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❶地名。在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辽、金、元为利州地。明初裁撤,为所置大宁都指挥使司辖地。永乐间大宁都指挥使司移驻保定,此地为喀喇沁部所据。清天聪三年(1629)喀喇沁部酋长苏布地率弟归附。天聪九年(1635)将该部折左翼、中翼、右翼三旗,左翼治热河省凌源县(今辽宁凌源县)南,为札萨克多罗郡王驻所,土名为巴颜珠尔克。民国时属凌源县境,隶热河省热河道。1940年并凌源县,改称喀喇沁左旗,仍隶热河省。1955年改属辽宁省。1956年改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县境群山环绕,丘陵起伏。努鲁儿虎山绵亘西北,松岭山脉起伏东南,中部为大凌河谷平原。农作物有高粱、玉米、谷子、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和大麻,其中大麻产量较大。有金、银、铜、铁、锰、钼、煤、石灰石、花岗岩和紫砂土等矿藏和机械制造、修配、水泥、棉织、麻纺、丙纶、陶瓷等工业。铁路南有魏塔线,北有锦承线,可通往锦州、沈阳、赤峰等地。古迹有鸽子洞古人类居住遗址、精严禅寺古塔和天成观庙宇等。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8年4月1日成立。位于辽宁省西南部。面积2238平方公里。人口408500人。有蒙古、回、汉等民族。县政府驻大城子镇。境内多山,丘陵起伏,并有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等。农牧业并存,农产品有谷子、玉米、高粱、棉花、大麻、大豆等,大麻产量居全省之首。牲畜有牛、马、羊等。大凌河、榆河特产元鱼,建有元鱼养殖场。矿产以煤、铁储量最多,还有铜、锰、石棉等。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1日建立。在辽宁省西南部,与河北省接壤,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大城子镇。汉属辽西郡,唐属营州,辽、金、元为利州龙山、和众两县地,明初属大宁路, 后称大碱场,属营州中屯卫,清属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翼旗。居民有蒙古、汉、满、回等族。境内多山地和丘陵,有大凌河、榆河(俗称小凌河)、牤牛河等。以农业为主,产高粱、谷子、玉米及棉花、大麻、大豆等,大麻产量居全省第一。大凌河、榆河特产元鱼, 建有元鱼养殖场。矿产有铁、铜、锰、金、石棉等。解放后,工、农、牧、林业生产及文教卫生事业等均有迅速发展。锦承铁路经过境内, 公路四通八达。古迹有辽代利州故城(俗称大城子)遗址及金代精岩禅寺塔。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1958年4月1日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大城子镇,辖24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面积2238km2。居民有蒙古、汉、回、满、壮、彝、土家、朝鲜等10个民族。总人口42.20万人(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35万人,占总人口的19.79%。畜牧业主要饲养牛、马、羊等3种。农产品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棉花、大豆、大麻等10多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7.08亿元,人均国内总产值1678元;工农业总产值10.94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592元;粮食总产量59375t,人均粮食产量141kg;农民人均纯收入794元;地方财政收入3642万元。境内公路总里程677km。拥有程控电话15500部。有中小学校249所,在校生68000人。少数民族干部3697人,占干部总数的30.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