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妆 啼妆参见“孙寿愁眉”。贺铸《菱花怨》:“回想牵衣,愁掩啼妆,一襟香在。”陈三聘《浣溪沙》:“醉态只疑春睡里,啼妆愁听雨声中。” ☚ 啼笑两难 蹄筌 ☛
啼妆 啼妆古代妇女的一种妆式。东汉时,妇女以粉拭目下,有似啼痕,称为啼妆。《后汉书·五行志》:“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太平御览》晋华峤《后汉书》:“梁冀妻子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以为媚惑。”欧阳修《蝶恋花》词:“和露采莲愁一饷,看花却是啼妆样。”刘辰翁《烛影摇红》词:“薄命不逢何至此,满眼啼妆龋齿。”又《扫花游》词:“漫宫粉堆黄,髻妆啼泪。” ☚ 花钿 半面妆 ☛ 啼妆 啼妆tízhuānɡ━━ 东汉时女子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借指美人的泪痕。唐·韦庄《闺怨》诗:“啼妆晓不干,素面凝香雪。”清·吴伟业《圆圆曲》:“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另见324页“啼妆”条。 ☚ 绿云鬟 啼红 ☛
啼妆 啼妆tízhuānɡ━━ 《后汉书·梁冀传》载,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后以“啼妆”喻美女媚态。唐·罗虬《比红儿》诗:“殷勤为报梁家妇,休把啼妆赚后人。”另见302页“啼妆”条。 ☚ 遗香 舜英 ☛ 啼妆东汉时,妇女以粉拭目下,象有泪痕的样子,是一种柔媚的打扮,称为啼妆。《后汉书·五行志》:“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后汉书·梁冀传》:“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水迹 水迹水印 水痕 水渍 涨水的痕迹:涨痕 水沫的痕迹:沫痕 污水浸渍的痕迹:渍迹 污迹 污痕 泪水留下的痕迹:泪痕 泪迹(满面~) 泪渍 泪踪 玉痕 啼痕 美人的泪痕:啼妆 离人的泪痕:离痕 脸上有泪痕:泪容 残留的泪痕:余泪 血在物体上留下的污痕:血污 血留下的痕迹:血迹 血印 血渍 血色血痕 血迹很多:血迹斑斑 墨留下的痕迹:墨迹(~未干) 墨痕 油留下的痕迹:油迹 油渍 油污 汗留在衣服上的痕迹:汗渍 汗碱 汗斑汗痕 (水液留下的痕迹:水迹) ☚ 裂痕 车迹 ☛ 00004114 |