较长。 辨证施治 本病初期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中挟实。吞咽困难,梗塞痛剧多实;饮食难下,食道干涩多虚。热结便秘为实;津枯便秘为虚。食入即吐,涌吐痰涎多实;后期津液干枯,格拒不入,呕吐涎沫多虚。此病正虚为本,气郁、痰阻、瘀结为标。初起急则治标,宜行气散结,化痰祛瘀,辅以滋养阴血;虚实错杂,宜消补兼施;正气大虚,宜扶正为主。《金匮翼·膈噎反胃统论》云:“虚者润之,实者疏瀹,不可不辨。” 实噎膈 见《金匮翼》。实噎膈由痰气交阻,邪结津伤,瘀血内结所致。脉证多为实,或实兼虚。 (1)痰气交阻: 包括《诸病源候论》的忧膈、恚膈、气膈以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气噎、忧噎、思噎等。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呕吐痰液及食物,口干咽燥,大便干涩,形体日渐消瘦,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或细滑。多由七情郁结,津液凝聚成痰,痰气交结,阻于食管所致。治宜开郁化痰,理气散结。方用启膈散为主方。方以郁金、砂仁壳开郁利气;茯苓、川贝化痰散结;荷叶蒂、杵头糠升清降浊,开启胸膈;佐以沙参、丹参润燥化瘀;可加全瓜蒌、陈皮以增加行气化瘀之力。阴伤较重者可加玄参、麦冬、白蜜以增加生津润燥之功。五膈中的忧膈可选用分心气饮、丁香透膈汤、逍遥散。恚膈可选用小柴胡加栀苓术汤,亦可合用越鞠丸。气膈可选用旋覆代赭汤、越鞠丸。五膈气皆可用五膈宽中散加减。五噎者,以气郁为主,皆由情怀不舒,木郁克土所致。可选用五噎散、五噎丸,亦可用开关散、昆布丸。七情郁结,痰气相搏,《金匮翼》之痰膈,可用四七汤合涤痰汤。 (2)热结津伤: 症见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呕吐,形体消瘦,胸背灼痛,口干咽燥,欲饮凉水,胸脘灼热,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而干,脉弦细而数。多由邪气闭阻,久则入络,热瘀互结,食道狭窄所致。治宜泻热散结,养阴生津。方用五汁安中饮。韭汁和胃消瘀,降逆除噎;牛乳、梨汁、藕汁生津润燥,增液益胃;生姜汁和胃止呕。若邪热炽盛之热膈,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火灼津伤可选用滋阴清膈饮、人参利膈散。热盛津伤便秘,可用增液承气汤、玉烛散加减。 (3)瘀血内结: 症见胸膈疼痛,吞咽梗阻,食入膈拒,甚则水饮难下,进食即吐,泛吐粘痰,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面色晦黯,肌肤甲错,形体羸瘦,舌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涩。为气郁日久,邪郁内蕴,气滞血瘀,脉络损伤所致。治宜祛瘀散结,滋养阴血。方用通幽汤。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化瘀散结;生地、熟地滋阴润燥。瘀甚者可加丹参、苏木、炙乳香、炙没药、赤芍、蜣螂去瘀通络;加贝母、瓜蒌、黄药子以软坚散结。若兼大便燥结,可用滋血润肠汤加减。大怒不止,辄食,血菀于上,积于膈间,瘀血搏结,《金匮翼》称之血膈,可用秦川煎红丸。兼血枯症者,可用桃红四物汤合豕膏。 虚噎膈 见《金匮翼》。虚噎膈可分血虚阴伤,气虚阳微。脉证多为虚,或虚中兼实。 (1)血虚阴伤: 症见形体消瘦,面容枯槁,肌肤干涩,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燥咽干,饮食难入,大便如羊矢,小便短少,舌光红少津,脉细数。多因噎膈日久,化源枯竭,血虚阴伤,精血亏乏所致。治宜滋阴养血,润燥濡枯。轻者可用益胃汤;甚者可用一阴煎、三阴煎。阴虚有热者,可用滋阴清膈饮。若血燥阴虚而便秘者,宜用五福饮加肉苁蓉、首乌,并多饮牛、羊乳汁,以滋其枯槁。 (2)气虚阳微: 症见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㿠白,形寒肢冷,心悸气短,精神疲惫,语言低微,泛吐清涎,面浮足肿,纳少便溏,舌胖淡,苔白,脉细弱。多由脾肾衰败,阳气不振所致。治宜益气温阳,健脾补肾。脾虚失运者,宜用补气运脾汤。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甘草补气益脾;陈皮、半夏、砂仁、生姜和胃降逆。浮肿便溏加附子、肉桂。脾虚而呕吐可用大半夏汤。肾阳虚衰者可用右归丸加减。 预防及护理 噎膈之预防,应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质,心情舒畅,胸怀豁达,精神内守,避免恶性刺激;勿过量饮酒吸烟和恣食辛辣食物,尤忌腐烂变质食物; 避免六淫邪侵。本病的护理,要使患者怡情放怀,消除忧虑,食物宜新鲜清淡而富有营养,少食多餐,忌用辛香燥热刺激之物,禁房事、恚怒。 ☚ 伤食 反胃 ☛ 噎膈yē gédysphag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