嗄喉咙;沙喉咙sa55xəu21loŋ55sa55hou21long55沙哑的嗓子。《玉篇·口部》: “嗄,声破。” 《增韵·禡韵》:“沙,嘶也,声破曰嘶。” 明李实《蜀语》: “声不清圆曰嗄○嗄,音沙去声,俗作上声。《道德经》: ‘终日噑而声不嗄,和之至也。’”清孔毓埏《拾箨余闲》: “今谓人破声曰嗄喉咙。盖本《老子》曰: ‘婴儿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嗄音沙去声。” 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 “嗄喉咙。” 即 “a hoarse throat”。亦作“沙喉咙”。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 “今通谓声破为沙喉咙。” 民国十三年《江津县志》卷十一《风土志·方言》: “邑俗谓人大声哭叫曰嘶声嚎气,又谓声破者为沙喉咙。” 民国十八年《荣县志·礼俗》: “今声𤺊者曰沙喉咙。”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卷四 《礼俗·方言》: “沙喉咙,沙,澌也,澌即嘶; 嘶,声破也。” 民国二十三年《华阳县志》卷五《礼俗·方言》: “声嘶曰沙喉咙。” 民国三十六年《新繁县志》卷四《礼俗·方言》: “今谓声不宏朗者为沙喉咙,谓号而声变者音如海蛙切,皆嗄之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