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嘉峪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嘉峪关中国长城城关。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境内,是明代长城的终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关城平面为梯形,城墙高11.7 m,总长733.3 m,关城面积约33500 m2,城关有东门光化门和西门柔远门,上面均有城楼,面阔3间,高17 m,城关的四隅有两层角楼,南北城墙正中建有敌楼,3开间。南北城墙外侧有低矮的土墙,叫罗城,罗城西边南北两端建有角楼。 嘉峪关 嘉峪关丝绸之路重要关隘。明万里长城西端点。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隅。关城建于洪武五年(1372 ),因在嘉峪山麓,故名。清乾隆《肃州志》: “嘉峪关在州西七十里,嘉峪山西麓。明初置。明洪武五年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山上有九眼泉,清澄如镜,不涸不竭,古称 ‘峪泉活水’ 。”关城雄踞南北山间,两侧城墙横穿戈壁,与两山相连,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弘治八年(1495),为防西域战乱祸及内地,明廷下令重修嘉峪关。筑土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东西城垣开门,均筑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有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直达城顶。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连成一线。西有砖砌罗城,东、南、北三面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重关重城,成并守之势。解放后,曾多次维修加固,现对外开放,供人游览。 ☚ 肩水金关 玉门关 ☛ 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隘,位于甘肃省嘉峪关西南隅,文殊山与黑山间的峡谷地带。因城在嘉峪山麓,故名之“嘉峪关”。它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其东窄西宽呈梯形,墙高11.7米,周长733.3米,面积33500余平方米。城设东、西两个门,东云“光化门”,西曰“柔远门”,门上均筑有高17米,面阔三间的三重歇山顶城楼。在城内的北侧,有一条宽阔的砖铺斜坡马道,可以通达城顶。城的四隅各建一角楼,双层,在楼顶四周用砖砌垛口,远远望去,恰如碉堡一般,是用来作了望和警戒用的。另外,在南、北城墙的中间,还各建一座三开间带前廊的敌楼。为加强防御,还在西城墙外侧加筑一道厚墙,南、北城墙外构筑罗城,东、西城门外建造瓮城;东城墙外建广场,并筑敌墙一堵。瓮城亦各设一门,东叫“朝宗”,西称“会极”。其均开向南面,不与关城正门直通,这就为守城增添了一道防线。东城墙外的广场,本是当时出入关口的驿站,现还存有明、清时期建筑的关帝庙、文昌阁、戏楼等。街道、住宅、商店等遗址也历历可见。建筑嘉峪关时,工程要求十分严格,传说当时所用的黄土需要筛选后放在青石板上烤干,再渗入丝麻和灰浆混拌后才能用。有些地方,为了增加其粘结力,甚至需渗入糯米浆后才能夯筑。完工后,为检验其坚固程度,还要在一定的距离内用箭射墙,箭头碰壁落地,才算合格。另外,建关的材料也算得颇为准确,相传竣工后,只剩下了一块砖。这块砖现在被放在西罗城阁楼后檐台上。在嘉峪关西门外百余步,立着一通石碑,为清人所刻。其上端为“天下雄关”四个奇秀挺拔的大字,下部的五言诗,则生动地描述了嘉峪关的雄伟气象和壮丽景色。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城关中最完整的一处,它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待众多的国内外游人至此参观、游览。 ☚ 建筑 拉卜楞寺 ☛ 嘉峪关 267 嘉峪关在甘肃嘉峪关市西。长城西端终点。因在嘉峪山麓,故名。南有祁连山,北有龙首山、马鬃山,诸峰相峙,雄踞河西。自古即为军事交通要冲,称为“天下雄关”。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初只具城而无楼,楼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关城周长733米,墙高11.7米。楼高17米,三层飞檐,气势雄伟。建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 炳灵寺石窟 玉门关与阳关 ☛ 嘉峪关 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古代军事要地,在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的尽头。在今存长城关城中,这是最完整的一处。始修于明洪五年 (1372年),嘉靖年间也曾修葺。它在明代是重要关防,到清末就渐变为关卡。嘉峪关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面是茫茫的戈壁滩。关卡前有一条清泉,名叫峪泉,是这座关城赖以维持的命脉。关城平面呈梯形,城墙大部分为土筑,高十米。城楼、敌台和垛口、角楼用砖包砌、罗城西墙迎敌的一面全部用砖包砌。关城布局与山海关相似,城门上建有三层高的门楼,四角建城堡式角楼和角台。西边的外城墙上,原来也有“天下第一雄关”匾额,后被军阀拆除破坏。嘉峪关在嘉靖年间重修后,设兵把守,平时驻兵千人左右,管辖三十九处敌台。还有一种边壕,口宽三丈,挖到见水为止,两岸各筑土堰一道。附近还有很多烽火台,叫墩台或堡子。 甘肃嘉峪关西城门 ☚ 山海关 石头津 ☛ 嘉峪关 嘉峪关Jiayuguan新兴的工业城市,国家二类旅游城市。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兰新铁路线上。全市面积1 29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平方公里。1988年底全市人口9.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59万人。嘉峪关是中国明代长城西端重要关口。同时又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位今嘉峪关市西。它南屏祁连山脉的文殊山,西北依马鬃山的嘉峪山,两山夹峙,形成关隘。北大河横贯其间,关城踞河北岸的嘉峪塬上。系扼控河西走廊西端的咽喉,为古代肃州(今酒泉)西北门户。明洪武五年(1372年)筑城置关;弘治八年(1495年)修罗城,建关楼。嘉靖十八年(1539年)筑长城与关城相连,嘉峪关遂成长城西端关隘、完备的戍防要塞。隆庆二年(1568年)置守备。今关城尚存。嘉峪关市是一座重工业城。这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现已探明铁矿石储量为5亿吨,石灰石矿2.06亿吨,白云石矿6 169.2万吨,粘土矿9 800万吨。嘉峪关的这些资源,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全市工业已建成以钢铁生产为主,兼有化工、电力、建材、铸造、食品、服务等门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生铁、钢材、焦炭、硫铵等,其中炭黑、铸造生铁、硅锰合金等优质产品已畅销国际市场。1988年全市工商企业共有806家,工业总产值达2.53亿元。嘉峪关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嘉峪关关城、魏晋地下壁画古墓(约有1000多座)、黑山摩崖石刻岩画、悬壁长城等。主要风景游览点有“七一”冰川、狼柴沟天然公园等。 ☚ 玉门 酒泉 ☛ 嘉峪关 嘉峪关Jiayuguan在嘉峪关市西南,是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因城在嘉峪山麓而得名。关城南有祁连山,北有龙首山、马鬃山,依山而筑,两侧有城墙横穿戈壁,与南北山相连,形势险要,号称“天下雄关”。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面积33 500平方米,高10米,垛墙高1. 7米。四角有角楼,南、北城墙中段有敌楼。东西城矮墙开门,都筑有翁城。西面城墙是中间开门, 门额刻“嘉峪关”三字。西门外1里处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东翁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嘉峪关城城外有城,重关重城, 成并守之势, 自古是军事要地。 ☚ 居庸关 山海关 ☛ 嘉峪关 嘉峪关Jiayuguan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南隅,为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因其在嘉峪山麓,故名。嘉峪关高距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两侧城墙横穿戈壁,与西山相连。形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城墙高10米,垛墙高1.7米。东西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单檐歇山顶,周围环以回廊。城墙四角设角楼,南北墙中段设敌楼。整体形成城外有城,重关重城的并守之势。西门外立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 ☚ 塔尔寺 山海关 ☛ 嘉峪关 嘉峪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终点。位于市西南隅。因关城在嘉峪山,故名。雄踞于祁连、马鬃两山之间,与其南北两翼之西长城构成犄角之势,地控险要,紧扼丝绸之路交通咽喉,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和交通关隘。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弘治八年(1495)、正德元年(1506),先后增修关楼、东西城楼。关城有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关内有关,城外有城,重关重城,组成一个坚固严实的防御体系,为长城最大的关塞。内城城墙高11.7米,西边长166米,东边长154米,南北各长160米,略呈梯形,面积33500余平方米。东西开两门,东曰光化,西曰柔远。西门城楼悬有“长城主宰”匾额。均为三层三檐歇山式木结构,周环围廊,高17米,飞阁凌空,气势雄伟。两门外建有瓮城,均南向开门,东曰朝宗,西曰会极。西门瓮城之外有长方形重关,墙厚20米,关门西开,门额有“嘉峪关”三个雄劲大字。门前百步处,有巨大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大字,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甘肃总兵李廷臣所立。南北两面城墙上筑有敌楼,外有平行城墙,构成外城,与西门瓮城外之罗城南北两端相接,并连长城。内城四隅和西面罗城两端均建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远望堡楼林立,壁垒森严。相传筑造关城时计算用料甚为精确,竣工后仅剩一砖,现置于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内城中有古井“峪泉活水”和指挥中心“游击衙门”。东瓮城外尚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等,均清代建筑。关城西门两侧的西长城,南端有“天下第一墩”,北端有“悬臂长城”,均为游览佳处。登上关楼,可远眺祁连雪峰、浩瀚戈壁、大漠落日和万里长城蜿蜒远去的宏阔壮丽景色,有时可见海市蜃楼奇景。明人戴弁,清人方正瑗、洪亮吉、李銮宣、林则徐、史善长、宋伯鲁、裴景福等有游览之作。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所咏“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格调雄豪苍凉。方正瑗《嘉峪关登筹边楼》所咏“天山雪影浮空去,瀚海风声卷地来”,境界寥廓浩朗。嘉峪关附近,戈壁瀚海,地域空旷,是航空跳伞、滑翔的理想场所,曾举办过大规模的嘉峪关国际滑翔节。 ☚ 1.嘉峪关市 悬臂长城 ☛ 嘉峪关见“万里长城”。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南隅。中国古代的雄伟建筑之一,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关城建于1373年,关楼建于1506年。关城周长733米,墙高10.7米,面积为33,500平方米,石条砌基,上部砌砖。四隅配角楼,南北城墙各有敌楼一座。开东西两门,其上各筑关楼一座,高17米,飞檐凌空,气势峭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次维修,成为游览胜地。参见“地理”中的“嘉峪关”。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南隅,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因建在嘉峪山麓,故名。又因雄峙于祁连雪峰与马宗山诸峰之间,地势险要,巍峨宏伟,亦称“天下雄关”,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初只有关城而无楼,正德以后才建楼并设立墩台。关城周长733米,墙高10.7米,面积约33500平方米,城基墙角由大石条砌成,上部用砖,四角有角楼,南、北城墙中间,各有敌楼一座。关城开东、西两门,东叫“光化门”,西称“柔远门”。整个工程坚固雄伟,城楼雕梁画栋,工艺精巧,解放后,多次维修加固。现在是西北地区的游览胜地。 ☚ 五泉山 敦煌 ☛ 嘉峪关明代长城西端重要关城。为万里长城西端终点。著名的“九大雄关”之一。位于今甘肃嘉峪关市城西。汉时即为重要交通要道。附近的酒泉为汉“安西四镇”之一,汉将霍去病曾在此追歼匈奴。明初筑城置关,为重要军事据点。地处“丝绸之路”之上,扼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军事、经济地位极为重要。兰新铁路经此通往新疆。嘉峪关市是新欧亚大陆桥上重要城市。关城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明长城西端的起点。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冯胜、傅友德平定河西。在肃州以西70里,南凭祁连山,北依黑山的咽喉要地筑此关。土城,周长二百二十丈。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筑土城呈梯形。墙高三丈, 东西开二门,均有瓮城。城垣雄伟,城上敌楼对称。四隅均有阁楼高耸,飞檐凌空,西面有砖砌罗城,城中有一组官衙建筑,均完好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屡次拨款维修,焕然一新,对外开放,成为丝绸之路的旅游胜地。 ☚ 积石关 自然地理 ☛ 嘉峪关 嘉峪关参见 “长城关隘” 类 “嘉峪关” 条。 ☚ 金城关 玉门关 ☛ 嘉峪关jia yu guanJiayu Pass,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Great Wall 嘉峪关明代长城西部终点。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关城坐落在嘉峪山陂上。内城周长六百四十米,占地两万五千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正德元年(1506)增建东西二楼。建筑精湛,形势险要,控扼祁连山至黑山间十四公里走廊,为通往新疆的必由之地,素有“天下雄关”美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